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貫
自古越中多英才!名貫中外,被毛主席敬稱為“學界泰斗、人世楷?!钡闹逃摇⒏锩也淘嘞壬褪墙B興人。1868 年1 月11 日,他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城筆飛弄。在他72年的生命歷程中,有29 年是在家鄉(xiāng)度過的?!肮枢l(xiāng)盡有好湖山,八載??M魂夢間,最羨臥游君有術,十篇妙繪若循環(huán)?!边@首七絕正是蔡先生題寫在《越州名勝圖》冊頁上的懷鄉(xiāng)詩。盡管他一生輾轉北國南疆,浪跡海外,但對故鄉(xiāng)浙江紹興的濃濃鄉(xiāng)情,卻沒有一絲淡化。他那句被人傳誦的愛鄉(xiāng)名言“吾輩既為紹興人,則紹興一切之事,非即吾輩之責任乎”可見其赤子之心。2018年是蔡先生誕辰150周年,2020年則是他逝世(1940 年3 月5 日)80 周年。介于這兩個紀念年之間,筆者著文以寄敬懷之意,并獻上一瓣心香。
蔡元培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無疑是中國近代革命斗爭、文化教育和科學領域的一筆巨大財富,照亮了浙派語文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其影響力強大,可以穿越時代,至今仍令后人折服。
蔡元培先生6歲(虛歲,下同)入家塾,讀《百家姓》《千字文》啟蒙,接受傳統教育。11歲時因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已無力聘師,只好去別家說情,參與旁聽。到了13 歲,便理所當然地準備走科舉考試的人生道路,開始學做八股文。14 歲起受業(yè)于同縣秀才王懋修門下4年,準備進學。由于他自小就勤奮好學,在慈母的督導下,17 歲時考中了秀才。從此,不再入私塾學習,開始了自由讀書以備應試的生涯。為解決生計問題,蔡元培先生先后在姚家和單家擔任塾師。這一起步貌若平常,但綜觀先生的一生,卻是由此許身教育。這之后,在科舉考試的征途上,他也成績斐然,23 歲鄉(xiāng)試中舉,24歲赴京會試,列為第80 名貢士,26 歲赴京補殿試、朝考,被錄取為二甲第34 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28 歲任翰林院編修等職,但因官場險惡,他又對清廷賣國圖存、簽訂喪權的《馬關條約》等深感不滿,毅然告假回鄉(xiāng)。假滿返京后,雖仍供職翰林院,但已無意官宦生活,開始潛心西學,以圖救國。當時,正好有機會受聘為紹興中西學堂監(jiān)督(即校長),便于1898年9月攜眷出京,返歸紹興。這次是應紹興知府熊起蟠之聘回歸家鄉(xiāng),同時也是他服務于新式學校之始,于是,實踐其教育救國之理想,由此起步。蔡先生到職后,首先規(guī)劃創(chuàng)立“養(yǎng)新書藏”圖書室,并親手訂立了《借書略例》15條,首開校內外人員都可借讀的先例。當時,民國新學堂初創(chuàng),尚無學制可循,他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授課,積極推進新式教育,購置科學儀器,逐步改革課程,還自編教材,率先引進外籍教員……當時在校就讀,后來在文化科教事業(yè)中有所建樹的學生有不少,如詩人和詩社的領導者陳誦洛、曾任北大校長的蔣夢麟、地質學家王烈等。當時的紹興中西學堂之所以能成為清末國內新式學堂的佼佼者之一,蔡元培先生功不可沒。其“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在當時已初見端倪。后來,盡管因舊派勢力反對,蔡先生于1899 年憤而辭去監(jiān)督之職,但仍為紹興乃至浙江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勞心勞力。他先后在嵊縣剡山書院、二戴書院任院長,1901 年在杭州與陳介石、陳叔通等交游辦學。隨后,又任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并于1902年與蔣觀云、黃宗仰等發(fā)起成立中國教育會并任會長。同時,還創(chuàng)辦了愛國學社、愛國女學,提倡女權,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之后于1912年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當辛亥革命志士陶成章被暗殺事件發(fā)生后,他在故鄉(xiāng)紹興發(fā)起籌建一所女校,名曰成章女校(即今天成章小學前身),親自撰寫校訓“義恕仁”三字,并加注釋:“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是謂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謂仁?!?917 年,他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等。綜觀蔡元培先生一生,從事的主要工作,便是教育??梢哉f,從1884 年(18 歲)在家鄉(xiāng)越地當塾師起,他為培育英才,實現教育救國之理想而鞠躬盡瘁,奮斗了一輩子。
