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平 鄺云娟 劉翠霞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以心絞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特點,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已經成為中國成人心血管病住院和死亡的首要原因[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一種方法,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疏通堵塞的血管,幫助患者重建血運,在冠心病的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但PCI治療后,患者可能由于缺乏認知能力及自我行為控制能力,而發(fā)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往有研究[2]報道,提高PCI患者的自我效能和二級預防知識對于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選取我科室2016年1-12月收治的80例PCI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自我效能、二級預防知識與生活質量的關系,報道如下。
選取我科室2016年1-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②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并成功行支架植入術;③患者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本調查,臨床資料完整并按時隨訪。排除標準:①周圍動脈病、夾層動脈瘤;②嚴重心力衰竭或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③缺血性疾病、腦出血;④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⑤PCI手術失敗者;⑥理解能力障礙、聽力及視力障礙;有精神病史者;⑦由于死亡或遷移原因無法聯(lián)系者。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31例,女9例;年齡(60.1±12.5)歲;病程(7.2±1.6)年;受教育年限(10.5±3.6)年;經股動脈PCI 5例,經橈動脈PCI 35例。對照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59.2±13.4)歲;病程(6.8±1.5)年;受教育年限(10.2±3.4)年;經股動脈PCI 6例,經橈動脈PCI 34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準予實施。
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guī)處理,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全程密切觀察患者術后情況,預防并發(fā)癥,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合理飲食等。觀察組加強自我效能及二級預防知識干預,內容如下。
1.2.1 強化健康教育
制作圖文樣式的《冠心病 PCI 術后健康教育手冊》,發(fā)放給患者。由科室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結合健康手冊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要求家屬共同參與。內容如下。①術后抗凝、抗血小板藥物使用的宣教: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腸溶片等藥物的使用注意事項。②術后肢體活動的宣教及治療的配合。③生活方式改變宣教:包括睡眠、飲食、運動。④預后及回歸社會、家庭的宣教等。患者住院期間共進行3次健康教育,每次15 min,每次健康教育前評估上次教育效果,宣教后詳細記錄每次教育內容及簽名。患者出院后每月電話隨訪2次,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每次隨訪的時間10~15 min,連續(xù)3個月。
1.2.2 強化自我效能干預
通過直接經驗傳授、語言說服、替代性經驗、社會心理支持4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自我效能的強化干預。①直接經驗傳授:根據患者二級預防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行為方式,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患者向更高的目標努力。針對患者存在的不足,與其一起分析原因,提出解決方案。②語言說服:采用解釋、開導等方式幫助患者建立康復的信心。③替代性經驗:請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介紹治療經驗,發(fā)揮榜樣效應。組織病友之間相互交流,發(fā)揮同伴效應,提高自我效能。④社會與心理支持:鼓勵患者的家屬多關心、支持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設立咨詢服務熱線,為患者提供幫助。
1.3.1 自我效能
參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3]進行評定,共包括10個項目,用于測量總體的自我效能感,每個項目按likert 4級(1~4分)評分:1分為完全不正確,2分為有點正確,3分為多數(shù)正確,4分完全正確。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好。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0.75~0.91,重測信度為0.83。
1.3.2 二級預防知識
分別于干預前后參照《PCI術后二級預防指南》[4]對患者二級預防行為進行評價,分為疾病預防知識及二級行為預防2部分,疾病預防知識包括基礎知識、運動治療知識、飲食治療知識、藥物知識及危險因素監(jiān)控等維度,共50個條目,每個條目答對2分,答錯0分,總分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疾病知識水平越高。二級預防行為包括服藥依從性、控制危險因素、生活方式改善及定期隨訪等維度,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均按1~4級評分,總分25~100分,分值越高患者二級預防行為越好。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51,重測信度為0.98。
1.3.3 生活質量
干預3個月后,采用SF-36量表[5]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本研究采用其漢化版本,共包括8個方面,軀體疼痛(BP)、生理職能(RP)、生理功能(PF)、活力(VT)、總體健康(GH)、情感職能(RE)、社會功能(SF)、精神健康(MH),每個方面的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該方面的生活質量越好。
1.3.4 急性心血管事件及再住院率
隨訪12個月,統(tǒng)計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心絞痛、再發(fā)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同時觀察患者的再住院率。
2組急性心血管事件見表1。觀察組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為5%(2/40),低于對照組的25%(10/4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75,P=0.012);觀察組再住院率為5.0%(2/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5%(11/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440,P=0.006)。
表1 2組急性心血管事件比較 [n=40,例(%)]
干預前,2組自我效能感、二級預防知識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觀察組自我效能及二級預防知識得分均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自我效能感及二級預防知識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干預后在生理功能、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PCI是當前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的優(yōu)點。但PCI只是用機械的方法解決了血管狹窄的第一步,術后如何規(guī)范管理及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后仍需更多的研究,護理干預近年來已經在臨床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經過PCI治療的冠心病患者仍存在病變處血管再狹窄以及血栓形成的風險。據相關研究[5-6]報道,冠心病PCI患者術后1年內冠脈狹窄的發(fā)生率為20%~40%,冠心病二級預防的最終目標就是減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冠心病二級預防的措施包括健康膳食、戒煙戒酒、適當運動、控制體質量、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等[6-7],但就如何進行有效、持久的健康教育,讓患者切實掌握冠心病的二級預防知識,降低再發(fā)風險,尚未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措施出現(xiàn)。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己執(zhí)行某一特定行為并達到預期結果所具有的自信心。以往研究[7]報道,自我效能與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自我效能感干預是通過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以改善生活質量的一種干預方式。
本研究對冠心病PCI患者術后進行自我效能感和二級預防知識干預,結果顯示,與進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的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后的自我效能感評分、二級預防知識評分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本研究所采用的干預措施是能夠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增加二級預防知識的。研究結果還顯示,經過自我效能感和二級預防知識干預,觀察組的生理功能、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而且經隨訪發(fā)現(xiàn)急性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及再住院率顯著降低。這提示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和二級預防知識掌握是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再發(fā)的。以往有研究[8]顯示,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與其生活質量呈顯著的正相關。本研究通過提升冠心病PCI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二級預防知識,使患者獲得較高的飲食、鍛煉、用藥、疾病監(jiān)測及心理調適等方面的技能[9],使其養(yǎng)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坦然面對疾病的勇氣,能夠從容地帶病生存,進而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提高了自身的生活質量。同時通過隨訪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督導機制,將二級預防知識及時傳遞,有效避免了患者在院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與行為支持導致遵醫(yī)行為不良,降低了急性心血管事件再發(fā)的風險。
綜上所述,加強PCI術后自我效能以及二級預防知識的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兩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能夠產生有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