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菲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NASW倫理守則(1996)修訂委員會主席FredericG.Reamer(1999)給倫理下過一個定義:“倫理困境指的是當專業(yè)核心價值中對專業(yè)人員要求的責任與義務發(fā)生矛盾的情形,而社會工作者需要做出哪一種價值優(yōu)先考量的決定?!痹趯崉展こ讨?,我們應當遵循各式各樣的價值倫理,而保密原則則成為了社會工作倫理中最為關鍵的原則之一。保密原則強調社工應尊重服務對象的隱私權。趙芳在《社會工作倫理:理論與實務》中提出,社會工作倫理中,保密原則有兩層含義:①隱私是個人的自然權利,除非為提供服務或進行社會工作評估、研究的必要,否則不應誘使案主說出隱私信息;②一旦隱私信息被提供出來,社會工作者在沒有得到服務對象在了解情況后給予的許可,通常情況下不能把利用專業(yè)關系取得的有關服務對象的材料向其他人表露。
但在實務過程中,往往很難完全遵循保密原則,從而產(chǎn)生倫理困境。趙芳指出保密也有例外時候。首先,要征得服務對象同意,或者得到合法授權的服務對象代理人允許。其次,預防服務對象或者能夠認定第三方受到嚴重的、近在咫尺的、可預期發(fā)生的傷害,即:①必須有足夠的證據(jù)表明案主對他人存在暴力威脅;②暴力行為是可預見的;③暴力行為即將發(fā)生;④社工一定要辨認出潛在的受害者。最后,法律規(guī)定披露卻不用服務對象同意的,比如服務對象有危急的傳染性疾病或陷入刑事案件等。
在目前檢索到的文獻中,打破社會工作倫理的保密原則主要可總結為以下兩種情況:①預防案主或第三方存在預期危險;②法律規(guī)定需要披露信息。但在實務操作過程中,所涉及的情況有時不屬于以上情況,但確實存在是否遵循保密原則的倫理困境。因此,本文根據(jù)實務過程中的具體案例,探討除卻以上兩種情況,保密原則是否還能夠被打破,這樣的倫理困境該如何解決。
在學校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會不斷遇到各種倫理困境,筆者以南京X小學為例,探究在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案主隱私保密與學校、家長知情權的矛盾,并嘗試提出解決措施。
在學校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誰是案主?是找我們幫助的同學和老師,還是出資的學校?現(xiàn)代社會工作已經(jīng)不是服務者和被服務者之間簡單的專業(yè)關系,其中還涉及很多人,包括服務申請人、案主、利益相關者、專業(yè)介入對象、社會工作者、付費的人或機構、服務的機構和其他相關人員。有時,服務申請人、案主、付費的人、專業(yè)介入對象是同一個人,有時候卻是不同的人。不一樣的對象有不一樣的期望,對問題的想法也不同。因此,確定案主和案主系統(tǒng)是非常重要的。服務對象是與社工建立正式專業(yè)關系、有契約約定的人。案主系統(tǒng)除了案主,還包括服務申請人、專業(yè)介入對象、直接相關受益者等。故而,在學校社會工作系統(tǒng)中,我們的案主應該是來尋求幫助和我們建立了專業(yè)關系的學生。
筆者在X小學實習時,接觸到一個涉及案主保密原則和學校、家長知情權的倫理困境,以下介紹該案例的具體情況及筆者的相關思考做法。
案例:小A,六年級學生。由于上音樂課時吵鬧,影響課堂正常上課,被老師帶到筆者所處的心育室。小A向筆者發(fā)泄了最近遇到的事情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由于馬上升初中了,學習難度和壓力越來越大,這幾次的測驗考試她都沒考好,沒有達到老師和家長的要求,如果沒達到要求,其父親就會打她,不讓她出門玩耍,她覺得她肯定學不好也不想學了。上周體育課,同學們都去了操場,小A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的,她在某個同學的桌子底下看見了20塊錢,便把錢據(jù)為己有,后來同學找的時候她也沒有把錢還給同學。她事后表示很害怕,但又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擔心會被其父親打以及會受到異樣的眼光。因此小A希望我保密,不要告訴學校和家長,但同時她自己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希望工作者給予她幫助。
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在服務過程中如果遵循社會工作價值倫理中的保密原則,就會替小A保守秘密,不讓學校和她的家長知道她的學習動力減弱、成績退步、偷拿同學錢等情況,然后通過筆者的專業(yè)介入改變案主。雖然這樣做遵守了保密原則,但是未來的事情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筆者無法保證通過我的介入和幫助,案主的情況能夠得到改善。萬一筆者的介入對案主不起效果,案主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偷拿東西的行為也越發(fā)嚴重,那么后果將會更加不堪設想??墒侨绻麑⑦@種情況告知學校及案主的父母,肯定會對案主造成一定傷害,案主不僅會被其父親打罵,而且還會遭到周圍同學異樣的眼光,傷害案主的自尊,并且會破壞案主和筆者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專業(yè)信任關系,也不利于接下來服務的開展。因此,筆者陷入了一種倫理困境,是尊重案主的隱私權進行保密,還是尊重學校和家長的知情權將案主的情況進行告知呢?
