牛蔚蔚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一直是教學的重點。而閱讀教學又以閱讀能力的提高為教學的中心,所以,小學語文教學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和誤區(qū)。很多老師以講代讀,以講代練,以講代思,或者沒有明確目的,盲目教學,而沒有體系化的教學,這些都很大程度的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自主性;閱讀習慣;閱讀興趣;感悟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xiàn)象,這樣不能從實質(zh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積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通過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j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fā)、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如教《草船借箭》一課,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經(jīng)過這一重點段,我是這樣導的: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借箭有哪幾個步驟;再讀課文,思考每一步驟在借箭過程中的作用;然后,通過討論,向縱深挖掘這些安排步驟的周密巧妙;最后引導學生再細讀課文,理解諸葛亮懂天文、曉地理、識人心。從而不僅使學生真正弄明白了諸葛亮的確是神機妙算,而且還知道了他為什么能如此神機妙算。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完《飛奪瀘定橋》這一課后,可以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整理歸納成兩條:
(1)紅軍戰(zhàn)士飛奪瀘定橋,表現(xiàn)了他們英勇無畏的氣概,讓我們都非常敬佩,你們說值得學習嗎?怎樣學習呢?你們還想知道有關紅軍戰(zhàn)士在長征中的故事嗎?接著,便可以簡要介紹幾個相關的故事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去課外閱讀、學習紅軍的精神。
(2)同學們在學習課文后,懂得了按一定的順序?qū)?,并知道了用具體的數(shù)字能把事物特點寫清楚,用具體的動作描寫能把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表現(xiàn)出來。然后,引導學生也像課文一樣,學習寫一種物體或一個人物。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預測、產(chǎn)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chǎn)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chǎn)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gòu)的過程。閱讀教學結(jié)束后,教師要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nèi)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nèi)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zhuǎn)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總之,閱讀是一種積累,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百家爭鳴,”作為教師不應該用統(tǒng)一的標準化答案去束縛孩子們的思維,要讓他們在閱讀中讀出自己的情,要讓學生去充當學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閱讀的世界中去博覽群書,去探索,去思考,去討論,去爭辯,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蘭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6.
[2]田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展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