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文聚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北京 100035)
國家糧食安全,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維持國家經濟安全、社會安全、政治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對非洲國家來說,實現國家糧食安全,則是一國經濟增長、社會發(fā)展、政治安定的起跑線。非洲糧食安全,不僅是非洲人民的福祉所在,是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戰(zhàn)略基石,也是全球糧食安全乃至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實現綠色發(fā)展的研究前沿。
我在20世紀的最后一個5年,有幸全過程地參加了中國幾內亞科巴水稻示范農場的建設,后又組織國內一流非洲研究力量,系統(tǒng)研究了中非農業(yè)合作40年的經驗教訓。20年過去了,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陸庭恩教授的點評:非洲落入貧困陷阱、農業(yè)持續(xù)不前,不是資源問題,要從政治和文化上找原因。也記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文云朝研究員的“金句”:非洲農業(yè)資源完全可以養(yǎng)活非洲,并可以為世界糧食安全做貢獻。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的幾十位教授專家積極參加我組織實施的中非農業(yè)合作研究項目,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為我的研究成果榮幸入選2000年首屆“中非合作論壇”嘉賓禮物做出了重要貢獻。
進入21世紀以來,我持續(xù)留意觀察非洲發(fā)展和糧食安全,非洲多國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如何通過合理開發(fā)利用非洲土地資源,從根本上可持續(xù)地解決非洲“饑餓”問題,依然是一個重大戰(zhàn)略問題。在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指導下,科學研判非洲糧食安全與綠色發(fā)展、中非命運共同體構建則更是一件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的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需求。
南京大學黃賢金教授組織團隊就非洲土地資源與糧食安全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非洲土地資源與糧食安全》這一著作,其不僅回應了我對于非洲這些問題的長期關注,而且也進一步深化對于這些問題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認知,豐富了中國對非洲土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研究的內容,其成果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突破土地利用分類標準不一致,構建了與中國土地利用分類標準相銜接的土地利用分類體系。由于國際及中國土地利用分類標準的差異,使得中非土地利用比較缺乏依據,據此,該著作融合FAOSTAT與中國土地利用分類體系,提出了與中國分類標準相銜接的土地利用分類體系,并據此挖掘形成了土地利用數據,開展了土地利用分區(qū),為形成支撐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土地利用政策體系打下了科學基礎。
(2)基于GEPIC模型評價了非洲糧食安全特征及其國別差異。在分析非洲糧食生產與消費的基礎上,引入GIS系統(tǒng)的新型EPIC模型,構建了融FAO土壤數據、美國國家氣候數據、歐洲航天局等數據信息于一體的數據庫,評價了非洲主要農作物產量以及營養(yǎng)不良人口、饑餓人口的時空變化,深刻剖析了非洲糧食安全的時空規(guī)律。
(3)提出了適合非洲土地利用特征的耕地利用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揭示了非洲糧食危機的耕地利用問題。探索性地構建了洲際耕地利用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發(fā)現了非洲耕地利用的低效益特征及其區(qū)域差異性,分析了非洲耕地利用效益降低的農地邊際化現象,所開展的研究,不僅為深入認識非洲土地利用與糧食安全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支撐,也為探索非洲糧食安全的土地利用策略提供了借鑒。
(1)分析了非洲水土資源配置特征。如同該書所闡述的:“水土資源配置是以水、土壤要素為基礎的水、土、氣、生等要素綜合作用過程及結果”。因此,該書通過分析揭示非洲及其不同區(qū)域的水土資源配置特征,尤其是重點闡述非洲水資源、氣候變化以及土壤條件與土地利用產出的關系,從而為基于非洲自然資源系統(tǒng)更深刻地理解非洲土地利用特征提供了科學支撐。
(2)測算了非洲土地資源承載力。土地資源承載力測算是認知非洲糧食安全的基礎。針對FAO沒有從區(qū)域差異視角揭示非洲土地資源承載力的區(qū)域差異性,該書引入邁阿密模型,測算了非洲及不同區(qū)域的土地資源承載力,研究結果表明非洲土地資源承載力可以承載其人口規(guī)模并保障其糧食安全,但由于農業(yè)基礎設施條件差以及由于其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全球的1/4,從而影響了其糧食生產能力的發(fā)揮,從而深刻揭示了其“饑餓”存在的原因。
(3)基于可承載性的區(qū)域差異提出了水土資源優(yōu)化配置建議。針對北非雨水資源以及西非、東非等一些國家人均耕地資源有限所導致的土地資源承載力低下,以及氣候條件、農業(yè)基礎設施條件差對于土地資源承載力的影響,研究從優(yōu)化水土資源配置角度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1)較為系統(tǒng)地總結了非洲土地產權改革的做法。獨立后,大部分非洲國家探索了多種方式的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希望通過增加土地分配的公平性提高農業(yè)生產績效。該書分析了自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非洲開展土地改革的主要方式,包括土地分權管理改革、土地產權明晰化改革、土地市場化改革等方式,及其實施的經濟社會背景,從而為認知非洲土地制度改革的國別差異提供了基礎。
(2)評價了非洲土地改革的糧食安全效益。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尤其是90年代以來,非洲國家進行了不同方式的土地改革,其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如何?為此,基于全非尺度的固定效應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分權化及產權明晰化改革對于糧食生產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由于不同區(qū)域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差異,也存在改革效率的差異,例如分權化改革對于非洲南部地區(qū)的糧食生產貢獻率達到22.9%,而在非洲東部地區(qū)則僅為5.9%。
(3)研討了中國“非洲圈地”特征及其爭議。中國在非洲購地僅為全球在非洲購地面積的4.29%,但卻擁有32.5%的“土地掠奪”報道。基于對非洲農民及政府、媒體及專家主要意見的分析,該書研究提出了加強援非人員的非洲文化認同、公開非商業(yè)機密信息、注重當地民生問題等方面的建議,從而為更積極地引導非洲土地開發(fā)利用提供了參考。
總之,《非洲土地資源與糧食安全》一書不僅從學術上回答了有關非洲人—地—糧關系的現實問題及其協(xié)調,尤其是探討性地研究了非洲土地制度改革的糧食安全貢獻,更重要地還為更深刻地認知非洲土地利用問題、推進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