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榕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fā)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通過語言獲取信息,幼兒的學習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p>
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閱讀氛圍,把閱讀區(qū)設在光線充足的窗臺旁,把書架設成開放式以便于取放圖書??梢宰屗麄儚募依飵ё约合矚g的圖書來園,放在圖書架,在每天餐后,老師播放適宜幼兒閱讀的輕音樂,孩子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到書架上自選圖書翻閱。
幼兒閱讀課外圖書的選擇,內容極其重要,必須針對其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只有符合幼兒智力的現(xiàn)狀,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才會主動去看。圖書以主體突出、內容短小、形象生動有趣、人物簡單而鮮明、頁數(shù)較少為宜,這樣才會使幼兒有興趣看下去,比如《童話故事》《幼兒畫報》等。
通過長期細致的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在閱讀圖書畫面時,往往缺乏對畫面進行仔細觀察的能力,而是不停地翻閱。為此,我們選擇了單幅色彩鮮艷、人物形象生動的畫面,先讓孩子們比一比,看誰看得又快又仔細,誰能把畫面中的東西找出來,再把所看到的用幾句話描述出來。
愛說是孩子的天性,僅僅通過教師組織的專門語言教育活動無法滿足孩子自由表述的愿望與要求。我們通過投放大量的課外故事書、圖片等各種語言材料,讓幼兒看一看、玩一玩、說一說。一是:看著圖片用多個形容詞說一句好聽的話,還可以請一位幼兒描述,一位幼兒聽后猜猜他說的是什么。二是:通過擺設教具、手偶、紙偶及不同場景的背景圖讓幼兒邊操作邊講述,加深理解活動內容,使語言活動更為生動有趣,或者投放一些頭飾激發(fā)幼兒表演圖書中的故事,幼兒通過角色對話表演某一情節(jié)、片段,提高說話的積極性。三是:提供配套的故事、兒歌、散文磁帶供幼兒欣賞,在這些形式多樣的語言操作練習中使幼兒得以愉快地動腦、動手、動口,發(fā)展了個性化的語言。
幼兒每一次閱讀后,我們就找具有不同性格特征和愛好的幼兒把自己所想用語言表達出來。對幼兒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同時觀察幼兒的需要與問題,給予適當?shù)闹С峙c幫助。在一遍遍的閱讀過程中幼兒閱讀水平不斷地提高,幼兒逐步從不愛說話慢慢地變得樂于表達,從斷斷續(xù)續(xù)只能說畫面的情節(jié)到能想象畫面外的內容,語言從不連貫變得較為連貫,詞匯從貧乏到逐漸地豐富。
因材施教,共同提高。受遺傳素質、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每個幼兒口頭語言能力發(fā)展水平各有差異,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活動中,老師往往請部分幼兒來回答問題,而口頭語言發(fā)展水平不高的幼兒往往不愿意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只能扮演聽眾的角色。因此,我們首先要創(chuàng)設集體課外閱讀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說話的時間和權利,以提高幼兒閱讀能力。其次讓幼兒自由邀約同伴一起課外閱讀,指導他們一邊用手指點畫面,一邊用語言描述畫面內容。這樣,每一位幼兒都有了說的機會。在了解不同水平幼兒的閱讀情況后,進一步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人物的表情、動作、背景的變化,猜想角色之間的對話,預測事情發(fā)生的結果,并鼓勵幼兒把所看到的、想到的大膽地說出來。
親子閱讀是形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的引導,每天睡前給孩子念故事、兒歌,選擇適合幼兒水平的圖書,用自身的示范行為帶動幼兒,有意識地把動作做得夸張些,一方面激發(fā)幼兒濃厚的興趣,一方面培育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將會終身受益。
有的父母由于每天忙于工作和學習,忽視了與幼兒之間的語言交流。對于這種交流的欠缺,許多家長感到十分內疚,常會給幼兒買玩具、食品加以補償。實際上幼兒更需要父母精神上給予關心和愛護。父母每天應留一小段時間給孩子,有意識地與幼兒溝通、交流,說得不準確的給予糾正,說得不到位的給予補充,說得好的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父母是提高幼兒課外閱讀和口頭語言能力的最親近、最直接、最及時的老師,伴隨幼兒一起成長。這種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激發(fā)幼兒樂于表達的興趣和愿望,另一方面也能使父母了解幼兒口頭語言能力發(fā)展的情況,以便采取適宜的策略促進口頭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利用課外閱讀提高幼兒口頭語言能力是幼兒園教育中至關重要的職責,也是認真貫徹《幼兒園教育綱要》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老師和家長鼓勵并陪伴孩子一起課外閱讀,面對面地交談,傾聽孩子的故事,走進孩子的世界,促進幼兒口頭語言能力的提高,激發(fā)課外閱讀的興趣,讓孩子閱讀與語言同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