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海霞 曾紹毓 李 瞾
在世界政治中,中國古代的朝貢秩序是一種區(qū)域制度安排,然而相較于其他各類區(qū)域體系,例如古希臘體系、阿拉伯世界和近代歐洲國家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古代東亞地區(qū)的朝貢秩序有著迥異于世界其他體系的顯著特征,那就是高度的地區(qū)穩(wěn)定性,這一特點被學者稱為“儒家長和平”。①Robert E.Kelly,“ A‘Confucian Long Peace’in pre-Western East Asia?”,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8,No.3,2012,pp.407-430.顯然,朝貢秩序下維持東亞地區(qū)和平的機制成為令人關注的問題,本文將就此作一探究。
戴維·萊克(David A.Lake)是等級制理論的代表人物。②David Lake,“Anarchy,Hierarchy and the Varie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0,No.1,1996,pp.1-33;Hier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7.;“Domination,Authority,and the Forms of Chinese Power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Vol.10,No.4,2017,pp.357-382.他試圖用等級制解釋中國問題。③David Lake,“Domination,Authority,and the Forms of Chinese Power”.馬特恩(Janice BiallyMattern)與艾謝·費里德(Aye Zarakol)認為在等級制中存在三種邏輯:交易邏輯、結構邏輯和生產(chǎn)邏輯三種。其中交易邏輯是指主導國與附屬國進行利益交換,而結構邏輯則認為當前存在的等級決定了不同角色的行為,生產(chǎn)邏輯認為當前存在的等級不僅決定了角色的行為,也塑造了各個行為體的角色。④Janice B.Mattern&Ay?e Zarakol,“Hierarchies in World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70,No.3,2016,pp.634-643.吳翠玲(Evelyn Goh)指出等級制受到集體觀念的影響。⑤Evelyn Goh,“Hierarchy and the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st Asian security order”,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Vol.8,No.3,2008,p.357.鈴木勝吾(Shogo Suzuki)認為國家加入等級制是希望被認可,一旦被集體接納則會產(chǎn)生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⑥Shogo Suzuki,“‘Delinquent Gangs’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Hierarchy,”Hierarchies in World Politics,ed.Ay?eZarako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pp.219-240.以上學者主要從學理上分析等級制的現(xiàn)象,但并沒有用于分析朝貢體系。
盡管費正清沒有用等級制來形容朝貢秩序,但他的觀點可以說也是等級制的結構視角。他認為傳統(tǒng)朝貢秩序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天子統(tǒng)率中國以及天下,中國通過政治手段(有時是軍事手段)和貿(mào)易手段將外邦納入自身的天下秩序,這一朝貢關系具有等級制特征。⑦費正清主編:《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tǒng)中國的對外關系》,杜繼東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頁??禒N雄也認為,朝貢體系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首先是等級結構,不同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東亞模式并不平等,而是有著“上級-下級”關系的模式。⑧David C.Kang,East Asia before the West:Five Centuries of Trade and Tribu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p.68.其次是地位,朝貢各國與中國的關系有遠近親疏之分,在朝貢體系中的地位也不同。⑨David C.Kang,East Asia before the West,p.82.第三是領導權,即其他國家對領導國的領導地位、責任和影響力的認可。⑩David C.Kang,East Asia before the West,p.85.明代中國的領導權是東亞體系穩(wěn)定的關鍵原因。?David C.Kang,East Asia before the West:p.2.因此,與近代歐洲多次出現(xiàn)制衡戰(zhàn)爭這一現(xiàn)象不同,古代東亞各國往往選擇追隨中國,保證了長期和平。?David Kang,“Getting Asia Wrong: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7,No.4,2003,pp.57-85.楊倩如也指出“華夷秩序”的結構是以中國為中心向四周逐漸輻射的,中國是禮儀上和事實上的權力中心。?楊倩如:《雙重視野下的古代東亞國際體系研究——在中外關系史與國際政治學之間》,載《當代亞太》2013年第2期,第34頁。
然而,如果僅僅從等級結果分析朝貢體系,那么當前的美國亞太同盟體系也是等級結構。?鄺云峰:《美國的朝貢體系》,載《國際政治科學》2013年第4期,第36-88頁。從地區(qū)穩(wěn)定性看,冷戰(zhàn)期間美國多次被亞太盟友拖入戰(zhàn)爭,顯然不如中國朝貢秩序穩(wěn)定,可見,等級結構不能充分解釋東亞朝貢秩序的穩(wěn)定性。事實上,等級制度只是中國朝貢理念的載體,如果我們不分析清楚朝貢體系背后的理念,則很難把握朝貢體系的實質。
這派觀點主要從利益角度加以闡釋,可以區(qū)分為貿(mào)易穩(wěn)定說和政治利益說兩個方面。
1.貿(mào)易穩(wěn)定說
貿(mào)易穩(wěn)定說的代表人物是濱下武志,他認為朝貢體系的核心在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mào)易。朝貢國與宗主國以商業(yè)貿(mào)易維護雙邊關系,朝貢關系是東亞世界形成“朝貢貿(mào)易”的基礎,東亞世界藉由朝貢關系形成國家間的商業(yè)貿(mào)易網(wǎng)絡。?濱下武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mào)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jīng)濟圈》,朱蔭貴、歐陽菲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3頁。費正清除了強調等級結構外,也認為朝貢關系得以維持的關鍵是提供了與中國貿(mào)易的渠道。各國參與朝貢的最重要動機是貿(mào)易,而朝貢使團的主要功能也是貿(mào)易。?J.K.Fairbank,“A preliminary Framework”,in C.P.Fitzgerald,The Chinese View of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p.1-2.在朝貢關系中,中國看重朝貢的道德價值,而藩屬國更看重貿(mào)易的物質價值。?J.K.Fairbank and S.Y.Teng,“On the Ch'ing Tribute System,”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6,No.2(June 1941),pp.140-141.萬明指出,海外國家必須首先和明朝建立朝貢關系,才能獲得在特定條件下進行通商的權利。由于明朝政府采取“懷柔遠人”、“厚往薄來”的原則,推動了朝貢貿(mào)易的空前發(fā)展。?萬明:《15世紀中國與東亞貿(mào)易關系的建構》,載《明史研究》2003年第8輯,(總第8輯)。
貿(mào)易穩(wěn)定說看到了中國與朝貢國互動的主要內(nèi)容,但是這派學者對貿(mào)易的重要性可能存在夸大。例如,韓國學者鄭容和指出,如果僅從朝貢體制本身來看,于朝鮮而言財政負擔沉重,因此藩屬國維持朝貢關系不是簡單的出于貿(mào)易利益的考慮。?Hae-Jong Chun,“Sino-Korean tributary Relations in the Ch’ing Period”,in J.K.Fairbank,ed.,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pp.105-106.貿(mào)易可能有助于各國與中國建立朝貢關系,但很難解釋為何朝貢體系內(nèi)各國很少相互發(fā)生戰(zhàn)爭。
2.政治利益說
張鋒指出,朝貢國進貢的動機除了貿(mào)易之外,還包括自身生存、政治合法性以及軍事保障等考量。?張鋒:《解構朝貢體系》,載《國際政治科學》2010年第2期,第33-62頁。鄭容和根據(jù)對朝鮮的案例研究發(fā)現(xiàn),朝鮮選擇進貢所考慮的核心國家利益不是經(jīng)濟利益,而是政治利益。朝鮮通過參與朝貢,與中國日趨同質化,并借助中國“天子”的權威,獲得政權的正統(tǒng)性和權威性,確保本國安全,進而有助于建立“小中華”體系,提高自身在東亞圈的地位。?鄭容和:《從周邊視角來看朝貢關系——朝鮮王朝對朝貢體系的認識和利用》,載《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第72-87頁。政治利益說可以較好的解釋朝鮮行為,但是在朝貢體系中,除了朝鮮之外,還有諸多國家,那么政治利益說能否完美解釋所有朝貢國的行為呢?
