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康
(江蘇開放大學 教育學院,江蘇南京 210017)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發(fā)展,當前學校體育的重點和熱點已經(jīng)轉移到身體教育上,身體逐漸成為了學校體育實踐的起點,也成為了其歸宿。身體教育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徑,學校體育正由注重身體的生理指標發(fā)展到注重身體感知、心理體驗與社會規(guī)范、交往等全面發(fā)展,由客體對象到本體認知,最終回歸到身體的生理、心理與社會三維一體化育人傳統(tǒng)。而身體抗拒現(xiàn)象則是在身體教育過程中的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可忽視的的現(xiàn)象,處理好身體抗拒現(xiàn)象是完成成功的身體教育的前提,也是學校體育不斷改革推進的必要條件。
在學校體育實踐的場域中身體抗拒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體育弱勢學生群體中這種現(xiàn)象更勝。本研究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身體抗拒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三種狀態(tài),即中性身體抗拒、惡性身體抗拒和良性身體抗拒。
順從型身體抗拒是一種典型的中性對抗,在不同體育階層的學生群體中都廣泛的存在,其實質可以稱之為“軟對抗”。順從型抗拒的主要表現(xiàn)要么沉默緘口要么就是語言對抗,在學校體育實踐中學生收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體育教師的批評不正確或者方式不妥時,學生會采取這樣的抗拒方式。一句話不說的沉默式抗拒或者表里不一的講“老師,我知道錯了,下次一定改”,其實這些學生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或錯誤,依然我行我素。
順從型身體抗拒危害不大,但涉及的學生群體面廣,其存在使學校體育實踐的效果大打折扣。
自暴自棄型身體抗拒是一種惡性抗拒,在體育弱勢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嚴重影響到了學校體育實踐的順利開展。自暴自棄抗拒的主要表現(xiàn)有擾亂課堂、破壞器材、逃課曠課甚至聚眾打架。在學校體育實踐中這部分體育弱勢學生如果長期受到教師的批評訓斥,另外還有同學的嘲諷譏笑,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認可,其在體育場域中得不到一點的成就感,那他們就會通過上面的方式來宣泄心中的憤懣。
自暴自棄型身體抗拒不僅僅不利于學校體育實踐的開展實施,它的存在其實對整個學校教育都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它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人起著巨大的阻礙。
變革型身體抗拒是一種積極的抗拒,良性身體抗拒行為對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這部分學生能意識到身體教育的重要性,在學校體育實踐中能跟教師或學生之間形成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互動,使教學相長。變革型身體抗拒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切磋”,在體育實踐中,學生對運動技術技能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產(chǎn)生學習、提高的強烈渴望,而滿足這樣一種想法的方法就是“切磋”,在這樣的一種行為當中,學生解放了思想,使身心得到了全面發(fā)展。
變革型身體抗拒是學生已經(jīng)明確意識到了學校體育實踐的重要性,能理性的分析所學知識,是全面育人的有效途徑。
在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教育正極力倡導從“學會順從”的道德依附到“學會選擇”的道德抗拒的轉變,學校體育實踐也不可避免受之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便捷,其價值觀念逐步趨于多元化,“自由”開始深入人心,以往那種只講集體利益而忽略個人利益觀念也被一定程度的扭轉,人們開始追求個人的自由和幸福,追求一種來自他人或群體的認同。
在學校體育實踐中,學生亦是從絕對的順從到些許的抗拒,學生在體育實踐中追求歸屬感、認同感的同時,其自主性、獨立性也會不斷增強,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身體抗拒也是個人發(fā)展的一種重要經(jīng)歷。
體育教師作為學校體育實踐的主體,因為其本身的教育背景和專業(yè)技術,教師很難體會到體育弱勢群體學生的那種無助感和被忽略。在體育實踐中,教師因為教學目標的完成往往邊緣化那些體育弱勢群體學生,缺少對他們的關注、關心和耐心,在言語或行動上有意無意都會刺激到那部分學生,所以產(chǎn)生身體抗拒甚至惡性身體抗拒是不可避免的。教師不能理解或者本身抗拒理解這部分學生所處的境遇,而這一境遇卻是這些學生最基本的脆弱與需求狀態(tài)。
在我國現(xiàn)行的體育實踐模式中,學生的學習多數(shù)都處于被動接受,可供其選擇學習的教師、教學內容等都極其缺少。在這種自己想上自己喜歡的老師的課,想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都難以滿足的情況下,在體育實踐中學生產(chǎn)生身體抗拒也就不足為奇了。
學校教育一直強調德、智、體、美等方面要全面發(fā)展,而在體的方面,能使人變得更加強壯,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體育。學校體育的身體化既是其“起點”也是其“歸宿”,當然身體化不是簡單的增進體質、強健體魄,它不僅要對身體進行生物性改造以促進身體的健全發(fā)育,更是將身體視為有機的社會整體對其進行教化,以幫助實現(xiàn)人的社會化。
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在學校體育實踐中,身體素質提高以及運動技能的傳授都必須經(jīng)過身體的刺激才能最終形成,這種身體化教育方面的研究能使學校體育實踐從體育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手段等方面理清體育教學目的達成的路徑與方法,有效的規(guī)避惡性身體對抗現(xiàn)象。
體育教師要充分重視不同群體學生的境遇,尤其是體育弱勢群體還有貧困群體的學生,不能拒絕、阻撓這種境遇,而應該在體育實踐中充分利用這種境遇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忌批評諷刺嘲笑,保護這些學生脆弱的自尊心,多鼓勵良性身體抗拒,培養(yǎng)他們日漸減弱的集體榮譽感。良性的身體抗拒,比如學生在某項身體素質或運動技能上挑戰(zhàn)體育教師,亦可學生之間相互的比較,這種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切磋”實質就是師生、生生的良性互動,能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感情交流,逐步消除師生間、生生間的疑懼心理和相互不信任感。良性的身體抗拒能有效加強學校體育實踐的最終效果,使體育亦能成為全面育人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體育教師在整個職業(yè)生涯都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中包括專業(yè)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在教育和管理學生是要以德服人、以技服人,而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身份這種權威來服人。教師這種優(yōu)秀的能力能有效的減少體育實踐中惡性或者中性的身體抗拒現(xiàn)象,取而代之的則是積極的正能量的良性身體抗拒。同時學校也應該對學校體育加大投入,能盡可能的滿足學生對體育實踐的需求,配備盡可能多的體育教師,開設盡可能多的體育項目,最終能真正滿足學生“三自主”的體育實踐需求,即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項目、自主選擇上課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