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蝦塘放苗前肥水階段是對蝦養(yǎng)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為探明肥水階段水體微藻群落結構變化,對杭州灣口南岸蝦塘肥水階段前后進行采樣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共檢出水體中微藻18種隸屬2個門,其中硅藻17種、甲藻1種。肥水階段前后水體微藻平均密度分別為1.05×103 ind/L和5.29×105 ind/L,微藻群落多樣性指數(H′)分別為3.09和1.90,肥水階段后微藻優(yōu)勢種為新月菱形藻和菱形藻。
關鍵詞 ? ?蝦塘;放苗前;水質培肥;微藻;群落結構;優(yōu)勢種
中圖分類號 ? ?S917.1 ?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207-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蝦養(yǎng)殖塘放苗前的肥水是蝦養(yǎng)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肥水即放蝦苗前在蝦塘水體中進行基礎餌料生物的培養(yǎng),主要培養(yǎng)浮游微藻,培養(yǎng)時間一般在放苗前15 d左右開始,并根據養(yǎng)殖塘實際情況進行施肥(施有機肥或化肥)。
浮游微藻是蝦池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蝦池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初級生產者,優(yōu)良的微藻種群能有效調控養(yǎng)殖水環(huán)境,吸收利用水體中亞硝氮(NO2-N)、氨氮(NH4-N)等有害物質,具有凈化水質、減少蝦病等作用。然而一些不良微藻,如能分泌毒素的赤潮類甲藻屬等種類,可能給養(yǎng)殖帶來負面的影響[1-3]。有關對蝦養(yǎng)殖過程中微藻優(yōu)勢種群演替、群落結構特征及動態(tài)變化等研究常有報道[4-8],但在放苗前肥水階段目前鮮有這方面的研究報道。因此,在蝦塘放苗前肥水期間對水體中微藻優(yōu)勢種、種群數量和群落結構的變化進行監(jiān)測,能及時掌握養(yǎng)殖前期微藻變化動態(tài),以減少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對幼苗生長和存活造成的不利影響,對對蝦高產、穩(wěn)產養(yǎng)殖具有較重要的參考意義。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蝦塘水質培肥情況
試驗蝦塘位于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東側,面積為1.2 hm2左右,蝦塘清塘5 d后,于4月12日進水50 cm,經過2 d的沉淀后,從第3天開始每天早上和下午各增氧1~2 h,促進微藻的生長,利于基礎餌料生物的培養(yǎng)。由于杭州灣口水質較肥(富營養(yǎng)化),在肥水期間沒有追加肥料。在肥水期間,蝦塘水溫在15.3~21.2 ℃之間,鹽度在7.5‰~8.1‰之間,pH值在7.78~8.86之間。
1.2 ? ?微藻取樣及分析方法
在蝦塘進水后第2天(肥水前)和第13天(肥水后,放苗前)采集蝦塘水樣進行微藻分析。采樣時,在池四周及中央用2.5 L采水器各采水樣1份,用25號浮游植物網過濾,濾過液全部轉入250 mL采樣瓶,魯哥氏液固定,同時用濾網拖活樣,帶回實驗室分析。微藻樣品的定性分析是在光學顯微鏡下按浮游植物相關分類鑒定文獻將標本鑒定[9-11],定量分析將樣品溶液經沉淀濃縮后,采用血球計數板在光學顯微鏡下進行微藻細胞計數,重復3次取平均值。計算多樣性指數、數量優(yōu)勢度,分析群落多樣性及優(yōu)勢度。生物量的計算用目微尺實測藻體大小,根據細胞的形狀計算出藻體的體積,再乘以藻類的比重1.1,換算為藻類的生物量[12]。本研究把每次采樣中個體總量和總生物量均達10%以上的微藻確定為優(yōu)勢種,在1%~10%范圍內微藻定為常見種,在1%以下或者只在個別水樣中出現(xiàn)的微藻定為稀有種[13]。
2 ? ?結果與分析
2.1 ? ?微藻種類組成與優(yōu)勢種變化
由表1可知,蝦塘肥水前后共鑒定到微藻18種,隸屬2 個門,其中硅藻17種,甲藻1種。蝦塘肥水前,共有硅藻16種,優(yōu)勢種為中肋骨條藻、菱形藻、具槽直鏈藻和虹彩圓篩藻,分別占微藻個體總數量的21.78%、20.97%、17.14%和11.13%;蝦塘肥水后,共有硅藻14種、甲藻1種,優(yōu)勢種為新月菱形藻和菱形藻,分別占微藻個體總數量的33.83%和45.65%。
2.2 ? ?微藻數量變化和群落多樣性
蝦塘肥水前,水體微藻平均密度1.05×103 ind/L;肥水后,水體微藻平均密度5.29×105 ind/L。由此可知,微藻數量顯著增多,且優(yōu)勢種新月菱形藻和菱形藻個體數量增長非??欤骄芏确仕胺謩e為0.90×102 ind/L和 2.20×102 ind/L、肥水后分別為1.79×105 ind/L和2.41×105 ind/L。同時,優(yōu)勢種新月菱形藻和菱形藻都是蝦苗的優(yōu)質餌料。肥水前蝦塘水體微藻群落多樣性指數(H′)為 3.09,肥水后為1.90,多樣性指數在肥水后有所下降,微藻群落結構趨于簡單化,這是由于蝦塘中優(yōu)勢種新月菱形藻和菱形藻快速繁殖導致的結果。
