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琦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曾經(jīng)說過:“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自閃光耀?!闭蛉绱?,認真研讀老子這顆珍貴的智慧寶石,用心地去感受老子對做人、行事的哲學思考,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有著意義非凡的深刻影響。
翻開字典,“得”的第一個含義就是“獲取”,并且與“失”是相對立的,二者似乎向來就是互為反義詞并且獨立存在的。但是在老子的思想觀點中,卻并非如此,老子認為得與失的關系是辯證的,是相互依存的同時也是相互轉(zhuǎn)化的。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中提出“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無論是受到了寵愛還是受到了侮辱,好像都感到十分的驚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得到寵愛之后,感覺到格外的驚喜,如果失去了寵愛,就會令人驚恐不安,因此,無論是得寵亦或是受辱,都會使人感到驚恐。這段話老子所強調(diào)的觀點是:“得”與“失”二者作為事物發(fā)展的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本是互相對立的,具有對立性。但是,這兩種狀況相對于同一個人來說,本質(zhì)上其實并無區(qū)別。因為無論是受寵得到或是受辱失去,結(jié)果殊途同歸都會讓人感到驚恐。在這一章,老子強調(diào)的是“得”與“失”二者之間是具有共通性的,其結(jié)果具有一致性。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三章中提出“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边@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有德的人,道會讓他得到;失德的人,道會讓他失去。老子的這一段話則表明了“得”與“失”二者之間是相互統(tǒng)一的,具有統(tǒng)一性。老子在此強調(diào)的就是因果關系,種下什么因就會結(jié)出什么果。如果一個人做人失德,那么失去也會與之如影隨形。因此,老子就是在這里提醒世人,無論是得到亦或是失去,都與自己的德行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做人更要有所遵循。
在老子看來,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少”反而是勝過“多”的。適當?shù)摹吧佟狈炊∏∈呛线m自己的,雖然外在看來并不“多”,事物的發(fā)展往往正是因為它的“少”而獲得更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優(yōu)勢。并不是所有的得到都是好事,有時反而是壞事。作為一個理智的人,應當分清得與失并且明于取舍。
因此,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在看待“得”與“失”的問題時,要有所遵循,要有“寵辱不驚,得失泰然”的心境。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不要單獨地就某個時刻,某個具體事件而論得失,因為此時此刻的得到,可能會造成日后的失去,產(chǎn)生“得不償失”這一結(jié)果。因為在特定時刻內(nèi)論得失,僅僅只是局限于短期的、淺顯的利益實現(xiàn)程度做出的初判,它并不是對事物整體性、全局性、長遠性的反映,因此更應該學會用長遠的、整體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要學會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不要過分糾結(jié)在表面上的“失”,而事實上往往“失”才能夠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安靜,創(chuàng)造出進步發(fā)展的空間。不要局限在眼前結(jié)果,能夠像老子一樣,做到寵辱不驚,得失泰然,這才是一個睿智的做人心境。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中提出“欠者不立。自視者不章(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裕者弗居?!边@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踮起腳尖,使勁的向上探身子,這樣就會站不穩(wěn)。人為了拔高自己,自以為了不起,自高自大,自以為是,自命不凡,自我吹噓,這些都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xiàn),事情辦不成,也辦不長久。在有道者看來,這些都是虛假的、多余的,還遭人討厭。有道者不會這么干,人為拔高,是沒有必要的。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中提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作于累土...民之從事也,恒于幾成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粗壯到需要合著圍抱起來的大樹也是由細小的根芽生長起來的。九層高的高臺,也是由一堆一堆的泥土累積起來的...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是在臨近成功的時候遭受失敗。因此,越是要當事情臨近完成的時候,就越是要像開始一樣的慎重,這樣就不會有辦不成的事。
因此,新時代大學生在做事的時候要有所秉持,要有“腳踏實地,慎終若始”的作風。世界萬物都是有始有終的,正如老子所說,所有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都是從沒有發(fā)展到有,由小發(fā)展大,這些變化都是有過程的,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地做量的積累,從而達到質(zhì)的飛躍。學習的過程中更是如此,由一開始的懵懂,逐漸的能夠熟練應用到最后能夠靈活的掌握、變通。在這個過程中,新時代的大學生們切記不要急功近利,盲目地去追求結(jié)果,急于求成的情況下結(jié)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失敗,反而需要的是踏實地認真付出,慢慢積累學問,從而逐漸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在日常處理事情的時候,仰望星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要有堅定的目標、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jié),慎終若始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
謙虛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老子就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價值方面,曾多次主張要有謙虛恭謹?shù)娜松鷳B(tài)度。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三十四章中提出“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的意思是:即使是圣人,也不自大,正因不自大,所以才能成其大。即不管身份是如何高貴,無論成就有多高,都要謙虛低調(diào)做人行事。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中提出:“知不知,上矣”同樣也是明顯地告訴人們,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一個人很清楚自己還有所不知,那就是一種高明的行為。這是一種虛心求學的態(tài)度,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秉承著一顆謙虛的心,才能不斷地探求真理從而取得進步。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中提出了“上善似水”這一觀點。他認為,道的境界就像水一樣的高,因為道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像水一樣柔弱、低下。正因如此,最善的人也好像水一樣,善于滋養(yǎng)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心胸保持著沉靜卻也深不可測,將自己放的很低,才能避免各種不利?!疤煜履崛跤谒?,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是以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弱之勝強?!碧煜滤亲钊崛醯模瑓s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它去克服堅硬的東西,以柔克剛,以弱勝強。
老子這些觀點蘊藏著無數(shù)個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值得新時代的大學生們反復地去學習、去體會、去感受。因此,新時代大學生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做人做事要以謙卑為基。“滿招損,謙受益”,以謙卑為基,可以使人深沉、內(nèi)斂,同時也是一種虛懷若谷的人生態(tài)度,虛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批評,加以反思,并且認真地去改正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領悟上善似水,人往低處走,從而更多地擺脫內(nèi)外困惑的羈絆,達到自然發(fā)揮的境地。
老子的《道德經(jīng)》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生哲理,是一塊巨大的文化瑰寶。正因為其在人生觀的領域內(nèi)有著非常豐富并且寶貴的精神財富,研讀它、領悟它才能夠讓人的靈魂找到安身立命的休憩之處,進而內(nèi)心世界得以升華。正因如此,認真研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可以給予新時代大學生以眾多的人生智慧,幫助他們逐漸養(yǎng)成寵辱不驚,得失泰然;腳踏實地,慎終若始;謙虛謹慎等優(yōu)秀品格,從而塑造出更加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