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
2015年,我校在七至九年級開展“語文主題學習”。三年的時間里,“語文主題學習”如一股清風,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變化,讓我們收獲頗豐,從根本上解決了教師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也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在變化
“語文主題學習”帶來語文教學模式的變化。過去,對課堂上教師多講還是少講才有效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通過積極實踐,我們依據“三講三不講”原則,積極倡導轉變低效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做到講學生想不到、想不通、想不透的,講學生自己可以運用的;不講學生已懂、一看就懂、講了也不懂的問題: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
為了徹底轉變教學模式,我校及時成立“語文主題學習”課題組,假期里集合所有語文老師,集體整合單元教學內容,備課組集體設計單元教學的流程,所有老師努力實踐,積極完善,逐步形成了各年級能夠推廣開來的教學流程。我們打破原有的常規(guī)教學模式,教師的授課全部進行重新設計與研發(fā)。為此,我們設計了“單元十八課時”備課模式——第1課時,識記積累課;第2課時,教讀課;第3課時,閱讀引領課;第4課時,自主閱讀課;第5課時,閱讀引領課;第6課時和第7課時,自主閱讀課;第8課時和第9課時,專題閱讀課;第10課時,自主閱讀課;第11課時,教讀課;第12課時,專題閱讀課;第13課時,自主閱讀課;第14課時,寫作指導課;第15~16課時,寫作課;第17課時,綜合性學習課;第18課時,檢測課。
通過積極實踐,我校的課堂教學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生動的課堂實例和豐富的經驗傳承,自成體系的評價系統(tǒng)和學生課堂上的優(yōu)秀表現,更加堅定了我們通過開展“語文主題學習”來轉變教學模式的決心。
二、學習方式在變化
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是大量閱讀,以量的積累達到質的突破。鑒于此,我們努力在加強學生閱讀上下功夫,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力和審辨力。
“語文主題學習”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辨,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敏度、廣度和深度,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擁有了敏捷的思維、開闊的思路和深刻的思想。
如學生讀“佳節(jié)印象”,馮驥才的《除夕情懷》勾起了他們對春節(jié)難忘的記憶;讀民風民俗,劉成章的《老虎鞋》讓心靈皈依幸福的家園;讀《月下獨酌》《雨霖鈴》,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召喚;《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言辭犀利、雄辯滔滔,讓學生擊節(jié)贊嘆;丁俊暉《我十八歲的冠軍路》,讓學生懂得在拼搏的路上可以流汗流淚,就是不能輕易放棄。
學生讀“名人典故”,品讀《滕王閣序》,搜集有關王勃的傳奇:在滕王閣上,別人飲酒,他寫文章,寫一句別人就抄一句拿去讀,讀得滿座雅士心潮起落,到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人們驚訝得幾乎驚掉了下巴。讀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學生查閱到苦吟詩人賈島與韓愈的奇遇:是“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呢?糾結猶豫中,兩位偉大的詩人留下一段傳奇。
閱讀使學生視野開闊,閱讀使學生思維更靈活,閱讀使體驗變得美妙無比。
2.切實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通過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學生發(fā)現閱讀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歐·亨利的《女巫的面包》讓人啼笑皆非出人意料的結果,高爾基的《童年》里堅定、果敢的外祖母,汪曾祺的《黃油烙餅》里生活的艱辛、成長的滋味,消除了學生對閱讀的畏難情緒,品嘗到書香的味道,增強了閱讀的信心。他們發(fā)現了廣闊的語文天地,閱讀的良好習慣慢慢養(yǎng)成,尋找到閱讀的幸福。
3.切實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學生剛入學時,閱讀速度較慢,有的學生甚至用手指頭“指讀”,每分鐘閱讀字數不足百字。三年的實驗后,絕大多數學生的閱讀速度每分鐘能達到300~400字,有些學生甚至能達到700~800字?!罢Z文主題學習”指導學生改變閱讀策略,通過大量的閱讀,提升了閱讀速度,而且學生樂在其中,很有成就感,閱讀習慣也就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了。中考前,我校九年級學生的閱讀量已達到1200萬字。
三、閱讀資源在變化
