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高中地理研學旅行內容的選擇必須立足于課程標準、地理教材和鄉(xiāng)土地理,并據此對高中地理必修課程在寧夏區(qū)域內適于開展研學旅行的內容進行了具體舉例。
關鍵詞:高中地理;研學旅行;寧夏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6-0008-02
引言
從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到2016年12月教育部、發(fā)改委、旅游局等十一個部門聯合發(fā)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并將之置于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戰(zhàn)略新高度,再到如今多個省市多所學校已相繼開展研學旅行,可以說,研學旅行在我國當前時期發(fā)展非常迅速[1]。然而,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fā)現,國內針對某個具體區(qū)域開展地理研學旅行的方案研究非常欠缺,而寧夏區(qū)域內高中地理研學旅行的方案研究近乎處于空白。所以本文在分析高中地理研學旅行內容選擇依據的基礎上,以寧夏區(qū)域內特有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基礎,列舉高中地理課程結構中的必修課程在寧夏區(qū)域內適于開展研學旅行的內容,希望能夠為日后寧夏地區(qū)高中地理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參考。
一、高中地理研學旅行內容選擇依據
1.立足課程標準
除了國家的政策性文件外,最新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設計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的最主要依據。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的地理實踐力要求學生可以通過研學旅行來實現,如在課程標準的模塊二《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目標》中,四大課程目標之一為“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和地理工具在室內、野外和社會的真實環(huán)境下,通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獲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活動策劃、實施等行動能力”;模塊四《課程內容》中規(guī)定的地理實踐力要求更加具體全面,如“學生能夠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和其他地理工具觀察、識別、描述與地貌、大氣、水、土壤、植被等有關的自然現象,具備一定的應用、考查、實驗、調查等方式進行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地理1)”等[2]。以上地理實踐力要求具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及指導性,為基于地理實踐能力的高中地理研學旅行內容的選擇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
2.立足地理教材
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內容為研學旅行內容的選擇提供了指導性參考,在此基礎上,具體內容的選擇還要依據高中地理教材內容來確定。在選擇研學旅行內容時,教師必須在熟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學情等確定研學旅行的內容。比較抽象或理解難度大,但又可以借助參觀、考察、實驗、調查、地理信息技術或其他地理工具、手段來學習和體驗的內容,比較適合作為研學旅行的內容[3]。
3.立足鄉(xiāng)土地理
研學旅行設計要遵循就近與安全的原則,這決定了高中地理研學旅行的內容選擇要以鄉(xiāng)土地理資源為主要方向。雖然學生生活在家鄉(xiāng),但未必真正了解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與風土人情,因此,立足鄉(xiāng)土地理資源開展研學旅行,能夠帶領學生走近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認識家鄉(xiāng),進而使學生產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和日后建設家鄉(xiāng)的志向,從而努力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此外,立足鄉(xiāng)土地理資源開展研學旅行,能提高計劃的可行性,從而減少人力、財力及物力的投入。
二、寧夏區(qū)域內高中地理研學旅行的內容選取
依據高中地理研學旅行的設計原則及研學旅行內容選擇的依據,筆者列舉了高中地理課程結構中的必修課程(地理1、地理2)在寧夏區(qū)域內適于開展研學旅行的內容。
1.地理1中各地理要素的舉例
(1)地理要素:地貌
新課程標準內容要求:1.4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特點。例如,寧夏南部山區(qū)的黃土地貌、寧夏西吉縣火石寨鄉(xiāng)境內的丹霞地貌、黃河流水地貌。
(2)地理要素:大氣
新課程標準內容要求:1.5運用圖標等資料,說明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及其與生產和生活的聯系。例如,寧夏氣象科普館、寧夏氣象局、銀川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
(3)地理要素:水
新課程標準內容要求:1.8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性質和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沙湖(備注:寧夏不靠海,沒有海水資源,但有沙、湖結合的獨特資源,可以研究與水有關的自然現象,如湖陸風)。
(4)地理要素:土壤
新課程標準內容要求:1.9通過野外觀察和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例如,黃土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5)地理要素:植被
新課程標準內容要求:1.10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植物,說明其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例如,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賀蘭山自然保護區(qū)、羅山自然保護區(qū)、沙坡頭自然保護區(qū)。
2.地理2中各地理要素的舉例
(1)地理要素:人口
新課程標準內容要求:2.1運用資料,描述人口分布、遷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并結合實例,解釋區(qū)域資源環(huán)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例如,調查家人、親戚是否有過人口遷移情況(若有,調查其時間和原因);寧夏統(tǒng)計局(人口普查情況:人口數量變化及空間分布)。
(2)地理要素:城市
新課程標準內容要求:2.2結合實例,解釋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內部的空間結構,說明合理利用城鄉(xiāng)空間的意義。例如,通過實地走訪參觀銀川市及月牙湖鄉(xiāng)一些代表性地方,結合相關地圖畫出兩地區(qū)的大致功能區(qū)劃分布圖,對比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內部的空間結構,為城鄉(xiāng)城市規(guī)劃提出可行性建議。
(3)地理要素:地域文化
新課程標準內容要求:2.3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xiāng)景觀上的體現。例如,回鄉(xiāng)文化園、南關清真寺,通過拍照、查閱資料、走訪當地居民等方式了解回族文化對城鄉(xiāng)景觀的影響。
(4)地理要素:農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
新課程標準內容要求:2.5結合實例,說明工業(yè)、農業(yè)、服務業(yè)的區(qū)位因素。例如,農業(yè):寧夏引黃灌區(qū)、寧夏園藝產業(yè)園、鮮果世家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工業(yè):寧夏塞外香食品有限公司、神華寧夏煤業(yè)集團、寧夏寶豐集團;服務業(yè):銀川市民大廳、大閱城。
(5)地理要素:交通
新課程標準內容要求:2.6結合實例,說明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qū)域發(fā)展的關系。例如,銀川河東機場、銀川火車站、銀川汽車站、銀川旅游汽車站。
結語
地理研學旅行是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需要,是教師發(fā)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選取、制訂研學旅行的內容為研學旅行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與基礎保障。期待本文能為寧夏地區(qū)研學旅行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王曉燕.研學旅行的基本內涵和核心要義——《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讀解[J].中小學德育,2017(09):15-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楊艷利.研學旅行:撬動素質教育的杠桿——訪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J].中國德育,2014(17):21-24
作者簡介:康卉君(1992.8—),女,回族,寧夏銀川人,研究生學歷,中教二級,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