從總體上看,利益視角有其合理性,不論是經(jīng)濟利益還是政治利益,都可以解釋國家的選擇。然而當我們回到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即朝貢體系的高度穩(wěn)定性時,利益解釋似乎并不充分。因為利益視角也可以解釋結盟行為,但是同盟內(nèi)部很容易出現(xiàn)破裂甚至相互戰(zhàn)爭,因此利益視角難以解釋為何朝貢體系比一般同盟能維持更長時間并且保持長期和平。
學者們也從儒家文化視角和制度安排視角兩個角度對朝貢秩序的穩(wěn)定性加以了分析。
1.儒家文化視角
從文化視角解釋中國朝貢關系的穩(wěn)定性是朝貢研究的傳統(tǒng)思路,費正清認為禮儀對于朝貢秩序至關重要,“外邦統(tǒng)治者在參與中國世界秩序時需要通過遵守相關禮儀與中國天子打交道”。?J.K.Fairbank,“A preliminary Framework,”p.10.香港學者黃枝連認為“天朝禮治體系”是以禮儀、禮義、禮治為運作方式的,可以據(jù)此解釋中國與各朝貢國的穩(wěn)定關系。?黃枝連:《天朝禮治體系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4年版,第34-56頁。李曉燕也指出,明代的對外政策與儒家文化一致。?李曉燕:《中國明代戰(zhàn)略文化與儒家文化的一致性研究——與江憶恩商榷》,載《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8年第10期,第66-76頁。
然而,儒家文化穩(wěn)定說受到了挑戰(zhàn),王元綱(Yuan-Kang Wang)認為盡管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主張和平,中國在歷史上也發(fā)動或者參與了一些戰(zhàn)爭。?Wang Yuan-Kang,Harmony and War:Confucian Culture and Chinese Power Politic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1,p.6.可見,中國的戰(zhàn)略文化并非完全是防御性的。?Wang Yuan-Kang,Harmony and War:Confucian Culture and Chinese Power Politics,p.43.根據(jù)宋、明兩朝的案例,他認為還要考慮中國與周邊國家力量對比這一要素,中國國力更強時傾向于攻勢戰(zhàn)略,中國國力比較弱時傾向于防御戰(zhàn)略。?Wang Yuan-Kang,Harmony and War:Confucian Culture and Chinese Power Politics,p.179.
王元綱對儒家文化說的反駁只是根據(jù)對中國宋、明兩朝對外戰(zhàn)爭的分析,而沒有將中國朝貢體系與世界各大體系加以對比。例如,盡管中國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但若是在相似情況下其他體系發(fā)動的戰(zhàn)爭更為頻繁,則王元綱的觀點無法反駁朝貢秩序穩(wěn)定論。顯然,王元綱的觀點沒法解釋為何東亞朝貢體系比其他體系更為穩(wěn)定,他對國力對比的強調值得借鑒,但其結論沒法有力反駁儒家文化的影響。
2.制度安排視角
另一部分學者側重于從制度層面加以分析。周方銀認為,朝貢體系是一種自發(fā)秩序,是一種內(nèi)生的制度安排,通過東亞各國間的策略互動形成均衡,并成為具體的規(guī)則、機制、政策。?Fangyin Zhou,“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tributary system”,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Vol.4.No.2,2011,pp.147-178.鄺云峰在《美國的朝貢體系》一文中指出“朝貢體系是一套制度性結構。在早期東亞政治行為體中,它提供了一個協(xié)調對外關系的主要框架。隨后,逐漸發(fā)展起來一套規(guī)范外交關系、社會和經(jīng)濟互動的規(guī)則和制度,并且為體系提供一個明確的秩序?!?鄺云峰:《美國的朝貢體系》,載《國際政治科學》2013年第4期,第81頁。李寶俊、劉波認為朝貢關系運行過程中,“朝貢-冊封”制度通過各國向中國朝貢、中國冊封朝貢國統(tǒng)治者并承認其合法性的過程,建立了朝貢關系的“秩序”。?李寶俊、劉波:《“朝貢—冊封”秩序論析》,載《外交評論》2011年第2期,第111頁。
以上觀點只是分析了朝貢體系中的具體制度安排,但是不同制度效果不同,對于為何朝貢體系下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體系秩序這一問題,以上學者并沒有詳細闡釋。
綜上所述,以上各派觀點都分析了朝貢秩序的各個方面內(nèi)容,然而大多是從中國角度出發(fā),可以解釋中國很少對外擴張這一現(xiàn)象,并不能充分解釋朝貢體系相對于世界其他體系而突顯的穩(wěn)定性,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問題所在。
本文的研究問題是,為何相較于世界其他各體系,中國歷史上的朝貢體系具有明顯的穩(wěn)定性與和平性?根據(jù)對既往研究的回顧,筆者認為目前并沒有完美的解釋。然而,如果我們反之從引起體系戰(zhàn)爭的原因加以探究,可能更容易發(fā)現(xiàn)答案。
在朝貢體系中,不僅包括朝貢國對中國的立場,也包括朝貢國對其它朝貢國的立場。因此可能出現(xiàn)的戰(zhàn)爭有以下幾類:體系內(nèi)各朝貢國之間相互攻伐,體系內(nèi)的各朝貢國挑戰(zhàn)宗主國,體系外國家進攻體系內(nèi)國家。那么,對于這三類戰(zhàn)爭,哪些因素可以預防呢?從理性決策的角度考慮,任何國家在發(fā)動戰(zhàn)爭時都會考慮成本收益。如果能增加成本、減少收益,則可以降低戰(zhàn)爭發(fā)生的概率。根據(jù)前文的文獻解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個因素對戰(zhàn)爭的成本收益有明顯影響。
首先是各國實力大小,從成本收益角度考慮,顯然強國主動挑起戰(zhàn)爭的概率大于小國,因為強國戰(zhàn)勝的可能性更高。從這個角度看,對于朝貢體系的破壞最有可能來自于強國,而作為朝貢秩序維持者的宗主國,明朝實力的強弱顯然對秩序的穩(wěn)定性有直接影響。如果明朝實力遠遠超過其他諸國,則能有效威懾潛在的秩序破壞者,有利于穩(wěn)定,反之則可能難以維持秩序。
其次是各國對明朝的認同,根據(jù)張鋒對政治合法性的強調,?張鋒:《解構朝貢體系》,載《國際政治科學》2010年第2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儒家文化或規(guī)范對秩序穩(wěn)定有重要作用。在朝貢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儒家規(guī)范也經(jīng)歷了規(guī)范擴散和內(nèi)化的過程。阿米塔夫·阿查亞(Amitav Acharya)指出,國際規(guī)范的擴散不僅僅是新規(guī)范替代舊規(guī)范的過程,更是一個新規(guī)范與規(guī)范接受國的傳統(tǒng)身份與認知相互融合的過程,即本土化過程。如果在不改變傳統(tǒng)習俗的基礎上能夠增強接受國政府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則外來規(guī)范將更易擴散。?AmitavAcharya,“How ideas spread:Whose norms matter? Norm loc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sian regionalis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004,Vol.58,No.02,pp.239-275.規(guī)范的內(nèi)化存在不同等級,學者指出至少存在三種層次:強迫、利己和合法性。?