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杰
我很榮幸地以一個觀察員的身份,經歷了經棚民族實驗小學吳瓊老師的《四時田園雜興二首》的教學歷程。
上課伊始,孩子們韻味十足地背誦著自己喜歡的古詩詞,大約背誦了兩三首后,老師開始上課。
首先吳老師布置了初讀任務:把古詩讀正確、流利,試著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小呂同學和組內其他三個孩子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馬上開始讀古詩。在初讀過程中,他們沒有遇到任何閱讀障礙,我仔細地聽著,每個孩子都能讀準字音,而且都能按正確的停頓來讀。初讀結束后,吳老師出示了自探問題:這兩首詩都是寫鄉(xiāng)村田園景象,細細品讀兩首詩,說說你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有怎樣的印象?結合詩句寫出你的理由。聽明白學習任務后,孩子們馬上拿起筆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并寫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字跡清晰。坐在我旁邊的小呂同學在第一首詩上面圈畫了“金黃”“肥”,在旁邊寫下了“可以看出果實開的茂盛”,又把后兩句用括號括了出來,寫下了“體現(xiàn)了田園生活的美好”。
接下來她開始讀第二首詩了,首先圈出了“無客”,在旁邊寫下了“可以看出田園很安靜”,又圈出了“犬吠竇”,圈出之后,大約一二分鐘的時間她都在思考,之后也沒有寫什么,只是用手有意識地捂著,這一切被我看在眼里,我仿佛知道了她的小心思,我悄悄地待在一旁,并沒有去打擾她。一會兒,她又開始去讀第一首詩了,此時,我悄悄地偷窺了一下,她原來是在“犬吠竇”一旁打上了“?”,此時我真想夸夸她,這是多么好的學習方法啊,可以清晰地看出她此處有了疑問或不解。從她的舉動不難看出這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我靜靜地等待著她之后的表現(xiàn)。此時,組內的其他三個孩子都批注了好多內容,但小呂同學并沒有去看,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兩首古詩。
對面的那個女孩輕輕地說了一句什么(我沒聽清),然后大家互相交流了一下眼神,開始了組內研討。一個男孩首先發(fā)言,其他三個孩子聽得很認真,并作了記錄,我旁邊的小呂同學也積極地參與其中,同座的男孩先說出了自己的理解,還給小呂同學提出了建議:“我覺得你說果實開的茂盛不太合適,應該說‘生長更好一點。”小呂真誠地向他點了點頭,表示感謝,并及時地改正過來。然后進行后邊的分享。
分享的過程中,小呂同學并沒有著急問組內其他同學她偷偷畫上問號的疑問處,而是一邊聽同學們發(fā)言,一邊記錄,不時插幾句自己的看法,一會兒功夫對面的小姑娘就交流了她對“犬吠竇”的理解,小呂同學馬上記錄了下來。遇到爭議的問題他們就停下來討論,比如:一個孩子提出“無人過”和“唯有”是不是矛盾呢?另一個小男孩說:他們表面看是矛盾的,其實是有聯(lián)系的,無人過不是真的沒人,而是人們都去忙農活了,只有茶商的身影出現(xiàn),更能看出人們的勤勞。小呂同學及時圈畫了“無人過”和“唯有”并在中間連了一條線,寫上“聯(lián)系”二字,又在空白處寫上“勤勞”。
只單單看小呂同學和她組內同學的這一組內分享的學習過程,不能不讓人佩服,她們的學習能力有多強!老師只是布置了學習任務,并沒有指導什么,更沒有去講解,孩子們就能在自己獨立學習后,通過小組內同伴交流、互相研討、補充記錄的形式,孩子們經歷了古詩的字詞句的理解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到寫作的方法的由易到難,由簡單到深入的學習歷程。
小組內交流后接下來是全班同學的交流分享,孩子們思維的火花在不斷地碰撞,課堂內有質疑,有小小的爭論,有自己獨到見解的表達。包括我身邊的小呂同學,在全班分享時也站起來兩三次,而且都說得有理有據(jù)??梢钥闯觯趯W共體的課堂上,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實現(xiàn)了“教”與“學”的翻轉。
整個課堂,孩子們與文本對話,與伙伴對話,與自我對話,都是通過獨立閱讀文本,寫下自己的學習所得;與同伴探討交流,進行補充記錄;與同伴共同分享,表達自己的獨特想法,在課堂實踐中學習。整堂課,孩子們都是以自探、研討、分享的方式學習的,并不是教師直接交給他們現(xiàn)成的答案,可見,教師讓孩子們學會了學習,而不是直接傳授知識,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