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 623003)
鋼琴經歷了三百多年的發(fā)展過程,在19世紀中期憑借它多聲性的和聲音響、豐富的演奏方式以及他悅耳動聽的音色,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樂器之王”。而人們在欣賞和演奏時,往往忽略了它看似外形相似、卻用途功能完全不一樣的三個踏板。踏板是鋼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輔助演奏者演奏作品的重要技巧之一,正確的使用踏板可以讓音樂情緒恰當的表現出來,還原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體現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作品的時代音樂特色,讓欣賞者獲得真實而美的視聽享受。
鋼琴在歷史發(fā)展中不是像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樣,它是通過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作、改良以后,才擁有了今天這樣完善的演奏系統(tǒng)。鋼琴的踏板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是音樂愛好者們在演奏或者欣賞時已經不能滿足只有快慢沒有強弱,只能發(fā)出一個一個的音符或和弦聲,不能發(fā)出連續(xù)而流動的音樂旋律,而踏板的出現就很好的彌補了這一漏洞,同時也給演奏者增添了無限的演奏空間,對音樂形式的發(fā)展起到了推進作用,也增強了音樂演奏的多樣性。
鋼琴最初的形態(tài)是不帶踏板的鍵盤樂器,在18世紀才發(fā)明了一種類似于踏板的腳踩機械裝備。這一裝備產生,讓音量的強弱迅速得以調節(jié),在一定層面上也改變了樂器的音色,豐富了鋼琴的演奏技巧,讓更多音樂愛好者對它產生了強烈興趣,研究出了很多適合它的方法和作品。踏板的發(fā)展到19世紀后期基本成熟,人們摒棄了一部分別致、無用的踏板,最終留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最成熟的三個踏板。
鋼琴踏板的在音樂界的接受度以及受重視程度,可以在作曲家們的作品中得到很好的解答。在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當時復調音樂盛行,音樂注重在演奏多個主題時層次清晰、音響干凈,并沒有鋼琴踏板運用的相關記載。十八世紀末古典音樂時期,音樂發(fā)展為主調音樂形式,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中相繼出現了踏板的相關記載。而貝多芬的作品中踏板的使用情況是當時尤為突出的一位,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要求除了旋律以外還要伴有豐富的和聲襯托音樂氛圍,而踏板的出現滿足了他的創(chuàng)作需要。十九世紀,鋼琴音樂開始融入社會走進家庭,它的音樂形式受到了廣大民眾的青睞,演奏技巧激起了眾多音樂愛好者們的興趣,而踏板的廣泛運用也成為了古典主義轉為浪漫主義的重要標志。肖邦是浪漫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的“夜曲”體裁作品中,踏板的運用為音樂的進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成為這種體裁作品的重要風格,而他開創(chuàng)了“肖邦踏板”,也成為他獨具特色的個性演奏模式,留下了時代的印章。鋼琴發(fā)展到了二十世紀,印象派對鋼琴音樂發(fā)出了新的挑戰(zhàn),他們相繼增添了踏板的演奏方法,推動了鋼琴音樂的發(fā)展,讓鋼琴藝術更加大方光彩。
踏板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沒有統(tǒng)一性,它是具有靈活性、隨機性的一種音樂藝術,作品的演奏沒有完全一樣的踏板踩法,所以踏板的使用方法是尤為關鍵的。所以,想要熟練的掌握踏板的演奏技巧我們就要了解他們的相關功能,對其演奏技術進行深入分析。
右踏板連接性的演奏特色使它成為在演奏中運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一個。
它也叫延音踏板、連音踏板、制音踏板、強音踏板。鋼琴制音器起落時間的長短是演奏者控制右踏板的關鍵。它的運用極為廣泛,能強化節(jié)奏、烘托氛圍、延長音符等等,豐富音樂的內涵,為作品增添色彩。