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最高層次的規(guī)范內(nèi)化是行為體完全接受規(guī)范對自己的要求,這樣的規(guī)范建構了行為體身份。?Diana Panke and U.Petersohn,“Why international norms disappear sometim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8,No.4,2012,pp.719-742.可見,規(guī)范的傳播與政治合法性密切相關,因為規(guī)范的核心是價值觀,依據(jù)這一價值觀,人們將判斷哪些行為是合理的或者合乎道德的。?Towns A E,“Norms and social hierarchies: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policy diffusion‘from below’”.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66,No.2,2012,pp.179-209.在朝貢體系中,儒家規(guī)范也隨著朝貢國與明朝的互動而擴散到朝貢國,并被一些國家內(nèi)化。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如果朝貢國高度認同中國尊奉的儒家文化,認同明朝的正統(tǒng)地位,則會傾向于主動維護朝貢體系。
在此我們需要區(qū)分兩種認同:一種是對儒家規(guī)范的文化認同,另一種是對明朝正統(tǒng)領導地位的政治認同。對文化的認同與對宗主國的政治認同存在關聯(lián),即如果認同明朝推崇的儒家文化,則也會容易導致對明朝正統(tǒng)地位的政治認同。同時,如果中國遵奉儒家文化,以身示范,則這兩種認同容易實現(xiàn)統(tǒng)一。然而,這一關連并非必然出現(xiàn),例如日本、安南在文化上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但是對于明朝在朝貢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并不十分認同。由于本文探究的是朝貢秩序的穩(wěn)定性,故而重點不是分析文化認同,而是政治認同。
與以上兩個因素——實力大小和政治認同——相對應,明朝對各國的政策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在朝貢體系中,明朝作為體系核心,維護整個體系的運轉,顯然明朝的政策是朝貢體系成敗的關鍵。周方銀運用博弈模型分析朝貢體系,將中國與周邊各國的互動政策分為懷柔與征伐兩類。?Fangyin Zhou,“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tributary system”.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Vol.4.No.2,2011.然而這種分類難以幫助我們具體分析對潛在沖突各方成本收益的影響。
筆者認為,明朝政策可以分為以下兩類:(一)安全保障。這個因素可以降低實力大小對戰(zhàn)爭的影響,明朝可以給朝貢國提供安全保障,從而降低其戰(zhàn)敗風險,進而威懾可能的秩序挑戰(zhàn)者,預防戰(zhàn)爭的輕易發(fā)生。但是安全保障又容易增加大國輕易被盟友拖入戰(zhàn)爭的風險,?Michael Beckley,“The Myth of Entangling Alliances:Reassessing the Security Risks of U.S.Defense Pact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39,No.4,2015,pp.7-48.例如明朝保護朝鮮的萬歷戰(zhàn)爭。故而從成本上看,安全保障對于宗主國而言成本過高。此外,明朝作為體系中最強大的國家,主動表示不征伐小國,如明太祖發(fā)表的《十五不征之國》,?明太祖朱元璋處理朝貢關系的思想是防御性的?!昂M庑U夷之國,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眳⒁姟睹魈鎸嶄洝肪砹恕昂槲渌哪昃旁滦廖礂l”,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明太祖指出了十五不征之國:“凡海外夷國如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高麗(朝鮮)、暹羅、琉求、西洋、東洋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zhàn)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眳⒁姟痘拭髯嬗栦洝ん鸪伞罚睹鞒_國文獻》第三冊,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版,第1686-1687頁。此外,《皇明祖訓》明確規(guī)定:“……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眳⒁姡勖鳎葜煸埃骸痘拭髯嬗枴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史部第264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167頁。告誡后世統(tǒng)治者若其他國家未侵犯中國的國境,中國不可憑借實力侵犯他國,這增強了小國的安全感。但是明朝不主動攻擊朝貢國,只能減少中國與朝貢國之間的戰(zhàn)爭,而難以預防朝貢國之間的戰(zhàn)爭。筆者認為,明朝維持體系穩(wěn)定的手段并非主要在軍事方面,其關鍵手段在于明朝對規(guī)范的維持。(二)維持規(guī)范權威。這一因素是指明朝主動依照儒家規(guī)范行事,使各朝貢國對儒家文化認同轉變?yōu)閷ψ谥鲊恼握J同。這個因素可以影響認同儒家文化和明朝正統(tǒng)地位的朝貢國對于戰(zhàn)爭成本的考量。閻學通指出,規(guī)范傳播過程中,極其重要的路徑是示范-效仿路徑?!笆痉?效仿路徑是主導國靠以身作則的行為來促使他國遵循相同的行為規(guī)范?!?閻學通:《國際領導與國際規(guī)范的演化》,載《國際政治科學》2011年第1期,第10頁。
事實上,由于安全保障的成本過高,明朝只能給少數(shù)國家提供。因此在中國很少給朝貢國提供安全保障的情況下,為何朝貢體系能如此穩(wěn)定呢?本文認為,除了儒家文化中對于穩(wěn)定和秩序的強調,?例如《論語·學而》中寫道:“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泵鞒瘜τ谝?guī)范的主動示范加強了朝貢體系各國對儒家文化和明朝的認同。例如在《皇明寶訓》?《皇明寶訓》共有13部(依次為:明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基本涵蓋了明代所有正式執(zhí)政的皇帝的思想。中,幾乎每一部都有“崇儒”的篇章,體現(xiàn)了明朝官方對儒家文化的推崇和認同。而明朝依循儒家規(guī)范行事,加強了自身的權威和正統(tǒng)地位,使各國對儒家的文化認同很容易轉化為對明朝的政治認同。
至此,我們的研究問題就轉變成:針對潛在的秩序破壞國,什么因素使朝貢體系的國家不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根據(jù)上文的討論,本文發(fā)現(xiàn),有兩個因素對于朝貢秩序的穩(wěn)定程度有顯著影響,其一是明朝自身強大程度,這一因素直接影響各國對自身安全的判斷和戰(zhàn)爭成敗的預期;其二是朝貢國對宗主國的政治認同,這一因素影響各國的國內(nèi)穩(wěn)定性。如果朝貢國對宗主國存在政治認同,則明朝的認可會影響朝貢國領導在國內(nèi)的支持度,朝貢體系能為朝貢國提供合法性支持,使敵國或者國內(nèi)的潛在挑戰(zhàn)者不會輕易掀起戰(zhàn)爭或內(nèi)戰(zhàn),保障了朝貢國的國內(nèi)國際安全,進而維護了朝貢秩序的穩(wěn)定。