3 ? ?結論與討論
在春季后期,蝦塘放苗前經肥水后,蝦塘水體微藻數量顯著增多,微藻群落多樣性指數(H′) 有所下降,主要優(yōu)勢種為新月菱形藻和菱形藻,這些藻類都是對蝦幼蝦的優(yōu)質天然餌料。蝦塘優(yōu)勢種的形成與藻類的環(huán)境適應條件有關。例如,新月菱形藻耐低溫能力較強,生長繁殖適溫范圍為5~25 ℃,最適溫度范圍為15~20 ℃,對高溫的忍耐性差,當溫度超過25℃時,藻細胞停止生長繁殖[14],而在肥水期間大部分時間水溫都在16~19 ℃范圍,適宜新月菱形藻的生長繁殖。中肋骨條藻在肥水前雖然是優(yōu)勢種(中肋骨條藻為杭州灣口一年四季均常見的優(yōu)勢種),但其在較高水溫下才能快速生長繁殖,其最適溫度為20~30 ℃[15],春季后期蝦塘的水溫未達到中肋骨條藻生長繁殖的最適溫度,因而優(yōu)勢度明顯下降。
對蝦養(yǎng)殖前期,肥水雖然能促進水體微藻的培養(yǎng),豐富蝦苗的天然活性餌料,改善水質,營造良好的水色與合適的透明度,但微藻的藻相結構也可能影響對蝦的成活率和健康狀況[16-17]。如果蝦塘中有分泌毒素的甲藻等藻類大量繁殖,會對養(yǎng)殖生產造成重大損失。本試驗期間也檢測到鏈狀裸甲藻等有毒的藻類,養(yǎng)殖期間應密切關注這些藻類數量的變化,防止其對養(yǎng)殖生產造成影響。因杭州灣口中肋骨條藻是常見的優(yōu)勢種,雖然該藻也是蝦苗的優(yōu)質餌料,但也是常見的赤潮生物,在高溫季節(jié)繁殖速度非??欤绻谙募具M行肥水,應引起注意。肥水時,還要關注pH值的變化,由于藻類大量繁殖,pH值會快速升高,放苗時應及時對pH值進行監(jiān)測,以防止對投放的蝦苗造成影響。
4 ? ?參考文獻
[1] 張漢華,李卓佳,郭志勛,等.有益微生物對海水養(yǎng)殖池浮游生物生態(tài)特征的影響研究[J].南方水產,2005,1(2):7-14.
[2] 查廣才,周昌清,黃建容,等.凡納對蝦淡化養(yǎng)殖蝦池微型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樣性[J].生態(tài)學報,2004,24(8):1752-1759.
[3] 吳玉霖,周成旭.甲藻赤潮的海洋危害及其防治[J].海洋環(huán)境科學,1997,16(4):59-63.
[4] 劉孝竹,李卓佳,曹煜成,等.低鹽度養(yǎng)殖池塘常見浮游微藻的種類組成數量及優(yōu)勢種群變動[J].南方水產,2009,5(1):6-9.
[5] 陳加雄,李偉濱,陳偉洲,等.封閉式蝦池水體環(huán)境因子變化及浮游微藻優(yōu)勢種群演替規(guī)律[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8,57(11):29-31.
[6]彭聰聰,李卓佳,曹煜成,等.粵西凡納濱對蝦海水灘涂養(yǎng)殖池塘浮游微藻群落結構特征[J].漁業(yè)科學進展,2011,32(4):117-125.
[7] 劉孝竹,李卓佳,曹煜成,等.珠江三角洲低鹽度蝦池秋冬季浮游微藻群落結構特征的研究[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9,28(5):1010-1018.
[8] 曾建剛,蔣霞敏.對蝦養(yǎng)殖塘浮游植物的動態(tài)變化[J].海洋湖沼通報,2010,(1):71-81.
[9] 福迪.藻類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0.
[10] 楊世民,董樹剛.中國海域常見浮游硅藻圖譜[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11] 金德祥,陳金環(huán),黃凱歌.中國海洋浮游硅藻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5.
[12] 孫軍,劉東艷,錢樹本.浮游植物生物量研究I.浮游植物生物量細胞體積轉化法[J].海洋學報,1999,21(2):75-85.
[13] 麥雄偉.南美白對蝦溫棚淡化養(yǎng)殖水體生態(tài)特征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3:24-25.
[14] 王彩理,任建國.密封袋半連續(xù)培養(yǎng)新月菱形藻[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7(1):88-91.
[15] 仇建標,胡利華,林少珍,等.中肋骨條藻生產性培養(yǎng)的研究[J].齊魯漁業(yè),2006,23(6):27-29.
[16] 郭皓,于占國.蝦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與蝦病的關系[J].海洋科學,1996(1):39-45.
[17] 米振琴,謝俊,潘德博,等.精養(yǎng)蝦池浮游植物.理化因子與蝦病的關系[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1999,8(4):30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