我們通常運用右踏板把兩個獨立的音符或者和弦清晰的連接起來,使音樂具有連續(xù)性,音樂情緒流暢、完整。演奏者在演奏時應注意重心放在右腳跟上,腳跟放在右踏板前,以腳掌能踩住三分之二踏板為最佳位置。在踩踏板時,腳跟不能離開地面空踩,腳掌也不能一直貼緊踏板不起來或只讓腳尖踩踏板,要讓腳踝放松調節(jié)腳跟和腳掌,使其在踩、放的運動中均勻持續(xù)的進行。
右踏板不僅僅只是起到連接的作用,在有些跨度大的作品中,它還能為演奏者彌補一些不能完成的演奏技術。比如,我們經常能夠在譜子中看到這樣的譜例,左手要保持較低音區(qū)的音的同時又要彈中間聲部的旋律,如果沒有右踏板,這樣的音響是空洞的、斷續(xù)的,若這個時候我們踩住右踏板彈低音,這樣它的音就可以一直延長到中間聲部演奏完,完美的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點,但仍需注意的是在切換踏板時一定要保持音響干凈、自然。
中間踏板在三角鋼琴和立式鋼琴上的功能不同,產生的音響效果也不同。在立式鋼琴上,中間踏板是具有減噪功能,一般在傍晚或者需要安靜的時候把中間踏板踩下固定住,就可以減少對周圍人的打擾,在立式鋼琴上中間踏板不具有演奏技巧只是起一個降低音量的效果。而在三角鋼琴上,中間踏板的運用就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能降低琴弦與榔頭間毛氈的位置,增加音樂的柔和度。同樣是有延長音符的效果,但是它只延長前音。比如,這樂句總共有五個音符,我們從第一個音符出來的時候踩下去,那么它只延長第一個音符的音,后面四個音符的音不受踏板的控制。比較適合在演奏復雜和聲和織體的曲子時,使雙手能夠較為自由的進行演奏不受音符的約束。需要注意的是,在選定需延長的音后,踏板要牢牢地踩住在確定被選定音結束之前不能松開,若有一點點松動,就有可能讓其他不相干的音進入到延長音里,產生不和諧的音響效果,影響音樂的整體情緒。
左踏板也被稱為“弱音踏板”,是演奏者的弱音器。它是通過縮減琴弦和琴錘之間的距離減小琴錘擊弦的力量,從而減小音量,使音樂顯得融合、柔美。而腳踩踏板的深淺對音量的大小也有影響,踩得越淺音量越大聲,踩得越深音量越小聲。在一些強弱對比很明顯的樂句中,我們會大量的使用左踏板,讓音樂得到極大的戲劇沖突,而在一些層次遞增明顯的樂句中,我們則要慢慢的松開左踏板,讓音樂的情緒循序漸進、平穩(wěn)發(fā)展。
在實際演奏中,我們要合理的運用和選擇踏板這樣才會讓音樂增添色彩,相反我們?yōu)E用踏板,不對音樂的內容進行分析隨意踩踏板,這樣就會適得其反,讓踏板成為音樂的累贅。
在很多的鋼琴作品中它們的和聲非常豐富,音色變化無窮,演奏者必須根據和聲的變化來更換踏板的踩法。切記不能一個踏板踩兩個以上的和弦,這樣會導致音響效果十分渾濁,音樂旋律十分模糊,我們應該在每次更換和聲功能的時候重新踩踏板,并且還要保證音樂的連貫性,使音樂清晰干凈又充滿豐富的和聲感。
演奏不同風格作品的時候,也需要對踏板的踩法進行調整。如果演奏者始終按照他認為的固有的錯誤模式踩踏板,那么就會造成音樂失真,違背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因此,我們要正確判斷作品的演奏風格,運用適當的演奏技巧來配合踏板的踩法。比如我們在演奏巴洛克時期的作品時,應盡量少用踏板或者不用踏板來還原當時干凈、富有層次的音樂特點;在彈奏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時,踏板更換的頻率要快踩得要淺,確保音樂層次清晰、音符干凈且有明顯的顆粒性;在彈奏浪漫主義的音樂作品時,我們要通過調節(jié)踏板的深淺來突出音樂的色彩性,演奏出浪漫、神秘的音響效果。
我們在演奏節(jié)奏鮮明的音樂片段時,一定要根據節(jié)奏的特點來踩踏板。一般在強拍的時候踩下去弱拍的時候放,在放的時候還有保證音樂穩(wěn)定,不受踏板的音響而產生突然中斷的感覺平穩(wěn)進行,這樣演奏者才可以更好的突出音樂特點、展現作品意境,更好的傳遞作品的音樂思想。
鋼琴踏板是鋼琴演奏的靈魂,是最能體現演奏者個性的表演方式,每為演奏者根據自身對音樂的感受不同、自身的演奏習慣不同,所演奏出來的音響效果也就不同,它是演奏者自身音樂素養(yǎng)的體現,也是演奏者鋼琴技術方面重要的展示之一。對于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鋼琴作品來說,踏板的選擇至關重要。如果演奏者能夠合理的、恰當的處理好作品的踏板,那么它在演奏這首作品上就成功了一半了,反之,不管你擁有再高深的手指技術,一旦踏板選擇錯誤就會讓你原本大放異彩的作品變得黯然失色,甚至適得其反。所以,踏板作為音樂二度創(chuàng)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要把不同風格作品的踏板演繹正確,體會踏板在運用過程中會對音樂造成的細微差別,才能更好的把作品演繹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