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暉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根據百度名片,工匠是指專注于某一領域,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完成整個過程的人。對于從事高職院校資助的工作者,特別是輔導員,必須秉承一顆工匠之心,面對新形勢認真研究,梳理資助過程,反復實踐、論證、修改,最終形成適用于本校特色的資助育人管理機制[1]。
分析當前資助現狀與存在問題
通過走訪、調研,查閱文獻,當前高職院校主要依托政府辦學,社會支持資源匱乏。學生資助工作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如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少數由企業(yè)和個人捐贈作為補充,如我院的移動助學金、金震助學金、揚子江獎學金等;另外,學校內部也會提供一些勤工助學的崗位給予學生資助,如學院圖書館、食堂、行政辦公樓等場所。
以我院為例,資助形式為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主要是從經濟層面上暫時解決了學生的生活問題,保障了其學習行為。但是并沒有從主觀上培育他們主動解決生活經濟問題的能力。從“工匠精神”的視角出發(fā),應該認真剖析、研究這個問題,主要探尋解決途徑,爭取擴充多種形式[2]。
現今大多數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資助都是指資金層面,擴展到精神層面、內心世界的寥寥無幾。學院可以暫時滿足學生的物質基本需求,但是更深層面如學生其他的需求,對學生自尊心的影響,對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等等需要去研究。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必須及時更新觀念,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高職生源,更好的從事資助服務工作。
在高職談資助必談資助育人,因此在資助工作中學院一直以育人為導向,不斷開展資助工作。但是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資助工作的時限性,以及配備的資金、人員、精力跟不上,都無法保證其育人功能的實現,使得育人工作停留在紙面上、口頭上。功能的弱小造成育人缺位,從而使得高職院校缺少了一個良好的抓手促進學生工作的發(fā)展,及時增強其育人功能性迫在眉睫。
當前的貧困生認定工作主要基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來確定困難與否和等級,學生需要填寫《本人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由當地所在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蓋章確認。根據摸底排查,確認工作并不太嚴謹,偶爾也會摻雜人情因素。這就造成了實際情況與認定情況偶有出入,學校審查缺乏前期客觀依據,精度、準度不高,中期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對數據進行精確的分析,也容易造成學生群體中的矛盾[3]。
基于以上基本情況和認定流程,學院確認的最終評定結果缺乏一定的公平、公正、客觀性,這使得資助工作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處,也許有些確實困難的學生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另外讓育人工作沒有著力點,容易造成個別學生與教師、學校對立,長期以往不利于學生成長。
1.完善資金資助來源
當前資助覆蓋率已經超過學生總體人數的30%,加上助學貸款甚至可以達到50-60%,極大地保障了貧困生的基本生活需要,為他們安心學習,學好技能本領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對于一些特別困難的學生、特殊困難的學生、遭意外家庭發(fā)生變故的學生以及一些突發(fā)事件,學院除了應該建立應急機制以外,更需要擴大企業(yè)和個人資助途徑,準備充足的資金來源來應對這些問題[4]。
2.引入精神層面資助
通過前人研究可知,原生態(tài)家庭的貧困必然會造成學生性格或心理上的缺陷。所謂資助育人就是通過資助同時達到育人的效果,高職院校應該引入精神層面的資助,比如配備有經驗的輔導員,有心理咨詢師認證的教師跟蹤服務,重點解決精神貧困等方面的問題,幫助他們從心理上脫貧,鼓勵他們學習,熱愛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精神脫貧往往比物質脫貧更加重要、更有意義價值。
1.完善貧困生認定工作
重新梳理貧困生認定工作流程與辦法,對學生情況進行全面的考量,綜合的評估。在認定表的基礎上,通過電話、電郵、近處家訪的方式進行信息的核實,細化認定規(guī)則,增加通過與本人談話、同學了解等環(huán)節(jié),結合學生平時表現,初定等級,并通過公示征求最廣泛的意見,完成貧困生認定工作。
2.完善隊伍建設工作
立足學校實際,對資助育人隊伍進行重新梳理,不斷創(chuàng)新,建議定期組織相關的資助培訓、集體沙龍和頭腦風暴,強化專業(yè)知識、加強案例宣傳、樹立資助典型。對資助育人隊伍和政策進行頂層設計,以制度來保障,以資金來支撐,以科學來管理,在年終考核、評獎評優(yōu)方面有所體現和傾斜,鼓勵教師進行資助育人工作的研究,突出育人導向[5]。
完善過程管理,強化育人功能,不能以一次評定作為三年的結果,必須在評定的基礎上,通過制度賦予一定的責任與規(guī)范對應,并根據新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比如一些學生在助學金評定之后出現鋪張浪費的現象,一些學生出現了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行為,一些學生出現了成績下滑甚至掛科的情況……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研究。以工匠之心,認真對待這些具體的事務問題,仔細分析舉例,針對具體的情況,逐條制定相關的規(guī)定,并在實際過程中不斷的補充優(yōu)化,加強過程的管控,不斷深入育人的內涵和方式。
突出文化育人功能,發(fā)揮高職院校的文化優(yōu)勢,幫助資助學生群體解決精神層面的問題。
1.加強誠信教育
營造從上而下的誠信氛圍,將誠信教育融入特色主題活動中去,如誠信助學寫作、答題競賽等;適當考慮建立誠信檔案,以分院為單位開展工作,用于記錄不良行為,對于有不良記錄者,可建立相關制度、措施進行處理,甚至追回。
2.加強責任擔當教育
對于已經享受資助的學生,要加強責任擔當教育,鼓勵或強制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用行為引導他們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杜絕成為社會蛀蟲、懶蟲,增強自我的責任感與社會責任意識。
3.加強心理關懷
貧困學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如焦慮、自卑等。對于這些情況,用工匠之心進行研究,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加強對這部分群體的心理健康關懷,通過心理課堂、講座、活動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重塑信心與人格。
4.加強活動開發(fā)
樹立優(yōu)秀貧困學生典型,定期回校開設講座、交流會,與在校貧困生交流,以自身經驗經歷來引導學弟學妹們上進;邀請合作緊密型企業(yè)開設職業(yè)生涯課程,引導學生加強實踐,增強職業(yè)自信;以感恩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心存感激,傳遞愛心等。
建立貧困學生成長檔案,定期對貧困學生的畢業(yè)后發(fā)展進行長期跟蹤,以班主任為實施者堅持此項工作,挖掘更多的貧困典型,可作為優(yōu)秀校友類別整理,為今后的資助育人工作提供典型案例和具體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