“語文主題學習”依據課標和教材,圍繞主題學好教材,依托“語文主題學習”叢書進行大量閱讀,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實驗伊始,我們對“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使用很茫然。經過學習和實踐,特別是在我?!罢Z文主題學習”課題組的集體智慧下,我們對“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認識也有了新的變化。
1.“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凝聚著實驗課題組的集體智慧,從國學經典到現代美文,從塞北風光到嶺南美景,從神州大地到異域風情,從艱難回憶到人生際遇,足以豐富學生單薄的人生體驗。
2.不必肢解和剖析所有的叢書選文。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文章主題和寫作手法,整合其中一部分選文,其他選文要讓學生利用教材課文所學的方法進行自主閱讀,重在學生的閱讀體驗,這樣才能真正落實“簡簡單單教語文,輕輕松松學語文”的理念。
3.“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主要目的在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所以,在使用時,我們通過閱讀速度比賽、閱讀展示、選文表演、朗誦等形式,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實踐提供了更多別具魅力的篇章,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資源。
四、教師讀書在變化
“語文主題學習”的開展,也客觀地促使教師主動讀書。要督促學生大量閱讀,教師首先也要大量閱讀。隨著“語文主題學習”的深入開展,我校的語文教師也切實感受到了壓力。我們意識到,教師只不過是比學生多讀了幾年書,并不是在任何方面都比學生強,因此教師們要主動放下姿態(tài),積極主動地充電,努力博覽群書。
學校也為語文教師訂閱了很多雜志,如《瞭望東方周刊》《Vista看天下》《人物》《三聯生活周刊》《國家人文歷史》《中國國家天文》《環(huán)球人文地理》等。
大量閱讀,使老師開闊了眼界,加深了對社會和世界的認識,厚實了人文內涵,提升了綜合素養(yǎng),使教師真正擁有了教育學生的源頭活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對文本的解讀,對教育目標的把握,對學情的掌控,對課堂的組織和實施,對問題的預設和解決,都游刃有余。這樣的課堂,使學生如沐春風。
五、語文活動在變化
在“語文主題學習”的影響下,我校積極開展語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提高學生能力。
1.辯論社。以每學年下學期5月舉行的辯論賽為平臺,自上學期9月開始,結合“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內容,命制辯論賽題,推薦閱讀書目,逐步舉行學習小組、班級、年級、學校辯論賽,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2.國學社。以學校國學達人選拔為平臺,結合文化常識和古詩文閱讀要求,以每周升旗儀式為依托,結合“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內容,編制國學讀本,積極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3.閱讀部。集中開展圖書借閱、讀書系列活動展示分享會,結合“語文主題學習”實踐,舉辦教師讀書沙龍(每月讀一本書活動)、學生讀書分享會、書展、整本書閱讀活動展示課等,提升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
4.誦讀部。開展名篇誦讀、詩歌朗誦、演講等活動。學校每年4月舉行大型詩歌朗誦會,吟誦經典詩詞,感受燦爛文明,放飛心靈,豐盈精神世界,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5.語委會。承擔普通話推廣和規(guī)范漢字書寫工作,在學校開展普通話比賽、寫字比賽,規(guī)范文明用語,開展普通話測評等工作,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6.文學社。積極開展系列寫作活動,訓練學生書面表達能力,舉辦文學大獎賽,承擔各類征文事宜,舉辦文學講座,促進社會文化參與,編選《星火》社刊,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提升綜合人文素養(yǎng)。
7.書法社。引領學生漢字書寫,開展書法比賽,提高學生書寫能力,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弘揚傳統(tǒng)文化,深化文化理解。
8.創(chuàng)立“語文主題學習”會刊《新閱讀》。傳達語文教師教研聲音,發(fā)布“語文主題學習”教研信息,總結“語文主題學習”教研成果,發(fā)表學生習作,推進“語文主題學習”走向深入。
三年多的“語文主題學習”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抓住語文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以生為本,敞開胸懷包容一切優(yōu)秀的經典,并針對現今的語文教學從內容、速度、策略、數量、思維等角度加以設計并形成課程體系,我們的語文教學還將會有更加豐富的變化,學生的語文學習還將會有更加豐盈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