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青
(河北省開灤二中,河北 開灤 063000)
甘肅省從實施普通高中物理新課程到現(xiàn)在,教師參加新課程培訓的時間非常有限,大多數(shù)高中物理教師了解新課標的要求很膚淺,身邊的資源也較少,這就制約著一線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只能是憑經(jīng)驗摸著石頭過河。這對教師來說是專業(yè)技術和應用能力的考驗。
與初中物理教材相比,高中物理教材主要體現(xiàn)在難度增加,內容增多。從初中物理過渡到高中物理存在幾大“坎”。第一“坎”,從標量到矢量。如:位移和路程,速度和速率,力的合成,運動的合成等。第二“坎”,從簡單到復雜。如從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從勻速直線運動到勻變速直線運動,從直線運動到曲線運動。第三“坎”,從直觀到抽象,從定性到定量,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的闡述也是從通俗易懂到科學嚴謹。雖然高中物理教材的內容也包括力、熱、光、電等幾大知識板塊,但對知識的要求更高更細;初中物理教材難度小,趣味性強,一般都是由小實驗或生產(chǎn)、生活實踐引入課題,通過對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總結、歸納得出物理規(guī)律,直觀形象,容易接受;而高中物理教材重視理論,定量研究多,數(shù)學工具的應用也明顯加強,不僅有算術法、代數(shù)法,而且常用函數(shù)、圖像和極值等數(shù)學方法研究解決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學生感到這些都很抽象、很難學,甚至望而生畏,不知如何是好。
高中物理新教材的進度超前于高中數(shù)學,這一滯后嚴重影響了物理學科的學習。如在速度——時間圖像課后的習題中就涉及加速度,而且要證明它就是斜率,但是學生在數(shù)學中尚未學到斜率這一知識,所以在課堂教學上一度出現(xiàn)了“冷場”的局面。還有,在受力分析這一節(jié)中,要求用到三角函數(shù)知識,但是數(shù)學學科的三角函數(shù)雖然在初中已有了簡單學習和認識,但還是沒有徹底掌握,這樣用解析法求解力學便成了大難題,所以數(shù)學基礎不扎實,再加上語文理解能力低下使得學生感到學習物理非常費勁。
初中階段教學內容的要求相對低、教學進度相對慢,近幾年升學考試難度不高,教師講課基本上以教材為藍本,初中生的學習主要以機械式記憶和訓練為主,不少學生便養(yǎng)成了死記硬背的壞習慣。進入高中以后,教學進度明顯加快,教學容量也增大了,對知識的要求很高,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分析、思考、練習,才能真正達到掌握和應用。習題類型更是復雜多變,光靠對概念、規(guī)律和公式的機械記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高一新生明顯地感覺到不適應。
首先要搞好初中、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應當降低中學階段物理教學的學習臺階,使學生盡快進入和適應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渡過學習物理的難關,這是擺在當今初、高中物理教師面前的首要問題,急需初、高中物理教師共同合作。首先初中教師應當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要求,這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其次高中物理學習在剛開始時應當降低難度,結合初中學習的特點,從低起點切入,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這對學生學習物理有很大幫助。
其次要改進教師的教學思路和學生的學習習慣。高中物理在研究復雜的物理問題時,常常為了簡化問題,需建立理想物理模型。這樣一來,會使物理概念、模型變得與生活常識有一點不同,剛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感到困難,不容易想象。對這種情況,應該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多做一些實驗,利用多媒體技術等先進手段,使學生能看到具體物理現(xiàn)象,從而建立物理模型,掌握物理概念。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多對教材內容和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使學生能順利達到對知識的遷移。如:力的概念,重力、彈力和摩擦力的知識,同一直線上兩個共點力的合成等,屬于復習性內容;對于某些知識,如物體受力分析,應先降低要求,學生在對具體的力認識的基礎上,可以對簡單物體受力情況進行分析,對分析力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有所體會。
教師還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困惑,觀察和分析每一位學生,然后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因材施教,以教法促學法,挖掘每一位學生的最大潛能,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獲,使他們都能積極、主動、有效地學習。教學風格多樣化,因學生而異,因教學內容而異,以教師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要對物理量和物理規(guī)律進行全面深入研究,而學習物理知識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公式的堆積,在解決具體物理問題時不考慮物理情境,直接套用公式,是絕對行不通的。所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幫學生梳理公式的來龍去脈,重點強調各物理公式的應用注意點,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如為了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幾個公式的運用,可以設置汽車減速最后幾秒求位移的例子,訓練學生逆向思維,多方面地考慮問題,使學生懂得運用圖像知識解決物理問題,以至于最后得到物理結論,并檢驗結果在生活中的可行性,改變學生的定向思維習慣。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jīng)開始,被視為中國基礎教育的一場革命,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工程,僅僅有專家學者的熱情、有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和各級教研人員的熱情是不夠的,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是千千萬萬堅守在教學一線的普通教師。新課程改革除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還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規(guī)劃”能力、職業(yè)意識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為主要目的。這就對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提出更大挑戰(zhàn),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更先進的教學與管理理念,變被動為主動,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議和實施辦法,這是課程改革真正落到實處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