蔡元培先生盡畢生之力以求實現教育救國之理想。他學貫中西、博識統觀,有著超凡出群的教育思想。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有“五育并舉”的育才觀、“兼容并包”的辦學觀、“思想自由”的學術觀、“文理兼修”的課程觀等。這些基本的教育思想即使放在當下,也同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下面擇其要者述之。
一是主張“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觀。學校教育自初等教育始,即使在當時,接受教育的主體也是兒童。小學教育應當是兒童教育,小學語文也應當是兒童語文。蔡元培先生竭力反對舊教育對兒童的摧殘,主張必須使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他強調兒童要有“自動”“自學”“自助”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學方法。這即使在今天也一樣具有指導意義。在主持教育部和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把“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主張具化為“五育”,即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并重,實施全面和諧發(fā)展的育人方針。他主張兒童教育中尤其要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支持勤工儉學和工學互助活動。這體現了教育的公正意識,更強調了教育要重視實踐、面向生活的重要性。顯然,這對于兒童的語文教學來說同樣具有根本性的導引作用?!罢Z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斯涅克語),是耳熟能詳的名言,但至今并不容易落實在兒童的語文教學之中。兒童語文教學特別不適宜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方式,應當讓學生“自動”“自學”“自助”,在生活中體驗,在實踐中演練。
二是對美育的大力提倡。1917年8月,蔡先生在北京神州學會作了題為《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演講。所謂“以美育代宗教”并不是一概反對宗教,而只是反對用外力侵入“個人精神界”的狹隘宗教,提倡“廣義的宗教”。他從康德關于“美的超功利性”理論出發(fā),認為美的教育可以排除私利,與宗教一樣使人傾倒、折服,獲得情感陶冶,從而使高尚行為成為內在情感的自覺要求。蔡先生在中國教育界首創(chuàng)的美育,對于語文教育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美育所具有的以情感人、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的特點,正是語文課程最突出的學科個性。語文教材的主體是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的教學,正是以美為中介,使文、理、情獲得統一,從優(yōu)美感人的語言和形象入手,啟迪學生通過欣賞課文中的藝術形象,領會融理于情的豐富內蘊,從而使學生將獲得的生理愉悅升華為審美愉悅。
三是提出對古今語言的學習須持辯證的觀點。語文教學的本體無疑是語言的教學。蔡先生針對當時正由文言文轉向白話文的關鍵期,提出了高明的見解。1919 年11 月,他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作了題為《國文之將來》的演講,其中就預言“白話派一定占優(yōu)勝”。這是因為“從前的人,除了國文,可算是沒有別的功課。從六歲起到二十歲,讀的寫的,都是古人的話”,文言自然可以學得很好。但“現在應學的科學很多了”,再說“從前學國文的人是少數的,他的境遇,就多費一點時間,還不要緊?,F在要全國的人都能寫能讀,哪能叫人人都費這許多時間呢”,所以,白話一定會占優(yōu)勢。同時,蔡先生也指出文言也不會“絕對的被排斥”。他認為“舊式的五、七言律詩與駢文,音調鏗鏘,合乎調適的原則,對仗工整,合乎均齊的原則,在美術上不能說毫無價值”。蔡元培積極推進新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也不排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他曾積極倡導對聯教學,甚至主張在大、中、小學開展對課訓練,認為“對聯與現在的造句法相近”,既需詞性相對,“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這種從對課到對聯的練習,不僅“是作文的開始,也是作詩的基礎”。