本文的研究假設是:明朝自身強大程度和朝貢國對宗主國的政治認同是朝貢體系得以長期穩(wěn)定的關鍵條件。其中,自變量分別是明朝的實力和朝貢國對明朝的政治認同,因變量則是朝貢秩序的穩(wěn)定程度。明朝的實力容易判別,朝貢國對明朝的政治認同比較難以界定。本文認為,可以從朝貢國國內(nèi)政治精英是否親華以及受到明朝認可的朝貢國領導人是否不容易遭受內(nèi)亂叛變這兩個指標來衡量朝貢國對明朝政治認同程度,朝貢秩序的穩(wěn)定程度則以朝貢國是否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為指標。
可以按照明朝實力和朝貢國政治認同程度這兩個變量維度將案例分為四類:首先是朝貢國政治認同高而明朝實力相對較強的案例,例如明朝建國初期的高麗;其次是朝貢國政治認同低且而明朝實力相對較強的情況,例如明朝剛建國時的安南;第三是朝貢國政治認同高且明朝實力相對極強的情況,例如明朝強盛時期的朝鮮;第四是朝貢國政治認同低且明朝實力相對極強的情況,如明朝強盛時期的安南。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具體分析的不是明朝的絕對實力強弱,而是相對于體系各國的實力,是一個相對概念。因此如果明朝在體系中的挑戰(zhàn)者實力強大,則不能認為明朝實力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下文將對這四類國家進行案例分析。
表1 國家分類與案例選擇
表1列出了不同朝貢國的分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可能將明朝自始至終數(shù)百年期間與各朝貢國的關系一一贅述,因此只選擇一個時間段。為了更好地加以比較,本文選擇明太祖(公元1368——公元1398年)和明成祖(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時期的對朝鮮和安南的朝貢關系,以便探究政治認同對朝貢關系和秩序穩(wěn)定的影響。這兩個時間段可以體現(xiàn)明朝相對實力變化這一變量。明太祖時期明朝剛剛草創(chuàng),尚存北元威脅。公元1368年,在朱元璋攻占北京后,元順帝逃到蒙古,但北元仍可以控制長城以北的地區(qū),加上各地仍有割據(jù)勢力,如四川明玉珍、云南元朝梁王。直至1371年消滅四川明玉珍勢力、1381年消滅云南梁王、1388年進攻北元,明朝的統(tǒng)治地位才鞏固。?姜公韜:《中國通史·明清史》“第一章元明之際”,九州島出版社2010年版,第9-16頁。因此從東亞體系角度看,明太祖時期實力并沒有穩(wěn)居獨霸地位,相對實力不是最強。
而在明成祖時期,明朝國力強盛。從疆域上來看,明成祖在明太祖實際控制的疆域基礎上,增設了兩個承宣布政使司,“成祖定都北京,……又增設貴州、交阯二布政使司?!?[清]張廷玉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881-882頁。明成祖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親自五入漠北攻打韃靼與瓦剌。?姜公韜:《中國通史·明清史》“第三章制度的更張與勢力的發(fā)揚”,九州島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頁-第49頁。使得明朝的疆域達到了最遼闊的時期。同時,在軍事建制上,明成祖時期設立了拱衛(wèi)首都的核心軍隊,“京軍三大營,一曰五軍,一曰三千,一曰神機。其制皆備于永樂時?!?[清]張廷玉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明史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兵一》,第2176頁。1405年開始,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清]張廷玉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鄭和》,第7766-7767頁。與各國交往并建立朝貢體制。?姜公韜:《中國通史·明清史》“第三章制度的更張與勢力的發(fā)揚”,九州島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頁-第49頁。從以上比較來看,明太祖時期,明朝雖然有諸多名將,但明朝在元末平定各方勢力時建國,國家情勢仍然不穩(wěn)定。明成祖雖然經(jīng)歷內(nèi)亂后稱帝,但內(nèi)亂未對國力造成重大影響,明成祖遷都北京后,與西域國家交流、平定蒙古、征討安南、派鄭和下西洋,積極地往四方發(fā)展聯(lián)絡,顯示出明成祖時期的國力強大。
安南和朝鮮這兩個案例的選取有利于我們控制以下變量:地理位置和文化認同。首先,朝鮮和安南均與中國毗鄰,國土面積均不大,因此控制住了戰(zhàn)爭成本。其次,朝鮮和安南歷史上與中國關系密切,也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對中國存在很高的文化認同,費正清在朝貢關系研究中也將安南與朝鮮歸類為第一圈的漢字圈,兩國具有接近的文化,古代也都曾為中國疆域的一部分。?費正清主編:《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tǒng)中國的對外關系》,杜繼東譯,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然而安南只是對儒家文化認同的程度高,文化認同并沒有直接轉化為政治認同,因此對安南和朝鮮的比較可以控制住文化認同這一影響因素。在后文的分析中,朝鮮與安南經(jīng)歷了政權演變,國號容易混淆,在此將名詞進行界定。以“安南”表示古代中越關系,朝代更替會以“安南陳朝”或“安南胡朝”表示。古代朝鮮政權在公元1368-1392年期間以“高麗”表示,公元1392年后以“朝鮮”表示。
從朝貢關系的具體指標看,筆者重點分析各案例中的朝貢與冊封。對朝貢體系中的宗主國和朝貢國來說,朝貢與冊封不僅是儀式和慣例,更是身份認定與合法性支持的象征。如果朝貢國具備明朝認可的“朝貢”身份,表示該國被宗主國正式接受。“冊封”關系比“朝貢”關系更進一步,代表著宗主國對朝貢國領導人國內(nèi)統(tǒng)治合法性的認可。下文將以朝貢國是否受到宗主國朝貢與冊封為主要分析內(nèi)容,分析明朝對朝貢國合法性的影響及其對朝貢秩序的后果。
在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后,安南陳朝在公元1369年與明朝建立朝貢關系并被冊封。其后,安南胡朝篡位,陳朝被替代。在公元1406年-1407年,明成祖出兵安南,安南胡朝被滅。下文將對各階段進行分析。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初建不久,安南陳朝國王陳日煃到明朝進行朝貢,與明朝建立朝貢關系。公元1370年,安南國王陳日熞正式受到明朝冊封。此時元朝勢力仍然存在,周邊國家對向明朝朝貢的態(tài)度較為謹慎,而明朝此時對東南亞國家影響力較小。因此,安南作為東南亞國家中率先朝貢的國家,受到明朝的重視,安南國王也順利得到明朝冊封。這一階段明朝與安南陳朝關系較為穩(wěn)定。在《皇明祖訓》中,明太祖將安南確立為“十五不征之國”的國家之一。明太祖《諭安南國王詔》中記載:“安南限山隔海,遠居蕞爾,天造地設,帝命王于彼者以主生民。中國有道之君必不伐,尚強無知者必征。今朕統(tǒng)天下,惟愿民安而已,無強凌弱,眾暴寡之為,安南新王自當高枕,無慮加兵也。”?[明]朱元璋:《明太祖集》卷2《諭安南國王詔》,胡士萼點校,安徽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頁。
