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西郊小學 張 露
小學數(shù)學課程教學實施中應當體現(xiàn)更加多元化的教學價值和教學目標,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這不僅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也能夠更充分地體現(xiàn)出數(shù)學課程教學的內在作用與意義。小學時期的數(shù)學教學首先要發(fā)揮對于學生的啟蒙效果。教師要讓學生對于各種基礎知識有良好的理解吸收,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提出更深入的教學要求,設計更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數(shù)學課堂上要始終將學生學科能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為基本出發(fā)點,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體現(xiàn)數(shù)學課程中的德育。這樣才能夠讓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在數(shù)學課堂上有更深入的彰顯,也會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收獲與體驗。
小學作為重要的啟蒙時期,教師首先應當在數(shù)學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大家對于課堂更加積極地投入。這是一個教學中首先要達成的目標,有了這個基礎,教師才能夠提出更深入的教學要求。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以多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指導方式上做出調整與變化。比如,課堂上教師要多提問,且在問題考查內容和形式的設計上要不斷變化。設計問題能夠很快活躍課堂的整體氣氛,讓大家產生思考討論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隨著學生學科能力的提升,多在設問中體現(xiàn)一些開放化元素,這樣不僅會為大家提供更開闊的討論空間,也會讓學生基于問題的分析討論獲得更多知識上的理解吸收,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做如下提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時,我們是把它轉換成什么圖形?是怎樣轉化的?學生如果不能馬上做出反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求三角形面積需要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是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有了這個提示后,很多學生都能夠立刻做出回答。隨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能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這個問題不僅和上面的問題有緊密關聯(lián),且體現(xiàn)了知識的延伸與拓展。這樣的設問方式會讓課堂教學的綜合實效更高,不僅實現(xiàn)了知識的鞏固吸收,也鍛煉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多利用問題來訓練學生的學科能力,讓學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從課程教學出發(fā)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
小學時期的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學生對于學科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這樣才會給學生打下很好的學習基礎,讓大家在今后長期的數(shù)學學習中都有飽滿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讓大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強,并且會讓大家學習的主動性更強。將立德樹人的理念作為小學數(shù)學課的向導,在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形成良好的整體教學環(huán)境與氛圍,這樣才有助于教師各種指導的展開與實施,知識教學和德育才會更好地在課堂上實現(xiàn)融合。因此,教師要善于給大家創(chuàng)設好的整體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多以趣味化的方式展開教學,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有了這樣的良好基礎后,學生不僅在課堂上更加積極投入,思考分析問題的主動性更強,也更容易吸收教師講授的內容和傳導的知識與價值,這才是立德樹人理念融入課堂的良好開端。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將故事教學融入課堂,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給大家講這樣一個故事:在動物王國里,有許多動物圍著聽小兔、小狗的爭論。小兔說:“我的領土大。”小狗說:“我的領土比你大?!痹瓉硇⊥谩⑿」犯髡碱I了一塊長方形土地,為領土的大小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時我問:“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知道誰的領土大?”大家對于這個故事都聽得非常認真,不少學生聽完后都隨之產生了疑惑,學生想出了各種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最后都發(fā)現(xiàn)效果不理想。這時教師就可以隨之導入新課內容,并且告訴大家,學完這堂課的知識后,小朋友們就能夠很快解答這個問題。以這樣的方式活化課堂增強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很好地培養(yǎng)與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隨著學生知識的掌握慢慢豐富,訓練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可以靈活解答各種疑問,是課程教學的一個能力培養(yǎng)方向。教師可以結合這樣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探究式思考問題,這會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一步提升,大家在分析與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會學會聆聽,懂得如何和他人展開相應的交流合作,會領會到有效的小組配合在解決問題時帶來的便利性。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會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展開實踐探究,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yǎng)與鍛煉學生協(xié)作配合能力,讓學生懂得傾聽的過程。而這些都是從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基本素養(yǎng),是課堂教學價值的一種體現(xiàn)。
例如教學“求平均數(shù)應用題”時,教師創(chuàng)設如下問題情境:有一口堰塘,探測隊在探測時選擇了五處不同的地方,探測的結果分別是9.2 米、10.5 米、12.9 米、11.4 米、9.8 米,你能說出這口堰塘有多深嗎?有的學生認為是12.9 米,有的學生認為是9.2 米,有的學生認為是10.5 米……學生自由爭論,誰也不服誰,又都意識到自己的理由不足。這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比較客觀地反映這口堰塘的深度呢?我讓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分析,討論解決方案。學生立刻進入了討論情境,課堂氛圍非?;钴S。這個問題學生目前解決上還有障礙,但是大家在輕松愉快的討論中各種觀點會得到充分交互,學生也會從其他同學的表達中受到啟發(fā),這不僅可以為后面的知識教學奠定基礎,也會讓學生的小組協(xié)調與配合能力得到有效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