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坤
摘 要: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站在育人的高度,準確把握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特性,正確理解部編教材內(nèi)容主題和語文素養(yǎng)雙線來組織單元結(jié)構(gòu),把“育人”融進“教書”的全過程,切實轉(zhuǎn)變教學方式。去偽存真、舍粕取精,讓真正優(yōu)秀的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關鍵詞:教學;實踐;讓學引思;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12B-0090-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切實轉(zhuǎn)變教學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過去十多年,筆者一直使用的是蘇教版教材,這學期才剛剛使用部編教材。
初覺,部編教材好教,后知,教好不容易。越是不容易,越要花力氣,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不斷地反思與總結(jié),不斷地學習與探索,現(xiàn)拋磚引玉,站在育人的高度,談談在生本語文課堂中“讓學引思”的實踐和思考。
一、站位定位,要高一點
有人說:“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這話也許過了,但足見語文的重要性正越來越被重視。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語言文字運用課程。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必須要深入把握中國文化中重統(tǒng)一大局、重人文教化、重天下為公、重民生疾苦、重日常倫理、重個體自由、重自然情性、重宇宙大觀、重詩意棲居、重精神曠達的核心內(nèi)涵。
部編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神話故事組成。曾經(jīng),中國古代神話皆以文言文呈現(xiàn),且版本不一。本單元學習的《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兩個神話,都是根據(jù)古文翻譯成的白話文。
編者還特意保留了一個《精衛(wèi)填?!飞裨挼脑?,讓學生學習、感受短小、簡單的文言文。這是為初中學習文言文鋪墊,同時也是學生狩獵文言文的引子,我覺得挺好!小學涉足短小的文言文,大有文化尋根的情懷。感受神話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
神話,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寓意中的正能量不可不揚。文言文,雖然簡明扼要,卻晦澀難懂,在過去往往是士大夫的言語;白話文,雖然直白易懂,與文言文相比,卻不夠精煉簡潔。挑選短小易懂的文言文,放進小學教材,可謂用意深遠。
二、教育觀念,要新一點
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離不開新穎的教育觀念的指引。教育觀念是一種教育教學生產(chǎn)力。思路決定出路,教師的教學行為受教育觀念的支配。新時代的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教育觀念如何才能新一點?除了認真工作、鉆研業(yè)務,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經(jīng)驗外,還需要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讀、思、行中,慢慢從量變到質(zhì)變,逐步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書海茫茫,窮盡一生,也讀不盡。然而,作為教師,首要讀的書當然要與教育教學相關,現(xiàn)將自己的讀書想法分享給大家。
(一)教師必須精讀并踐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新課標,從課程性質(zhì)、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總體目標與內(nèi)容、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等方面作了具體說明,其中閃光的觀念與闡述值得好好研讀一番,新課標,是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綱要,為師者不可不讀,不可不常讀,每讀一次總有新的收獲。
(二)教師必須經(jīng)常翻閱并思考教育教學專著與刊物
世界上最香的是什么?不是美食香,不是花草香,而是書本香。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不能不讀書。書香與飯香、花香一樣,帶給人難以言語的享受!讀一本好書,能使人飛到一個絢麗神奇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可以和蘇霍姆林斯基一起暢游教育的百花園,和陶行知一起醉心鄉(xiāng)村教育,和竇桂梅一起踐行教育的理想……在與書為友的過程中,在品讀教育專著的思考里,教師視野的廣度、寬度得以拓寬,思想的深度更加有層次。
(三)借助“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等網(wǎng)絡平臺,學習借鑒優(yōu)秀經(jīng)驗
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耙粠熞粌?yōu)課一課一名師”平臺,集全國之資源,師師有優(yōu)課,課課有名師,可謂應有盡有。模仿、突破、創(chuàng)新,應是成長的必由之路,既然這里風景甚好,何不盡情賞觀?
三、“讓學”促進學習真實發(fā)生
從1999年起,一個名為“墻中洞”(hole in the wall)的兒童教學試驗在印度多個地區(qū)開展,并得到一個驚人的結(jié)果:孩子們可以用“自組織”的方式學會使用電腦。這項試驗成為我們進行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有力印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即教學生學”。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離不開“讓學引思”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
《精衛(wèi)填?!分挥袃删湓?,是一則短小的文言文,也有人稱為“小古文”。筆者和學生一起學習此文時,讓足時間給學生,通過借助注釋自主閱讀,同班互助交流學習,感受文言文的言語特點,感知文言文的思想。
在讓學中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通過自主建構(gòu)理解文言文包含的知識,這種真實自主的學習保證了真實的學習發(fā)生。
在學習《尋隱者不遇》時,引導學生在熟讀古詩后,自主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會問:《尋隱者不遇》題目中“隱者”是什么意思,作者賈島為什么要來尋訪這位隱者,隱者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怎樣,作者賈島是怎么問童子的,尋隱者不遇后賈島心情如何等等。也許學生提出的問題會顯得稚嫩或粗糙,甚至不合邏輯。
但老師只要做到相機予以“捉蟲”,給學生的問題把脈即可。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如果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中,老師都給學生主動提問題的機會,學生才會在提問中“樂學”。長此以往,學生的大腦終將被解放,思考的引擎也將被啟動。
四、引思,激活學生思維
使用部編語文教材后,教師不再糾結(jié)和猶豫“教什么”的問題,因為教材已將“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分成了若干個知識和能力訓練的“點”,由易到難分布并體現(xiàn)在各個單元的導語、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那么,如何引發(fā)學生思考,激活學生思維,成了落實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點。
部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作文單元。筆者開通班級公眾號“樂知君”,已經(jīng)三四年。從每期習作中,精心挑選一些發(fā)表在公眾號上,由于讀者多了,學生的自我要求就高了,漸漸地寫作文的興趣也高了。此舉促進了學生對如何寫好作文進行深入思考,引思在于喚醒、鼓舞和激活,只有思維深刻,才能讓學習深入。
五、“讓學引思”離不開班級化
教學有法,卻無定法。只要我們用心,就能找到教育教學的“最大公約數(shù)”,那就是老師要有愛心、有水平、有方法,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講科學、重民主、依制度,在教學中踐行“讓學引思”。
讓不是放,引不是拎,該讓則讓,該引則引,絕不能教條主義,生搬硬套,有時有意義的接受也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具體情況應該結(jié)合具體班級學情而定。
六、結(jié)束語
課堂不是教師個人表演的地方,要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教師既不遷就迎合,又不居高臨下,而是平視學生,引導、引發(fā)、引領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教師要依托教材、圍繞目標聚焦語文素養(yǎng),注重學生長遠發(fā)展,只要我們定位高一點、觀念新一點、身段低一點,切實轉(zhuǎn)變教學方式,就一定能在踐行部編教材的過程中,逐步落實好語文素養(yǎng),培育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柯孔標.站在育人的高度用好部編小學語文教材[J].小學語文,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