明太祖時期,明朝對安南內(nèi)部發(fā)生的政權變動并不進行干涉,但不再冊封。在安南陳叔明政變害死國王后,1372年明太祖下詔譴責,“如或更弦改轍,擇日煃親賢,命而立之,庶幾可贖前罪。不然,十萬大軍,水陸俱進,正名致討,以昭示四夷,爾其無悔”,?(明)宋濂:《文憲集》卷1《奉制諭安南國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54頁。但明朝沒有出兵,只下詔“卻其貢不受”,[51]《明太祖實錄》卷72,“洪武五年二月丙戌”。作為懲罰。當安南與占城發(fā)生軍事沖突并互相向明朝控訴時,明太祖采取不偏袒安南或占城一方的態(tài)度,也不對雙方的行為加以干涉。如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派遣使者勸告兩國停止軍事沖突、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曉以大義”[52]《明太祖實錄》卷64,“洪武四年四月丁酉”。勸告安南停止對占城的軍事行為,其方式只是言語勸說。公元1381年,安南與明朝發(fā)生邊境糾紛,明太祖下令“自今安南入貢并勿納”,[53]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太祖實錄》,卷137,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版,第2168-2169頁。懲誡安南擾邊。
公元1400年,安南陳朝外戚胡季犛篡位陳朝,建立胡朝。公元1402年,當明成祖登基后,安南胡朝入貢并祝賀明成祖即位。明成祖冊封安南統(tǒng)治者胡漢蒼為安南國王。[54][清]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二百九·外國二》,第8312-8313頁。在獲得冊封帶來的國內(nèi)統(tǒng)治合法性后,安南胡朝與明朝的關系卻沒有走向穩(wěn)定。
明成祖改變了明太祖的“十五不征之國”政策,選擇動用武力懲罰違反規(guī)范的朝貢國。公元1404年(永樂二年),安南胡朝與占城國沖突并侵犯明朝,導致明朝與安南關系緊張。公元1406年,明成祖以“興滅繼絕”為由讓安南統(tǒng)治者迎回前朝王室,導致了誘發(fā)安南胡朝與明朝沖突的“陳天平事件”。公元1406年-1407年,明成祖出兵安南,改安南為明朝的郡縣。在征討檄文中,安南屢犯周邊就是原因之一。也有學者認為明成祖對安南征伐是明朝內(nèi)政的延伸,為轉移篡位后國內(nèi)不滿的情緒及扭轉國內(nèi)對其皇位合法性的質疑而采取對外擴張行動。[55]鄭永常:《征戰(zhàn)與棄守:明代中越關系研究》,成功大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67-68頁。
安南在朝貢體系中認同的主要是儒家文化,而非對明朝宗主國地位的政治認同。一方面,安南對儒家文化高度認同,體現(xiàn)為興辦儒學,祭祀孔子,建立與中國的體制相仿的行政架構,如六部、六科、六寺。安南在面對儒家文化認同問題上,有“儒學安南化”、安南的正統(tǒng)觀認同、[56]鄭永常:《征戰(zhàn)與棄守:明代中越關系研究》,第26-28頁。科舉制度[57]鄭永常:《征戰(zhàn)與棄守:明代中越關系研究》,第49頁。等特色,形成了“小中華思想”。另一方面,安南在政治意識上強調與明朝平等,安南歷代統(tǒng)治者都不斷提出“南國”的概念以區(qū)分“北方的中國”,強調自己是南方的中國:“……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盵58]孫曉主編:《大越史記全書:標點校勘本》“第二冊本紀實錄卷之十·黎皇朝紀·黎太祖高皇帝”,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93頁?!按笤骄游鍘X之南,乃天限南北也。其始祖出于神農(nóng)氏之后,乃天啟真主也,所以與北朝各帝一方焉……”。[59]孫曉主編:《大越史記全書:標點??北尽贰暗诙员炯o實錄卷之十一·黎皇朝紀·太宗文皇帝”,第559頁。除了與明朝互動的官方文書上使用明朝皇帝年號,安南國內(nèi)均使用本國的年號紀年。在與明朝的外交文書中,安南國王一般使用假名,而在國內(nèi)則用真名。對明朝朝貢的事件以更為平等的“報聘”、“如明”、“交鄰”來記載朝貢明朝的行為。[60]陳文源:《13-15世紀安南的國家意識與文化取向》,載《世界歷史》2014年第6期,第24頁。因此安南在與中國朝貢時,也建立了亞朝貢體系,將朝貢的體系與規(guī)范推展到周邊國家,擁有自己的朝貢圈,確立自己“宗主國”的地位。[61]王繼東、郭聲波:《李陳朝時期越南與周邊國家的“亞宗藩關系”》,載《東南亞研究》2007年第4期,第82-86頁??梢姡材显趯ψ谥鲊握J同上與朝鮮相反,朝鮮在國內(nèi)藉由提高對明朝宗主國的政治認同來提升自身合法性,而安南藉由國內(nèi)降低對宗主國的政治認同來提升自身合法性。
由于安南對于明朝缺乏政治認同,安南的領導人難以通過被明朝認可而獲得國內(nèi)合法性,因而安南傾向于選擇對外擴張以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追求建立亞朝貢體系。為了促使周邊國家對安南朝貢形成“亞朝貢體系”或“越式華夷秩序”,安南歷史上多次對周邊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如安南前黎朝、李朝、陳朝對占城、牛吼、哀牢多次以戰(zhàn)促貢,真臘由于與占城沖突而選擇與安南建立朝貢關系。[62]王繼東、郭聲波:《李陳朝時期越南與周邊國家的“亞宗藩關系”》,載《東南亞研究》2007年第4期,第82-86頁??梢姡材稀皟?nèi)帝外臣”的意識使安南不會滿足于安分守己地成為明朝的朝貢國。
綜上所述,F(xiàn)urin聯(lián)合VEGF的宮頸癌篩查技術,可以篩出宮頸癌的高?;颊撸現(xiàn)urin其陽性表達水平隨宮頸病變的嚴重程度增加而增加,而VEGF的表達隨宮頸病變程度的加重也呈遞增趨勢,這些可能與宮頸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我們可以通過對兩者的檢測早期診斷和個體化治療來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并可以通過對兩者的檢測來判斷宮頸癌的病情進展,評估預后。
政權更替時期安南更容易進行外部擴張。其原因可能在于,此時是安南國內(nèi)合法性最為缺乏的時刻,往往需要通過展示武力轉移國內(nèi)注意力,因此安南的內(nèi)政不穩(wěn)容易導致其對外擴張的行為。明朝時期,安南的政局不穩(wěn),從安南陳朝到胡朝發(fā)生了數(shù)次的王位更替。在安南陳朝末年與安南胡朝初年,都曾發(fā)生過統(tǒng)治者為了提升合法性而對周邊國家進行征伐。如越南史書記載陳朝的陳睿宗、[63]孫曉主編:《大越史記全書:標點??北尽贰暗诙员炯o全書卷之七·陳紀·睿宗皇帝”,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559頁。陳廢帝、[64]孫曉主編:《大越史記全書:標點??北尽贰暗诙员炯o全書卷之八·陳紀·廢帝”,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559頁。胡季牦[65]孫曉主編:《大越史記全書:標點??北尽贰暗诙员炯o全書卷之八·陳紀·廢帝”,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559頁。在即位后都對占城進行征伐。最后明成祖時期,安南胡朝在取代安南陳朝后,安南陳朝宗室請求明成祖出兵幫助陳朝“興滅繼絕”,導致明朝出兵安南的結局。
在明朝,朝鮮政權歷經(jīng)了從高麗到朝鮮的變遷,而其與明朝的朝貢關系也一度出現(xiàn)波折。
在元、明兩朝交替時期,明太祖盡管擊敗元朝,但在當時的東亞體系內(nèi)并沒有明顯的絕對優(yōu)勢,蒙古的北元政權仍然在北方存續(xù)。高麗統(tǒng)治者采取兩邊下注的外交,高麗恭愍王既與明朝建立了新的朝貢關系,《明史·朝鮮傳》記載:“明興,王高麗者王顓。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賜璽書。二年送還其國流人。顓表賀,貢方物,且請封。帝遣符璽郎偰斯赍詔及金印誥文封顓為高麗國王,賜歷及錦綺?!盵66][清]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二百八·外國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8279頁。也在暗中與北元維持關系,并沒有將元朝給高麗國王的金印交給明朝,[67]張士尊:《高麗與北元關系對明與高麗關系的影響》,載《綏化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第48-50頁。這意味著高麗沒有斷絕與北元的關系。高麗的誠心不足使明太祖對高麗的態(tài)度感到不信任,明朝對高麗實施“卻貢”。
