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明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在知識資源重要性突顯的時代,每個從業(yè)人員,無論在哪里工作,無論職業(yè)層次高低,無論年老年少,都不能放棄學習,在工作場所學習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每一位從業(yè)者成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工作場所學習的社會氛圍要求圖書館向社區(qū)、向單位開放,要求圖書館員主動積極為從業(yè)人員提供圖書服務,從業(yè)人員甚至要求圖書館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提供精準的知識服務。
知識社會知識爆炸式增長,每5-7年知識量就翻一番,而且知識增長是沒有極限和無窮盡的。知識社會知識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知識在生產中起到了先導作用,它走到了技術和生產的前面,作為技術和生產之母,它轉化到技術和生產中的周期愈來愈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大,較少的智力投資可以創(chuàng)造極大的經濟價值。
產生新知識是創(chuàng)新,知識的應用也是創(chuàng)新。知識是創(chuàng)新的遵循,創(chuàng)新是知識的內生力量,知識與創(chuàng)新緊密相連。知識社會是對權力主體社會和財富主體社會的超越,創(chuàng)新型國家是對資源型國家和依附性國家的超越,在知識社會的背景下,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工業(yè)社會是封閉的,而知識社會則是開放的。這是因為信息和知識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研究和學習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網絡和多媒體把人們聯系在一起。信息和知識幾乎不受限制地流動,無邊界的知識和信息使國家和地區(qū)之間互相聯系。工業(yè)社會充滿著競爭,那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及其銷售的競爭,知識經濟條件下,競爭更加聚集在科技、知識和人才、智力方面,競爭上了更高層次,顯得更加激烈。
在知識社會,變動是常態(tài)。個人舊有的知識、方法、技能會變得過時不適應,需要學習新知識,吸收新經驗,產生新能力,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工作才能更有效率,生命才能更有價值、發(fā)展才能更有競爭力。
工作場所學習是從事工作的人們利用業(yè)余時間在工作場所進行學習,從事工作的人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工作實踐和學習提升中成長發(fā)展。知識社會的現實事實顯示:同樣的工作場所,有的人堅持學習,而且學以致用,與工作實際相結合,工作提高很快,業(yè)績顯著;有的人進入不了學習鉆研的境界,忙忙碌碌應付日常,工作平淡,甚至于一無所獲。可見,工作場所學習是從業(yè)人員職業(yè)生涯進步的重要因素,是人生的加油站,是發(fā)展的力量之淵。
知識社會學習型國家、組織的環(huán)境氛圍下,工作場所學習的視野可以說是寬闊無疆,豐富多彩。古往今來,自然地理、人文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倫理道德法律、文學藝術等包羅萬象的知識,都可以在工作場所得到學習。慕課式的講堂、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業(yè)務培訓、技能訓練行業(yè)評比、企業(yè)文化道德講堂等等,工作場所學習形式豐富多樣?!秾W習強國》網絡平臺的開通給人們提供了嶄新的、便利的豐富的學習條件。
工作場所學習不同于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實踐性、針對性、靈活性更強,而且可以說學習的收效更直接。良好的學習方法顯得更加重要。首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工作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是學習的動力,未來職業(yè)的發(fā)展目標是學習的引力。在工作中學習的內容更加明確具體,可以說是從用以致學到學以致用。當工作需要這方面的知識時,學習者就能拿出來用,讓人感到學習是一種享受。學習使人生變得很美麗。其次是調查研究的學習方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調查研究要學會取經,基層單位兄弟部門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是一部打開的無字但很有價值的書,學會當小學生。調查研究要善于發(fā)現問題,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再次是時間統(tǒng)籌的方法。工作場所學習首先遇到的是時間問題。從業(yè)者要工作有家務還有應酬,千頭萬緒時間不夠用。擠時間用來學習,要善于安排時間,早起晚睡一天兩頭的時間不要浪費,要爭分奪秒,要有時間效益觀念,像計算生產效益一樣計算時間的效益和時間的價值。
知識社會工作場所學習的社會氛圍要求圖書館向社區(qū)、向單位開放,要求圖書館員主動積極為從業(yè)人員提供圖書服務,從業(yè)人員甚至要求圖書館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提供精準的知識服務。
藏書不僅僅是為了“藏”,“藏”是為了“借”。在知識更新步伐加快的時代,圖書館要滿足從業(yè)人員的現實需要,首先要經常組織新書,甚至設立新書架。其次,要有合理的文獻分布,圖書館的文獻布局對借閱者有著很大的影響,合理的布局使圖書館的結構更加清晰,使借閱者更加一目了然能發(fā)現自己所需要的資料,這既節(jié)約了借閱者的時間也大大增加了圖書館圖書的利用率,可以有效地實現藏- 借- 閱的循環(huán)。
二次文獻是對一次文獻加工整理后形成的新信息。它的最大特點是有序化,它對無序的一次文獻按照一定的學科、專業(yè)、題名、作者進行有序化整理而形成新的文獻形式,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反映某個學科、專業(yè)或專題的文獻線索,是積累和檢索文獻資料的有效手段。三次文獻是根據二次信息提供的線索對一次信息的深加工。圖書館工作者要在一次信息提供的大量有關文獻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將大量分散的有關特定課題的信息、事實和數據進行綜合、評價、篩選,以簡練的文字扼要敘述出來。既要進行縱向綜合,如某學科的過去、現狀和將來的綜述;也要進行橫向的綜合,如對各產業(yè)部門同類產品的比較綜述等。為了特定的目的,針對特定用戶的信息需求,圖書館工作者要搜集大量相關的文獻,在已有的知識成果的基礎上,對特定專業(yè)課題進行總結和綜述,形成成熟觀點,有可靠材料、有事實、有數據、有建議、有結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使讀者一般可直接提供參考、借鑒和使用。
圖書館精準服務是指圖書館在普適服務基礎上面向用戶個性化需求而建立的以用戶問題為導向的服務。在互聯網時代,圖書館可以收集電子圖書,引導讀者進行電子閱讀,可以打造24 小時圖書館,把圖書服務推送到讀者的手機上,還要善于利用大數據,比如為閱讀統(tǒng)計、分析獲知某讀者的借閱興趣提供幫助,以便激起更多的讀者來關注新書、新到館的資料,使服務更精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