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根 袁文曉
摘 ?要:藝術體操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需要完成很多高難度的技術動作,這些動作對運動員的平衡素質(zhì)提出了很高要求。為了提高運動員的平衡素質(zhì),教練員創(chuàng)造并采用了多種平衡訓練方法,本體感覺訓練法是其中一種。本文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本體感覺訓練法能夠有效提高少年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前庭器官機能、靜態(tài)平衡能力和動態(tài)平衡能力。建議在今后的訓練中,增加本體感覺的訓練內(nèi)容以有效提高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平衡能力。
關鍵詞:本體感覺 ?藝術體操 ?平衡
中圖分類號:G808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c)-0024-03
從眾多身體素質(zhì)來看,平衡素質(zhì)對藝術體操運動員尤為重要[1]。從藝術體操運動員的比賽和訓練中可以看到,藝術體操運動員的許多技術動作都需要在單腿,甚至單腿跖屈的情況下完成,這對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平衡素質(zh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有效地提高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平衡能力,教練員們創(chuàng)造并采用了許多方法,其中本體感覺訓練法是被應用較多的一種訓練方法[2]。但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查閱發(fā)現(xiàn),當前關于少年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平衡訓練的相關研究較少,本體感覺的相關研究在國內(nèi)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因此,本文決定以此作為切入點,探究本體感覺練習對少年藝術體操運動員平衡能力的影響,為相關的訓練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jù)。
1 ?研究對象
本文以14名少年藝術體操隊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2.30±0.42)歲,平均身高為(151.20±4.55)cm,平均體重為(33.96±4.44)kg,平均訓練年限為(5.26±1.07)年,運動等級均為國家二級以上。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中國知網(wǎng)、EBSCO數(shù)據(jù)庫等電子資源數(shù)據(jù)庫,以“藝術體操”“平衡訓練”“本體感覺訓練”等作為關鍵詞,對相關文獻進行細致檢索,結果發(fā)現(xiàn)當前藝術體操規(guī)則的不斷變化使得藝術體操向著動作頻率不斷加快、比賽驚險性不斷提高的方向發(fā)展,在此背景下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zhì)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平衡能力作為藝術體操運動員的一項重要素質(zhì),對于運動成績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通過對文獻的查閱也發(fā)現(xiàn),當前對于藝術體操平衡能力的相關研究較少,而以本體感覺訓練為主題的研究則幾乎處于空白。因此,本研究從這一點出發(fā),旨在探究本體感覺訓練對少年藝術體操運動員平衡能力的影響,以期為我國藝術體操運動員的訓練提供更多的訓練依據(jù)和選擇。
2.2 實驗法
2.2.1 實驗設計
以14名少年藝術體操隊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個組均為7人。實驗組進行為期8周的本體感覺訓練,每周進行2次,每次進行60min。實驗之前和之后對受試者進行平衡測試,測試內(nèi)容包括單腳跖屈站立、閉眼巴塞、Y平衡測試。對照組則不進行任何干預,同樣在實驗前后進行平衡測試。由于所有參與實驗的運動員的優(yōu)勢腿均為右腿,因此所有測試均以右腿作為標準,左腿不參與測試,但在實驗干預中左右側均參與練習。
2.2.2 實驗干預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少年藝術體操隊運動員,她們每周都有固定、一致的訓練任務,每周三及周五下午為體能訓練時間,因此本文將選取此體能訓練時間段進行實驗干預,訓練場地為田徑場。實驗組的隊員每次來到田徑場后,首先進行熱身準備活動,內(nèi)容包括慢跑及動態(tài)牽拉(見表1)。熱身結束后休息2min,然后進行正式訓練(見表2)。正式訓練內(nèi)容包括5個本體感覺練習動作,主要針對下肢。具體包括單腳站立、平衡墊單腳站立、平衡墊單腳跖屈站立、bosu球下蹲、單腳站立拋接網(wǎng)球。訓練量為每個動作完成3組,每組每側下肢進行1min,組間間歇時間為30s。訓練結束后進行牽拉放松練習。
2.2.3 平衡測試
在實驗干預前1天和實驗干預后1天對受試者進行平衡測試,測試內(nèi)容包括單腳跖屈站立、閉眼巴塞、Y平衡測試。
單腳跖屈站立主要用于評估運動員在單腳跖屈狀態(tài)下的靜態(tài)平衡能力。要求運動員雙手叉腰,懸空腳貼在支撐腳的膝蓋內(nèi)側,同時保持支撐腳處于跖屈狀態(tài),然后記錄保持這一動作的時間。支撐腳腳后跟接觸地面、懸空腳離開膝蓋或身體發(fā)生大幅度晃動即停止計時。
閉眼巴塞是藝術體操運動員的一個專項技術動作,將此動作作為測試主要是為了評價運動員的本體感覺能力、前庭器官能力。要求運動員單腳站立,懸空腳貼在支撐腳的膝蓋內(nèi)側,雙手側上舉45°成巴塞動作,然后閉眼,記錄運動員在1min內(nèi)身體大幅度晃動的次數(shù)或腳觸地的次數(shù)。
Y平衡測試主要用來評價運動員單腿支撐狀態(tài)下的動態(tài)平衡能力[3]。首先測量運動員的下肢長度(通過測量髂前上棘到內(nèi)踝末端的距離,確定下肢長度)。測試者脫鞋、脫襪平躺在水平臺面上,膝關節(jié)完全伸直,用卷尺進行測量,結果精確到0.5cm。然后進行正式測試,運動員站在測試板的紅線之后,在保持單腿站立在測試板上的同時,另一側腿分別在3個方向上(前側伸、后內(nèi)側伸、后外側伸)做伸向遠端的動作,之后回到起始位置。通過讀取踏板邊緣標尺上的數(shù)值來評估延伸的最大距離,腳末端到達的點的距離,精確到0.5cm。3次嘗試的測試結果都要記錄下來,并取3次中最大的數(shù)值進行分析。如果嘗試失敗,一個方向可進行嘗試的最多次數(shù)是6次。如果測試者超過4次的嘗試都失敗,那測試結果為0。在測試過程中測試者必須保持腳持續(xù)觸碰可移動的測試板;向前伸腿的時候不能用可移動測試板作為前伸腿的支撐點;測試者必須控制住前伸的腿返回到初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