隨著明朝相對北元的實力優(yōu)勢日漸明顯,高麗首鼠兩端的行為有所改變。1370年,明朝徐達殲滅元朝主力部隊10萬人,之后不久,高麗將元朝金印交給明朝,斷絕了與元朝的關系。洪武十一年 (公元1378年),高麗希望與明朝建立第二次朝貢關系,但明朝拒絕恢復高麗的朝貢,更拒絕冊封高麗國王。[68]鄭紅英:《朝鮮初期與明朝政治關系演變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30-31頁。這段時期,高麗與明朝關系緊張,出現(xiàn)了明使被殺事件和遼東鐵嶺衛(wèi)問題,高麗認為明朝在遼東鐵嶺的軍事防御工事對其安全構成威脅。公元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高麗派軍征討遼東,雙方走向戰(zhàn)爭邊緣。
當明朝在東亞體系占據(jù)顯著優(yōu)勢后,高麗與明朝交惡的政策導致國內(nèi)政變。1387年,明朝打敗北元,贏得遼東半島控制權。1388年,明朝將領藍玉在捕魚兒海徹底打敗北元,標志著北元已經(jīng)無力繼續(xù)與明朝對抗。在此背景下,高麗國內(nèi)親元派與親明派之間的斗爭激化。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高麗政權被親明派的李成桂所推翻。
朝鮮新領導李成桂經(jīng)歷了黨爭和篡位才得以掌權,為了解決繼承高麗的合法性和穩(wěn)定國內(nèi)的統(tǒng)治,朝鮮需要獲得明朝的支持與承認。公元1392年,李成桂即位后立刻派遣使臣至明朝告知政權改變。李成桂表示其反對高麗與明朝糾紛的立場,“以為不可犯上國之境,舉義回軍”,認為明朝“功澤被生靈,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歸附”,希望明朝能接受朝鮮,“俯從輿意,以安一國之民”。[69]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09-110頁??梢?,朝鮮建國者指出其推翻高麗是反對高麗與明朝對抗,并希望尊明朝為宗主國來換取明朝承認朝鮮的合法性。
親明派李成桂創(chuàng)建的朝鮮對明朝具有高度的政治認同,“事大政策”成為李成桂登基后的重要方針。李成桂認識到需藉由明朝保障和承認才能讓政權穩(wěn)固,因為明朝“得國正大,規(guī)模宏遠”,[70]孫衛(wèi)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35-36頁。李成桂認可明朝為朝貢秩序的代表者及宗主國,希望事明慕華。
盡管李成桂對外政策向明朝傾斜,遣使向明太祖請求國號、衣冠典制,以示臣服。然而在明太祖時期,朝鮮建國者和之后的統(tǒng)治者都無法得到象征統(tǒng)治合法的“冊封”。明太祖承認朝鮮及李成桂的統(tǒng)治,但拒絕冊封朝鮮國王、未發(fā)印信與誥命。[71]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35頁。這是表明明朝承認朝鮮統(tǒng)治現(xiàn)狀但不賦予合法性。這也是明朝對儒家規(guī)范的遵守,朝鮮藉由篡位立國,不符合儒家規(guī)范,因此明朝不會輕易認可朝鮮。直致朱元璋逝世,明朝依然沒有正式冊封李成桂。然而即使沒有被冊封,朝鮮統(tǒng)治者依然謹慎奉行事大政策,雙方關系沒有惡化。
明太祖之后,公元1401年,明惠帝賜與朝鮮太宗國王金印與誥命,承認朝鮮王位合法性。朝鮮在意識形態(tài)上深受儒家規(guī)范影響,即使在明惠帝時期發(fā)生了“靖難之役”,朝鮮國王定宗、太宗仍親自“率群臣賀圣節(jié)”、[72]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51頁?!奥拾俟儋R圣節(jié)”、[73]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51頁?!奥嗜撼假R帝正”。[74]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54頁。但是對于明朝內(nèi)政朝鮮主要采取觀望情勢政策,而非幫助繼承明朝“正統(tǒng)”的明惠帝討伐當時的燕王朱棣。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由于“靖難之役”而缺乏政治威望,明成祖只能“銳意通四夷”,派大量使者出使周邊國家要求建立朝貢關系,創(chuàng)造出“萬邦來朝”的盛世局面,以提高自己在國內(nèi)的政治權威,此即明成祖時期“恩威并施”的外交方針。[75]陳尚勝:《試論明成祖的對外政策》,載《安徽史學》1994年第1期,第18頁。對于周邊可能威脅明朝安全的勢力,明成祖以“用靖邊陲”來應付周邊國家對“天子”權威的挑戰(zhàn)與冒犯(如蒙古與安南胡朝)。對遵守朝貢秩序的朝貢國,明朝回饋以更多的賞賜與認可。[76]陳尚勝:《試論明成祖的對外政策》,第16頁。
朝鮮采取既奉行朝貢秩序又不得罪明朝內(nèi)戰(zhàn)雙方的外交政策,在明惠帝初期照常對其進貢,到了朱棣登基后則改向其進貢。公元1402年,明成祖永樂帝在南京稱帝,明成祖賜與朝鮮統(tǒng)治者“朝鮮國王”金印與誥命,承認朝鮮王位合法性。此后,李氏朝鮮維持了長達500余年的統(tǒng)治,國內(nèi)政權穩(wěn)定。
根據(jù)上文介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高麗、朝鮮加入朝貢體系的過程有以下特點:
首先,朝鮮對于中國的仰慕不僅是基于文化上的認可,更是政治規(guī)范上的認同。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高麗停止使用元朝“至正”年號。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與明朝建立朝貢關系后在國內(nèi)“行用洪武年號”。[77]金渭顯編:《高麗史中中韓關系史料匯編》,臺北食貨出版社1983年版,第803頁,第777-778、779、798頁。據(jù)《二十四史·明史》記載,朱元璋要求高麗放棄佛教,以中華文明中“仁義禮樂”的經(jīng)典治理國家,賜給高麗國《六經(jīng)》《四書》和《資治通鑒》,“帝以書諭之曰:‘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茍闕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為明鑒鑒。王國北接契丹、女直,而南接倭,備御之道,王其念之?!蛸n之《六經(jīng)》、《四書》、《通鑒》。自是貢獻數(shù)至,元旦及圣節(jié)皆遣使朝賀,歲以為常?!盵78]《明史·列傳第二百八·外國一“朝鮮”》??梢姡鞒苯佑绊懜啕惛邔拥奈幕x擇。而當高麗國王在明朝和北元之間采取兩邊下注的政策時,遭到國內(nèi)親華派政治精英的反對,最后被推翻。可見高麗朝內(nèi)較多政治精英在政治選擇上更認同明朝。