20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工作界的倫理專家曾提出倫理決定的一般步驟,供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參考:①認識案例中的倫理問題,包括分析社工自己的價值觀、責任和義務。②清楚辨別任何個體、團體影響倫理決定的情況。③正確認識倫理行動的每個過程以及參與其中的對象,分析可能存在的利益和風險。④深刻領略為什么會支持或反對理由。⑤與同事和恰當?shù)膶<疫M行咨詢。⑥作出倫理決定并記下決策過程。⑦監(jiān)督和評估倫理決定。根據(jù)以上步驟,鑒于筆者當時并無同事,且認為該案例筆者能夠處理,因此未咨詢督導意見,作出以下分析判斷及方案。
當隱私權和知情權發(fā)生矛盾的時候,社工需要進行調和,通過在較小范圍內公開隱私以滿足知情權的需要,讓隱私權和知情權都有部分的退步,以保證權利的平衡。在實行保密原則時也應該進行利益的調和,但這種調和是讓案主傷害最小化。在學校社會工作系統(tǒng)中,服務對象雖然主要是學生,但也包括學校、老師和父母等,它是一個系統(tǒng),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它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情況享有知情權,且家長對孩子還享有監(jiān)護權,向他們告知實情也是社工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學校社會工作的實務過程中,社工對案主的“絕對保密”是十分難做到的。
由于筆者是在小學進行服務,所服務對象大多為12歲以下的兒童,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都尚未成熟,各種能力發(fā)展不完備,辨別是非和自我決定能力較弱,易受到各種誘惑而產(chǎn)生偏差行為。從長遠發(fā)展來看,筆者應該將案主的真實情況告知學校及其父母,并聯(lián)合他們幫助案主走出困境。首先,筆者和案主進行了溝通,將和父母學校溝通的情況告知案主,取得案主的支持。并和案主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幫助案主釋放學業(yè)和生活壓力,扭轉非理性觀念,改正偏差行為。其次,筆者對案主進行了家訪,將案主的情況及感受告知了其父母,在升學壓力下,父母更不應該一昧強調學習成績,對孩子采取暴力管教的方式,而應該多給予案主關懷和支持,學會理解案主的想法,平等對待她,尊重她,幫助她從壓力中調節(jié)好自己的情緒和狀態(tài)。最后,筆者和案主的班主任進行了交流,針對升學壓力、學習成績下降等方面,為案主制定了專門的復習計劃。針對偷拿同學錢一事,照顧到案主的尊嚴,由案主向班主任說明事情經(jīng)過,歸還錢并代為向錢的主人道歉,并沒有在班級公開此事。
在這次的案例中,筆者遵循了美國學者多戈夫等的倫理抉擇七原則,把社會工作的價值論理原則按照其重要性程度進行排列,當社工在兩個價值論理原則中難以抉擇的時候,應該首先服從靠前的那個原則。而原則的排列順序如下:①保護生命原則;②差別平等原則;③自由自主原則;④最少傷害原則;⑤生活質量原則;⑥隱私保密原則;⑦真誠原則。由于案主是個六年級學生,自我決定能力較弱、自控和辨別是非能力較弱,面對問題自主性較差,需要父母和學校的監(jiān)督與支持,所以將事情的真相告訴學校和父母是遵循了最少傷害原則,這個原則是在隱私保密原則之前,符合倫理抉擇原則。
在后續(xù)評估跟進過程中,案主偷拿東西的行為沒有再發(fā)生,案主與其父親的關系得到改善,從而緩解了案主的壓力。根據(jù)新制定的學習計劃以及課后的輔導計劃,案主的學習成績得到改善,其中英語在期中考試中取得了100分的好成績,增加了案主的學習信心以及學習動力。
社會工作是一項在利他主義價值觀指導下的助人服務,工作者所有服務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服務對象能夠從困境中走出以達到助人自助。而社會工作核心倫理的保密原則則是為了保護案主的隱私,讓案主能安心接受我們的服務,建立起信任的專業(yè)關系,便于服務更有效地開展。在小學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筆者提出一種新的打破保密原則的情況的考慮。當工作者所服務的對象是未成年人,且案主的自決能力較弱,遵循保密原則對案主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影響時,工作者可根據(jù)情況,適當打破保密原則,將案主的情況告知其監(jiān)護人。
學校社會工作系統(tǒng)中,我們的案主是來尋求幫助的學生,而學校、家長是案主系統(tǒng),和案主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享有對案主情況的知情權,是為了共同促進案主的健康發(fā)展。但是在復雜的實務過程中,案主的隱私保密權和家校知情權之間往往有著很大的沖突,社會工作者很容易在不同的價值倫理中徘徊,被困在各式各樣的倫理困境中,社會工作者必須勇于面對這些倫理困境,從多個角度分析不同價值論理在實務中所起的作用,保持不同倫理間的平衡,保證案主的利益最大化,減少對案主的傷害。社工一定要迎接社會工作倫理困境與抉擇,保持一個思辨的社工思維邏輯,在實務過程中,不斷鍛煉、發(fā)展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