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明 張祖平 續(xù)倩雯
摘要:對于公共管理大類本科生來說,社會保障概論課程已經(jīng)成為大學課堂的一門重要課程,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并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專業(yè)理論知識和掌握實踐能力。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能最大化地提升教學質(zhì)量,文章介紹了案例教學法,舉例說明案例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和應用,并對課堂案例實施提出一些改進,如選取正確的案例、積極引導課堂討論、教師及時點評和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社會保障;案例教學;課堂;小組討論
中圖分類號:G642.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9-0114-02
一、引言
社會保障制度是現(xiàn)代國家重要的社會經(jīng)濟制度之一,《社會保障概論》課程也逐步進入大學課堂,成為勞動與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社會工作、社會學、財政學等相關(guān)專業(yè)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社會保障學課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課程比較枯燥,講授不好,非常容易導致學生上課打瞌睡等不良現(xiàn)象。
案例教學是教師通過對具體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1]案例教學可以采取教師講解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形成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形成思想火花的碰撞。這種方法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主動理解。教學案例是溝通現(xiàn)實世界與理論知識的橋梁,它能夠有效縮短教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教學也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體化,使學生置于實際情境之中,增強學習興趣和動力,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原理、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用處,恰當?shù)卣莆绽碚撝R所具有的特定含義和意義。
二、社會保障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內(nèi)容和應用
社會保障概論課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把枯燥的理論講得讓學生有興趣,把理論結(jié)合到實踐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本課程最終的教學目標。這要求授課教師提高自身理論知識水平,大量閱讀實踐案例內(nèi)容,熟悉案例內(nèi)容,并運用現(xiàn)代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設計,把枯燥的理論講得生動而活潑,讓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zhuǎn)變,為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
案例教學法就是要求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把收集到的各種典型案例用于教學,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案例教學方法的應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鞏固了理論知識,而且進一步提高判斷分析和處理相關(guān)問題的能力。在社會保障案例教學中,常用的案例有三種:范例型案例、引導性案例和綜合分析型案例。[2]
比如,對于“從社會保障角度分析當前的公務員考試熱現(xiàn)象”的案例,[4]教師首先要編寫案例,編寫內(nèi)容既要緊密結(jié)合社會保障概論課程中的基本理論,又要反映最新頒布的關(guān)于公務員報考以及公務員待遇的法規(guī)政策。這樣學生既能掌握一些基礎理論,又能了解當前形勢政策,在理解案例內(nèi)容的同時增長知識。對于此案例,教師可以用講解的方法實現(xiàn)教學,還可以用學生分組討論的方法來實現(xiàn)。
經(jīng)過課程學習,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理論知識,是否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需要授課教師進行考核,在考核過程中同樣可以采用案例與材料分析的方法。案例與材料分析考核是指通過社會保障領(lǐng)域的典型案例或素材來考核學生的閱讀能力、對社會保障基本理論的理解及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5]具體做法是:課程組教師在案例或者試題庫中抽取2—3個案例,每個案例材料設計2—3個問題,讓學生運用社會保障相關(guān)理論獨立思考和分析,口頭回答或者書面答題交給教師。案例考核一般來說會采用開卷的形式,也允許當場閉卷的形式。
三、社會保障概論課案例教學法的探索
通過案例教學和考核改革,社會保障概論任課教師要付出比傳統(tǒng)教學更多的時間。只有把握案例教學和考核的方法,熟悉案例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才能確保課程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第一,選取正確的案例。授課教師要在社會保障相關(guān)案例中精心挑選正確、合適的典型案例,需要注意如下幾點:一是案例的真實性。真實性是案例教學最重要的特點。只有真實客觀的事件才能有效再現(xiàn)實際發(fā)生過的情境,適合案例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二是案例的代表性。相關(guān)案例要能夠反映某一類現(xiàn)象和事實的本質(zhì)屬性,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本質(zhì)問題的把握,提高問題分析能力。三是要有一定的疑難性。一個好的案例應該包括2—3個比較難的問題。如果選取的案例相對簡單,學生能輕易得出結(jié)論,這樣的案例就缺乏討論價值,也達不到案例教學的目的。因此,要選取那些看似簡單但仔細分析起來又難以定性的案例,這樣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
第二,積極引導課堂討論。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給予參與討論的學生一定的考核激勵,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案例討論一般采取分組的形式,學生在討論中可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吸納或批判他人的觀點,也可采用辯論的形式。
第三,教師要對案例課堂進行點評和總結(jié)。完成課堂案例的討論后,教師要給予正確的點評和引導。教師進行點評時,要對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給予正面積極的評價,重點評判學生的思路及論證分析;即使學生有點小錯誤,也要合理表達,讓學生容易接受。與此同時,要拿出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理論知識,對無法給出標準答案的應當提出傾向性意見供學生參考,并說明本次分析具有一定的非標準性。合理的點評能吸引學生在案例討論中能夠有效參與,將自身所學專業(yè)知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不斷補充和提高專業(yè)認知與運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牟軍.《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質(zhì)量提高的方法和手段[J].云南財貿(mào)學院學報,2005,(21):223-225.
[2]羅莉.案例教學法在《社會保障學》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09,(16):238-239.
[3]張琪.社會保障概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3.
[4]鄭功成.社會保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周長春.案例式教學法在“兩課”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