至李氏朝鮮時期,慕華、事明思想不僅是朝鮮統(tǒng)治者的偏好或國家政策,也是當時政治精英的主流思想,例如朝鮮儒家學者金平默也對朝鮮“事大政策”提到:“康獻圣祖(李成桂),克斷威化,回軍之舉,則我東之復淪胥為夷,將不可救矣,此圣祖先正,所以有功干禮義之大宗也。名正理得,上獲乎天朝,下啟乎后圣。字小用室,事大以忠,世世不替?!盵79]孫衛(wèi)國:《論事大主義與朝鮮王朝對明關系》,載《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第69頁??梢姡煌诎材?,朝鮮對于明朝的認同不僅僅是文化上的認同,更體現(xiàn)為政治上的認同。因此,如果朝鮮政府獲得明朝認可,可以獲得較多國內(nèi)支持,而如果沒有獲得明朝認可,則國內(nèi)的反對力量比較大。可見,朝貢關系并非僅僅是中國單方面藉由“德治”獲取權威的過程,朝鮮也希望能夠換取自身利益,特別是政權正統(tǒng)性。[80][韓]鄭容和:《從周邊視角來看朝貢關系——朝鮮王朝對朝貢體系的認識和利用》,載《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第75頁。徐耿胤、石之瑜也認為,朝鮮與明朝建立朝貢關系并非完全是因為明朝軍事實力上和外交實力上的壓迫,而是朝鮮本國政治上的需要。[81]徐耿胤、石之瑜:《恢復朝貢關系中的主體-韓國學者全海與李春植的中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暨·岸關系教學與研究中心2012年1月,第79頁。
其次,明朝作為政治合法性來源,自身也要遵守儒家規(guī)范。當明朝按照儒家規(guī)范行事時,即使不冊封高麗或朝鮮的統(tǒng)治者,后者也不會放棄努力。例如,洪武六年,恭愍王王顓被殺,辛禑自立為王。洪武十年,辛禑派使者來朝請求給已故恭愍王的謚號,朱元璋表示:“顓被殺已久,今始請謚,將假吾朝命,鎮(zhèn)撫其民,且掩其弒逆之跡,不可許。前所留使者,其遣之?!盵82]《明史·列傳第二百八·外國一》。沒有答應為恭愍王賜封謚號。同年,辛禑派使者向明朝進貢,皇帝不接受。這年冬,辛禑再次派遣使節(jié)恭賀第二年的正旦節(jié),朱元璋將一通敕諭交給使者帶回高麗國。敕諭中寫道:“高麗王顓被弒,奸臣竊命,《春秋》之義,亂臣必誅,夫又何言?第前后使者皆稱嗣王所遣,中書宜遣人往問嗣王如何,政令安在。若政令如前,嗣王不為羈囚,則當依前王言,歲貢馬千匹,明年貢金百金、銀萬兩、良馬百、細布萬,仍悉送還所拘遼東民,方見王位真而政令行,朕無惑已。否則弒君之賊,必討無赦?!盵83]《明史·列傳第二百八·外國一》。此后,高麗依然多次進貢,最后明朝態(tài)度緩和,洪武十八年,高麗使臣到達南京,朱元璋對禮臣說道:“高麗屢請約束,朕數(shù)不允,而其請不已,故縮歲貢以試其誠偽,非以此為富也。今既聽命,宜損其貢數(shù),令三年一朝,貢馬五十匹。至二十一年正旦乃貢?!盵84]《明史·列傳第二百八·外國一》。朱元璋賜已故國王王顓謚號為恭愍,并冊封辛禑為高麗國王??梢?,高麗內(nèi)亂不符合儒家正統(tǒng)規(guī)范,因此明朝不會輕易承認,但是明朝不承認的行為反而有助于明朝合法性的提升,因此高麗的新統(tǒng)治者繼續(xù)執(zhí)著追求明朝的承認。
根據(jù)對安南和朝鮮兩個案例的比較,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表2對安南和朝鮮這兩個案例進行了比較。明太祖初期,對安南陳朝的朝貢關系同時具有朝貢與冊封,然而安南陳朝對明朝政治認同較低,且內(nèi)政不穩(wěn),在發(fā)生占城沖突等問題后,明朝“卻貢”,朝貢關系變?yōu)闊o朝貢有冊封。安南胡朝篡位后,發(fā)生前朝王室迎回問題的“陳天平事件”、占城沖突和明朝安南邊界問題,雙方矛盾漸漸擴大。最終明朝出兵平定,并將安南置入明朝郡縣。
表2 朝貢立場比較表
明太祖時期對高麗采取安撫政策,朝貢關系既有朝貢又有冊封。但是高麗內(nèi)部政治動蕩頻繁,而且又私下與北元建立保持關系,因此漸漸受到明朝漠視,朝貢關系降級。在朝鮮取代高麗立國之后,明太祖時期對朝鮮采取漠視政策,承認朝鮮的實際統(tǒng)治但拒絕冊封朝鮮國王。由于朝鮮對明朝采取“事大政策”,至明惠帝和明成祖時期雙方朝貢關系提升,朝鮮國王正式被冊封。
表3顯示,朝鮮對于明朝的政治認同高于安南。不論是從朝貢次數(shù)、朝貢貢期還是年號看,朝鮮都比安南更為尊重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從朝貢次數(shù)看,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高麗與朝鮮共60次派遣使臣至明朝朝貢,平均每年2次;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朝鮮派遣使臣至明朝朝貢次數(shù)更高達91次,平均每年4次。在明朝的朝貢國中,朝鮮是朝貢次數(shù)最多也最頻繁的國家,可以看出朝鮮對朝貢秩序的遵守。[85]劉信君:《中朝與中國和東南亞藩屬國朝貢制度之比較》,載《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第124頁。而同是朝貢典范國家的安南在洪武年間,安南派遣使臣至明朝朝貢19次,永樂年間派遣使臣朝貢17次,朝貢次數(shù)在南海諸國中雖然僅次于暹羅,但卻不如朝鮮頻繁與密切。[86]李慶新:《明朝貿(mào)易、移殖與文化交流:15-16世紀廣東人與越南》,載《漢學研究通訊》26卷4期,第2頁。
表3 洪武元年至永樂年間朝貢國與宗主國往來記錄
根據(jù)上表可以看到,兩個案例證明了本文的假設:明朝的實力與各國對宗主國的政治認同是影響朝貢關系和秩序穩(wěn)定的核心因素。安南對明朝政治認同感較低,故而即使明太祖時期對其采取安撫政策,朝貢關系依然惡化。其原因在于,安南無法籍由明朝的認可增強國內(nèi)合法性,安南對內(nèi)不認同自己是藩屬國或朝貢國,強調安南是與中國“南北分治”的朝廷。因此安南試圖建立“亞朝貢體系”,往往會通過對外擴張的方式增強自身統(tǒng)治地位,但這一舉措顯然破壞了朝貢秩序,最后被明成祖出兵擊敗。而朝鮮情況則與安南相反,在明太祖早期同意高麗成為朝貢國并加以冊封。但是當時明朝剛建國,自身實力與合法性在東亞體系內(nèi)不具統(tǒng)治地位,高麗政權在明朝和北元之間采取兩邊下注的政策,致使朝貢關系降級,且高麗政權對明朝的政治認同不算高,難以借助明朝權威規(guī)避內(nèi)亂,最后被李成桂篡位。至于李成桂建立的朝鮮政權,由于其對明朝的高度政治認同,朝貢態(tài)度誠懇,而且此時明朝立朝已久,國力強大,合法性權威受到海內(nèi)外認可,因此借助明朝的冊封,朝鮮政權得以長期維持,既規(guī)避了內(nèi)亂,也不需要通過對外擴張尋求國內(nèi)合法性。
本文的研究對象朝鮮與安南都經(jīng)歷了政治變動,安南經(jīng)歷了陳朝末年王位更替及胡朝朝代更替的變動;朝鮮半島上的王朝也經(jīng)歷了高麗末年王位更替、朝鮮朝代更替與朝鮮內(nèi)部王位更替的變動。但兩國發(fā)展方向明顯不同。朝鮮在公元1392年替代高麗后,對明朝采取謹慎的“事大政策”,借助明朝的權威鞏固自身統(tǒng)治合法性,保證了自身的長期統(tǒng)治。安南與朝鮮相反,在經(jīng)歷內(nèi)亂和朝代更替后,仍然對外擴張,并與明朝發(fā)生紛爭,最后被明朝擊敗。
表3 洪武元年至永樂年間朝鮮、安南與明朝朝貢關系狀況
本文發(fā)現(xiàn),朝貢秩序與各國的國內(nèi)合法性密切相關。宗主國的認可對朝貢國內(nèi)政具有以下影響。首先,缺乏明朝認可的國家,如果自身政治合法性不強,容易出現(xiàn)內(nèi)亂。例如,高麗在被朝鮮替代前,曾被明朝卻貢,因此被親明派精英李成輕易桂篡位。其次,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了內(nèi)亂的國家,如果朝貢國對宗主國具有高度的政治認同,得到明朝認可的政權其統(tǒng)治容易獲鞏固,也不容易被其他朝貢國挑釁。例如李氏朝鮮在被明成祖冊封后,保證了長期的國內(nèi)統(tǒng)治,即使之后受到了日本的攻擊,也得到了明朝的安全保障。如果朝貢國對宗主國沒有高度的政治認同,例如安南,則容易出現(xiàn)對外擴張。安南希望建立自身的亞朝貢關系,甚至與中國抗衡。明成祖時期,明朝在接受安南前朝宗室的“申訴”時對安南胡朝問責,安南一方面向明朝謝罪,一方面將明朝派至安南保護的前朝宗室殺害并準備和明朝作戰(zhàn),最終導致戰(zhàn)爭爆發(fā)。
