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沛豪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1483)
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本質是圍繞師生需求開展服務,雖然服務技術載體在不斷更新,但服務宗旨卻始終未變。當然,在進行知識服務實踐中,圖書館人也在不斷思考和探索未來圖書館的發(fā)展方向。當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已然深度改變人們生產、生活和學習的方式,實現對整個社會層面的嬗變,開放共享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流趨勢,同時,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用戶由于在享受服務的過程中留下了相應的信息,使得圍繞用戶的興趣和需求開展精準式服務成為現實,智慧圖書館因此而生。何謂智慧圖書館?是指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及時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文獻,滿足用戶需求,并被感知的移動式圖書館。從其概念來看,智慧圖書館的核心在于“智慧”層面,如何實現“智慧”?要求將智能技術嵌入其中,確保用戶得到體驗式、個性化服務,并規(guī)避可能存在的不愉快的服務體驗?;貧w到圖書館的本質,我們發(fā)現,智慧圖書館與傳統(tǒng)圖書館的本質并無區(qū)別,并實現了升華,為用戶提供安全性、開放性以及服務性的新環(huán)境。因此,智慧圖書館代表著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未來走向。
高校圖書館開展知識服務,在其長期積累中,必然生成各種各樣的服務模式,從服務模式的發(fā)展狀況而言,有一定的時效性,即在一段時間內具有進步意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該模式可能與實踐的發(fā)展不相稱,進而引發(fā)不匹配問題。從當前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模式來看,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數據資源整合程度低。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情形下,多數商業(yè)機構能夠給客戶帶來一站式服務,甚至行政服務機構也打造出“最多跑一趟”的服務模式。所以,對于高校師生而言,在享受圖書館知識服務時,亟需一種快捷化的檢索方式,即是針對用戶需求和興趣的個性化檢索方式。然而,由于高校圖書館數據資源庫之間的關聯性較低,以及數據資源庫之間的差異性,致使難以提供面向用戶需求的智慧化服務。
第二、信息服務開放程度低。開放性和共享性是信息時代的核心理念,然而,在審視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時發(fā)現,其存在著較大的封閉性。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圖書館主要以學科建設和學科專家為支撐開展服務的,在此過程中,忽視了廣大師生的個性化服務需求,也就是說,在高校知識服務的過程中,不是以廣大師生為主導導向,那么,就忽視了集體智慧的力量。同時,館員對信息進行整合具有專業(yè)性,導致部分數據信息的流失,降低了用戶進行數據檢索所得到數據的完整性。
針對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中存在的數據資源整合程度低、信息服務開放程度低等問題,必須要從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方向出發(fā),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打造智慧化服務模式,才能凸顯高校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的價值張力。
第一、強化融合,嵌入數據庫互操作技術。針對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中存在一站式服務“缺位”的問題,可以通過把數據庫互操作技術嵌入知識服務實踐中,進而實現數據庫與數據庫之間資源互聯、互通、互享,這一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將數據庫之間比較分散以及標準不一的信息資源進行結構化的整合,包括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等等,而信息資源的結構化整合,恰好為智慧化服務提供智慧資源搜集整合的支持,最終為用戶獲取信息資源的便利性和準確性帶來“福音”,進而達成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之“資源”“人”和“空間”三大要素的融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真實價值。
第二、注重創(chuàng)新,生成參考咨詢服務模式。智慧化服務通過分析用戶個性化服務的興趣和需求,精準對接用戶的服務需求,幫助用戶得到最佳的知識服務方案。同時,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可以實現館員、專業(yè)人員和用戶之間的互動交流,方便進行實時溝通,針對用戶的問題提供與其服務需求相匹配的服務。在三方交流的過程中,用戶的關聯性信息將會生成,并將在數據庫中得以保存,那么,在未來的服務中,智慧服務將會圍繞這些內容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化服務。
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必須要考慮傳統(tǒng)服務模式的轉型,轉向智慧化服務模式,圍繞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來開展服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現智慧化服務的內涵,并實現對圖書館服務本質的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