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經 理
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面對中國高等教育未來提出的21世紀之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對的全新課題。
新形勢下,中國的經濟地位已發(fā)生改變,正在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對高新技術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為迫切;中國的政治地位已悄然轉變,正在從主動參與者轉變?yōu)榉e極引導者,對全球戰(zhàn)略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加急切;中國的文化地位已嶄露頭角,正在從回應者轉變?yōu)榘l(fā)聲者,對文化傳播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為熱切;中國的引領地位已初步奠定,正在從理論的借鑒者轉變?yōu)槔碚摰拈_創(chuàng)者,對前瞻性理論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為殷切。因此,立足于21世紀中國的人才需要,只有準確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角色定位,明確全景式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才能在根本上以“三微”為突破口,全力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
知識技能誠然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然而,只是擁有了它們還遠不能給予學習者以突破自身極限的能力。學習如果是為了生存只能成為食利者,研究如果是為了名聲只能成為博名者。古往今來,食利者與博名者不可能成為國之重器。而問題的原因便在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和普通人理解的不同,理想信念并非空想務虛,而是一門大學問。馬克思主義認為,理想信念使我們生存的客觀世界革命化。這其中,它賦予社會以新的生產生活結構,促使它推陳出新。歷史已經證明,在每一場社會變革的背后都離不開理想信念的支撐。
過去,人們總是將理想信念教育等同于觀念認同或者知識輸入。這是失之偏頗的。這種觀點只是抓住了它的物質痕跡,即聽說讀寫的實踐,忽視了它的精神層面,即因何而內化?;蛘哒f,在敘述者與受眾之間,文本間的共建如何與時代步伐共向而行。顯然,文本只有使受眾在閱讀或聆聽中確立自身的位置,才能夠吸引人心,引人入勝;文本只有在時代主題與形象的主體之間相互映射,才能夠牽引人心,引人效仿;文本只有在我所欲成為的角色與自我之間相互順應,才能夠扎根人心,引人堅信。
如果上述邏輯得以成立,可見時代的需要、形象的主體與主體的文本詮釋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這就為當前高校以校園文化建設培育理想信念提供了有益啟示。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當前講的培育理想信念就是“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就是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不難看出,這為我們提出了在校園中打造“全景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
所謂“全景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從整體視角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倡導的新文化的各個方面,指出貫穿于不同時代人們信奉的相同價值理念及其不同表現(xiàn),就是要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時期汲取精神力量,避免人們從某個主題出發(fā),斷章取義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及其文化特質。
那么,推動微記錄、微視頻與微電影走進校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因為,這些音像制品很好地融合了時代背景、實踐主體以及文本詮釋。它們能夠促使大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領會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使命,并在這些平凡人呈現(xiàn)出的不平凡形象中知曉:正是每個人對自我極限的突破才使他們成就了自己的夢想,正是每個人夢想的實現(xiàn)才成就了中華民族獨立與個人幸福的追求。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更需要千百萬普通人為理想而奮斗,筑牢中華民族的未來。
由于學生的成長空間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就要求在確立校園文化維度的基礎上,采用或融貫或擠壓的方式,使校園全景式文化既內生于非校園文化的環(huán)境,又具有一定獨創(chuàng)性。鑒此,在以校園場域為核心,基于虛擬空間場域、社會場域與家庭場域編織的“錐形體場域”中,應聚焦中國的核心問題,使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現(xiàn)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聯(lián)系。凸顯中國道路的歷史邏輯,培育延續(x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應圍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維度,凸顯中國力量的人民性。培育鑄就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實踐者,營造聯(lián)系國家、社會與家庭,融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正能量與家風,應強化意識形態(tài)先導,使校園文化與信息技術的未來圖景和網絡空間的“正能量”相聯(lián)系。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美好前景,培育續(xù)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奇跡的創(chuàng)新者,全面打造“虛實”一體,貫通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的立體“可視化”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實現(xiàn)全景式校園文化建設目標的關鍵在于要擺脫倚重文本造成的形象缺位,適時從學生的生存境遇、民族境遇和國家境遇出發(fā),以鮮活的整體形象重新編織破碎的圖像,賦予學生以時代精神的整體感,調動學生從可視化的理想出發(fā),達成主人公、解說詞與觀看者三者在視域、精神與形象之間的融合。因此,只有借助微紀錄、微視頻與微電影的形象與文本表達,貫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才能達成全景式文化建設的目標,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首先,要續(xù)寫“微紀錄”。要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電影紀錄片資源,從人們耳熟能詳?shù)氖论E入手,運用短小精悍的敘事方式,通過續(xù)寫取材于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經歷,展現(xiàn)幾代勞動者為國家與民族奉獻的精神風貌,展現(xiàn)他們將個人夢想深植于改變家園風貌的不平凡舉動,激發(fā)人們勇于改變現(xiàn)狀的意愿。
其次,要譜寫“微視頻”。要充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從當代人的普通生活經歷入手,基于人們關注的首要問題,聚焦現(xiàn)實點滴問題,在凸顯實踐主體的前提下,采用虛實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人們的夢想可視化,同時又在運用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前提下,指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激發(fā)人們依靠探索與創(chuàng)新,改變自身與生存世界的意愿。
再次,要擬寫“微電影”。要充分運用影視建構技術,從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生存現(xiàn)狀、美好愿望出發(fā),細化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主張,使之與中國人民的美好愿望,乃至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融為一體,呈現(xiàn)出共產黨員與人民群眾之間相互交融的奮斗場景,激發(fā)人們團結一致應對問題的決心。
總之,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使“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