以上結論也可以適用于日本等其他朝貢國。例如在明朝早期,日本尚未統(tǒng)一。日本南朝的良懷王在洪武四年派遣僧人祖來進表稱臣,進貢馬及地方特產(chǎn)。太祖朱元璋予以嘉獎。洪武二十七年,足利義滿以武力統(tǒng)一了日本。在朱棣篡位后,日本幕府足利義滿即以“日本國王源道義”的名義,稱臣入貢,以屬國自居。到明成祖即位,永樂元年,堅中圭密一行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接見,朱棣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然而,足利義滿親明的政策在他去世后就被拋棄,“應仁之亂”以后,日本處于戰(zhàn)國時期,日本脫離了朝貢體系。至豐臣秀吉統(tǒng)一日本以后,公元1592年至公元1598年,日本出兵朝鮮。明朝出兵保護朝鮮,擊敗了日本侵略者。在此,問題是豐臣秀吉為何選擇出兵朝鮮而非入貢?筆者認為,日本案例與安南類似,都是存在對儒家的文化認同,而缺乏對明朝的政治認同,因此入貢并不能幫助豐臣秀吉增強國內(nèi)合法性,只能選擇對外擴張加強國內(nèi)統(tǒng)治地位??梢?,在各國國內(nèi)合法性缺失時,如果不存在對宗主國的政治認同,容易對外擴張,破壞朝貢秩序。
康燦雄認為,明代中國是東亞地區(qū)的絕對權威,中國的領導權是東亞體系存在的前提。[87]David C.Kang,East Asia before the West:Five Centuries of Trade and Tribu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p.39.本文發(fā)現(xiàn),盡管明朝自身的實力強大,然而明朝對于儒家規(guī)范的遵守也會影響自身的合法性,當明朝破壞儒家規(guī)范時,朝貢秩序也可能不穩(wěn)定。
儒家規(guī)范作為中國的主導規(guī)范具有較強的傳播性,例如孟子說過:“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盵88]《孟子·滕文公上》。然而規(guī)范也存在退化的可能。[89]Ryder Mckeown,“Norm Regress:US Revisionism and the Slow Death of the Torture Norm”,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23,No.1,2009,pp.5-25.有學者指出,一些已經(jīng)成為國際共識的國際規(guī)范會失去其主導性地位,甚至消失。其主要原因是存在挑戰(zhàn)規(guī)范的行為者,以及缺乏對挑戰(zhàn)規(guī)范的行為的懲罰。[90]Panke,Diana,and U.Petersohn.“Why international norms disappear sometime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8,No.4,2012,pp.719-742.關鍵人物或集團對國際規(guī)范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91]Barnett,Michael,“Evolution without Progress? Humanitarianism in a World of Hur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63,No.4,2009,pp.621-663.閻學通指出,國際規(guī)范的演化受到領導國示范效應的影響,“示范—效仿的路徑與伊肯伯里和庫普錢的勸說路徑有本質不同。他們的路徑是霸權通過話語來促進他國遵循其所提倡的國際規(guī)范,而示范—效仿路徑是主導國靠以身作則的行為來促使他國遵循相同的行為規(guī)范?!盵92]閻學通:《國際領導與國際規(guī)范的演化》,載《國際政治科學》2011年第1期,第10頁。
在朝貢體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存在較多對儒家文化具有認同而對明朝領導地位缺乏認同的國家,例如日本和安南。故而明朝作為朝貢秩序的中心,就需要將文化認同轉化成對中國領導地位的認同,其關鍵因素就是明朝的行為要遵守儒家規(guī)范,從而起到示范效應。明太祖與明成祖時期均存在合法性問題,明太祖時期主要的挑戰(zhàn)是與北元爭奪體系領導權,明成祖主要面臨的合法性問題是“靖難之役”的皇位奪權問題。而明朝自身對于儒家規(guī)范的遵守有助于其合法性提高。當明朝在戰(zhàn)場上徹底擊敗北元,實力明顯占優(yōu)時,明太祖嚴格遵守儒家規(guī)范,不承認高麗、安南篡位上臺的新統(tǒng)治者,這一行為非但沒有招致這些朝貢國的反感,反而因為遵守儒家規(guī)范對于正統(tǒng)統(tǒng)治的規(guī)定而增強了明朝自身合法性,高麗、安南仍然繼續(xù)追求加入朝貢秩序。而當明成祖篡位不符合儒家規(guī)范時,明朝對待朝貢國的外交政策改為恩威并施的政策,希望藉由對外的武功加強自身的合法性,在此背景下,就出現(xiàn)了明朝與安南的戰(zhàn)爭。可見,朝貢秩序的穩(wěn)定不僅取決于朝貢國的國內(nèi)合法性,更取決于明朝自身的內(nèi)政合法性。由于明朝大多時期均按照儒家規(guī)范進行自我約束,故而明朝的合法性權威受到朝貢國的普遍認可,朝貢體系保持長期穩(wěn)定。
本文比較了明朝朝貢體系下安南與朝鮮的不同,進而對朝貢關系穩(wěn)定性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從明太祖時期的“十五不征之國”對外方針到明成祖將安南納入明朝郡縣,本文發(fā)現(xiàn),朝貢國對朝貢秩序的維持與對宗主國的尊奉,受到朝貢國自身合法性及其對宗主國的政治認同的影響。
本文對于東亞朝貢關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由于朝貢體系具有迥異于歐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特征,本文的部分結論可能不同于現(xiàn)有國際關系理論,有助于促使現(xiàn)有國際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新。當然,由于本文集中研究朝貢體系穩(wěn)定性的深層原因,而不在于解釋具體細節(jié),因此本文的結論不可能兼顧方方面面。
從結論的適用性看,雖然從政治認同與合法性的角度能幫助我們認識朝貢體系中宗主國與朝貢國的關系本質,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貿(mào)易等其他因素的作用。貿(mào)易利益可能加快朝貢體系的建構速度,例如蒙古俺答為了追求互市甚至不惜發(fā)動“庚戌之變”這一入侵戰(zhàn)爭,最后終于成功加入明朝朝貢體系。政治認同與合法性對朝貢體系的作用并非立桿見影,但是在形成一致政治認同后,有助于朝貢國國內(nèi)合法性和政權穩(wěn)定性,進而有利于朝貢體系的長期維持,即使中國實力衰退甚至改朝換代,朝貢國也會維持對原有宗主國的認可。例如清朝取代明朝之后,朝鮮仍然有很強烈的思明意識。[93]有關朝鮮的小中華意識詳細的考察可參見:孫衛(wèi)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朝鮮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已與清朝建立朝貢關系并奉清朝“崇德”年號,但在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朝鮮給日本統(tǒng)治者的書信仍使用明朝年號,這表明朝鮮內(nèi)心對明朝的忠誠。[94]何慈毅:《明清時期琉球日本關系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0-91頁。而如果宗主國自身對朝貢體系根基的儒家規(guī)范加以破壞,則可能對朝貢體系出現(xiàn)嚴重損害,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周天子將三晉納為諸侯,嚴重破壞了分封制的規(guī)范基礎,導致周朝合法性的下降,禮崩樂壞,最終戰(zhàn)國時期征伐不斷。[95]司馬光:《資治通鑒·周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