蔡元培先生悉心從事教育,其實是他獻身革命事業(yè)的一部分。在他逝世的哀悼會上,周恩來同志所撰的挽聯“從排滿到抗日戰(zhàn)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正是對蔡元培先生一輩子追尋民主革命的極佳寫照。他早年棄官離京,返回故鄉(xiāng)辦學,正是緣于對清廷的失望。1903 年,他與愛國學社教員多次在上海張園舉行演說會,宣傳愛國、民主思想,發(fā)起拒法、拒俄運動。1904年,參加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從事反清革命。同年又組織光復會,并任會長。當時孫中山先生為了統一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國同盟會,蔡先生出任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當時在柏林留學的蔡元培先生又在柏林組織留學生響應革命。辛亥革命勝利,民國成立,蔡先生出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之后,因宋教仁被刺,蔡先生奉召回國,參與了“二次革命”。1932年,與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36 年魯迅先生逝世,他參與組織治喪委員會,并親手撰寫了一副挽聯:“著述最謹嚴,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出殯時,他以70歲高齡之軀,不畏當時的白色恐怖氛圍,親自執(zhí)紼祭靈,和宋慶齡等人陪同許廣平、周海嬰及周建人夫婦護送靈車,步行十多里,到萬國公墓安葬。
蔡元培先生無愧是一位中國民主革命的英勇斗士,從根本上說,他一生從事教育,并為此做出偉大建樹,都是他實現教育救國理想的一部分。
蔡元培先生自小就勤奮好學,飽讀史書。冬夜嚴寒,他秉燭夜讀,一日不輟,討厭的是夏天,長夜讀書,酷暑猶可忍耐,獨有蚊子叮咬雙腳,常使分心。怎么辦?蔡先生想出一個好辦法。他找來一個大口甏,把雙腳伸入甏內,甏口用布遮蓋,這樣蚊子就再也叮不了了。這個真實的故事,就展示在紹興筆飛弄蔡元培故居內的“蔡元培生平史跡陳列室”里。他自小勤奮好學,20歲時為了能夠讀到更多的典籍,去了紹興藏書家徐樹蘭先生的“古越藏書樓”,為其??彼滩貢璐藱C會博覽群書。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看到朝廷腐敗、官場黑暗,開始研習西學,以圖報國。37歲時在青島專習德文,41 歲時在德國首都柏林,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42歲時入萊比錫大學哲學系深造,不久,就有譯本《倫理學原理》一書出版,直至45歲(1911年)因武昌起義爆發(fā)而歸國,第二年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
1913 年,蔡先生出國赴法,他與李石曾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會,籌辦《學風》雜志,并編譯《哲學大綱》一書,又在巴黎開辦華工學校,成立華法教育會,之后因當時國內教育總長范源濂電請歸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
綜觀蔡先生的一生,可謂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斗”確屬實至名歸。他的博學卓識,更使其卓絕品性錦上添花。他一生為教育救國殫精竭慮;他力主女權,以期實現自由平等;他身體力行反封建的婚姻觀,在自身的三次婚姻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許許多多的生活遭際都顯示出蔡先生的高風亮節(jié)、卓爾不凡。如他有個嫡親外甥叫馬迪生,系復旦大學畢業(yè)的高才生,因而結識了很多時人,當時已在舊政府湖北省民政廳任職,又逢升遷,將去湖北省恩施縣任縣長。這可是難得的實職,當時社會一人為官,雞犬升天,背后不知會有多少實利??墒遣淘嘞壬鷧s對他婉言勸阻:“汝尚年輕,資歷淺薄,雖有書本知識,卻缺乏理事方針。現正痛恨‘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恨倭寇又日益尋釁。國難當頭呀!你不懂這一切。是關系到國家民族與人民利益的緊要關頭,暫且緩行呵!”馬迪生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沒有前去赴任,而是積極投身于抗日救國運動。我們在為馬迪生聽從勸阻、以國為重、懸崖勒馬的精神稱道之同時,更為蔡先生憂國憂民、廉正卓識的人格魅力所感動。
蔡元培先生一生事教,最偉大之處是不折不扣地踐行“教育救國”的偉大理想。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有一段話稱頌蔡先生,正體現了這樣的意思:“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