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宇,肖 亮,金桂林
(1.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九江 332000; 2.江西省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南昌 330006)
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多重耐藥細菌醫(yī)院內感染暴發(fā)且不斷升級,引起了全球醫(yī)療屆的廣泛關注。了解不同地區(qū)不同醫(yī)院內環(huán)境及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特點,對于臨床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和預防、控制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有重要參考意義。本研究對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檢驗科分離出的病原菌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了解臨床常見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為臨床合理選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
菌株來自我院檢驗科;菌株分離時間為2017年;收集院內臨床患者樣本中的非重復性致病菌,質控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和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范》進行操作,采用法國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自動細菌鑒定儀和VITEK鑒定卡進行病原菌鑒定及藥物敏感試驗,藥物敏感試驗紙片購自英國Oxoid公司。
采用SPSS 13.0軟件和Whonet 5.5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17年共收集到菌株1 221株,其中革蘭陽性菌326株(占26.70%),革蘭陰性菌895株(占73.30%),來自痰液、血液、膿液、分泌物及其他樣本;其中,來自痰液、尿液和血液的菌株數(shù)所占比例較高,來自分泌物、膿液和其他樣本的菌株數(shù)所占比例較低;革蘭陰性菌仍是臨床分離菌株中的優(yōu)勢菌,也是主要來自痰液、尿液和血液;革蘭陽性菌主要來自痰液、尿液和血液,另外,其在膿液、分泌物及其他樣本中也不少見,見表1。多個樣本構成比的比較經卡方檢驗,χ2=59.217 9,P<0.005,認為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的標本來源構成比分布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1 221株病原菌的標本來源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specimen sources of the 1 221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326株革蘭陽性菌中,以葡萄球菌屬細菌為主,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84株(占25.77%),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70株(占21.47%),包括溶血葡萄球菌33株、表皮葡萄球菌27株及其他凝固酶陰性菌10株;白色假絲酵母菌107株(占32.82%),屎腸球菌43株(占13.19%),鏈球菌10株(占3.07%),其他革蘭陽性菌12株(占3.68%);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來自痰液、膿液及分泌物,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主要來自血液、分泌物及膿液,白假絲酵母菌主要來自尿液、痰液,見表2。多個樣本構成比的比較經卡方檢驗,χ2=95.518 0,P<0.005,認為所分離出的革蘭陽性菌中,不同菌種菌株數(shù)所占比例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革蘭陽性菌的標本來源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specimen sources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注:“—”表示無相關數(shù)據
Note:“—”means no relevant data
895株革蘭陰性菌中,菌株數(shù)排序居前4位的分別為大腸埃希菌(230株,占25.70%)、銅綠假單胞菌(183株,占20.45%)、肺炎克雷伯菌(160株,占17.88%)及鮑曼不動桿菌(149株,占16.65%);大腸埃希菌主要來自于尿液、痰液及血液,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鮑曼不動桿菌均主要來自痰液,見表3。多個樣本構成比的比較經卡方檢驗,χ2=220.388 4,P<0.005,認為分離出的革蘭陰性菌中,不同菌種菌株數(shù)所占比例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 革蘭陰性菌的標本來源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specimen sources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注:“—”表示無相關數(shù)據
Note:“—”means no relevant data
表4 革蘭陰性菌對23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Tab 4 Resistance rates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to 23 kinds of antibiotics(%)
注:“—”表示無相關數(shù)據
Note:“—”means no relevant data
表5 革蘭陽性菌對32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Tab 5 Resistance rates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to 32 kinds of antibiotics(%)
注:“—”表示無相關數(shù)據
Note:“—”means no relevant data
醫(yī)院內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藥菌的暴發(fā)流行是醫(yī)院感染控制的難點之一,長期對細菌耐藥性進行監(jiān)測,了解各種常見致病菌的耐藥情況尤為重要,這也是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一種監(jiān)控途徑[1-2]。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ESBL)的腸桿菌科細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檢出率不斷升高,給臨床抗感染治療帶來了困難[3-5]。
本研究只針對近1年我院病原菌的耐藥情況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擬納入更長時期內的數(shù)據,以探尋本地區(qū)多重耐藥菌尤其是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率變化規(guī)律,并對多重耐藥菌株進行耐藥機制研究??傊訌娽t(yī)院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及時掌握醫(yī)院細菌耐藥性變遷,耐藥性產生的多環(huán)節(jié),多方面、多部門協(xié)同采取措施,并定時監(jiān)測分析,不僅可指導臨床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同時有助于控制細菌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