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小市中心小學 劉美蓉
我是中途接手這個班的,在這之前小杰就頗為有名:各門成績都在30分以下,他奶奶還時不時到學校找老師吵架。后來,我了解到小杰父母離異,平時奶奶帶他,而奶奶對他過于溺愛。小杰有個什么事,奶奶就會把責任歸到老師身上,跑到學校對老師破口大罵,甚至將班里的用品從四樓往下扔。同事們都善意地提醒我:對于小杰最好的辦法就是睜只眼閉只眼,千萬別讓自己“一世英名”砸在他手上。
這是我在這個班上的第一節(jié)課。我捧著教學用品來到教室,一進門就看見了那張?zhí)厥獾恼n桌——靠近黑板、躲在教室的一角、遠離其他課桌。不用問,坐在桌前的應該就是小杰了。我不動聲色地開始講課。當孩子們看著板書記筆記時,我走到小杰身邊,輕聲說:“看不見黑板吧?來,我們把課桌往后挪一挪。”我邊說邊幫他搬課桌。小杰驚異地看著我,一臉懵懂。我微笑著摸摸他的頭示意他趕緊記筆記。他手忙腳亂地拿出本子,神情專注地記起來,后面半節(jié)課他聽得很認真。
第一次作業(yè)交上來了,我打開小杰的作業(yè)本發(fā)現(xiàn)不少題空著沒寫,寫了的也是錯誤百出。我找來小杰,問:“怎么作業(yè)空著就交給了老師?”他深深地低下了頭,低聲說:“我不會?!蔽抑浪恼Z文成績一直很差,基礎太薄弱了。于是,我說:“不會應該跟老師請教啊,也可以向同學請教呀,丟著不做可不行!老師愿意教你,你愿意寫嗎?”他抬起頭說:“老師,我愿意?!蔽野醽硪粡埖首幼屗谖疑磉?,一題一題、一遍一遍地教,直到他把作業(yè)完成。完成后我從抽屜里拿出一塊巧克力,遞給他:“今天你表現(xiàn)很棒,努力完成了作業(yè),說明你是要求進步的,這塊巧克力獎給你?!彼由乜粗遥瑳]有伸手。我又說:“拿著,你努力了,就是有了進步,就有資格得到獎勵!”他接過巧克力,開心地離開了辦公室。我知道他的作業(yè)沒有個別指導是很難完成的,因此,每次課堂練習時我總是站在他的身旁盯著,遇到不會的地方就幫助一下。有時課上來不及,我就利用課余時間對他進行輔導,直到作業(yè)做完。每次完成作業(yè)后他都如釋重負,我總會不失時機地夸獎幾句或獎勵他一塊糖果或一件學習用品。漸漸地,他課堂表現(xiàn)越來越好,聽課認真了,有時還主動舉手發(fā)言。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狠狠地表揚他一下。班里的同學都感覺到小杰變了,變得守紀律、愛學習了。
兩周來,小杰確實有了明顯的改觀,該為他找個同桌讓他融入集體、感受集體的關愛了。于是我和班主任商量后,找來了班長,請她接受小杰這個新同桌,讓她帶著小杰一同進步。思想工作做通后,我叫來了小杰,說:“小安想和你成為同桌,你愿意嗎?”小杰先是一愣,接著綻開了笑臉。我又提醒他一句:“不過課上你可千萬不能影響小安,而且遇到不會的地方多問問小安。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小杰連連點頭。自從有了同桌后,小杰的精神面貌與過去相比大不相同,言談舉止也似乎成熟了一些。
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不僅在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的支持和課外教育的鞏固。開學三周多了,鑒于小杰的表現(xiàn)和進一步發(fā)展的需要,我決定進行一次家訪,恰好從小杰口中得知他奶奶摔傷了腿,正好可以上門去看望老人家,和她溝通溝通。
下午放學后,我買了點水果,和孩子一同去了他家。家訪過程比我想象的順利得多。老人家一見到我就不停地感謝,又是說這孩子比以前聽話懂事多了,又是說這孩子能坐下來安安靜靜地看書、寫作業(yè)了。我首先夸贊了她把孩子帶得很不錯,長得壯壯的,穿著也很干凈,同時,我也坦誠地告訴她:現(xiàn)在孩子面對基礎薄弱和惰性雙重問題,做家長的不僅要保證孩子吃飽穿暖,更要抓他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zhì),不能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孩子的成績可以不夠優(yōu)秀,但孩子的習慣一定要好,只有這樣將來才能靠自己養(yǎng)活自己。經(jīng)過一番交談,老人家表示以后一定多從孩子的將來、從學校老師的角度考慮問題,努力成為老師的幫手,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另外,我還得知,自父母離異后小杰再也沒有見過媽媽,只能偶爾在電話里和媽媽說說話。他很想念媽媽!我了解到孩子見不到媽媽的原因是奶奶、爸爸非常痛恨孩子母親,不讓母親接觸孩子。我就勸導老人家:孩子需要母愛,缺少母愛,孩子就不能把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做長輩的不能把怨恨發(fā)泄到孩子身上。如果為了孩子好,就應該讓孩子同時感受到爸爸和媽媽的親情,這樣對他以后性格和感情的發(fā)展都有益。一番勸說下,老人家終于答應讓孩子見媽媽了。
通過一學期不斷地督促、表揚和激勵,終于看到了收獲,期末考試他竟然得了68分,第一次躍過了及格線!這個成績對于他來說是一個驚喜,對我來說也是個驚喜,就連以前教過他的老師都覺得是一個驚喜。拿著試卷,小杰笑了,我也笑了。我相信他這學期的成績會更好,他會順利地進入初中,他的將來也會更好。
小杰是一個高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即將進入青春期,這是變化多端的年齡階段。變化多端意味著各種不穩(wěn)定和不可預測性,但也蘊含著極大的可塑性和可教育的因素。因此學生的成長越快,教師越要以“慢”教育去應對。所謂“慢”教育就是要更有耐心、更加細心,多觀察、多思考,不能道聽途說,急于下結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較低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就不能產(chǎn)生較高層次的需要。小杰生長在離異家庭,盡管奶奶對他極為寵愛,但這并不能消除他對媽媽的思念之情,那種想見不能見的感情缺失造成他的需要層次斷檔,長期學習成績的落后使他喪失了自尊。愛的需要與尊重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使他的心漸漸變冷:對學習不感興趣,對自己被擱置在班級的邊緣不以為意。如果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只有用教育的“暖”去解凍他的心,而且這種解凍不是語言上的噓寒問暖或無的放矢的問東問西,而是在他意想不到的地方給予看似不經(jīng)意的實際幫助,滿足他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挪課桌說明老師沒有把他當特殊學生對待,滿足了他自尊的需要;找同桌說明老師沒有將他排斥在同學圈之外,滿足了他歸屬的需要;勸說奶奶讓他能夠見到媽媽滿足他愛的需要。我相信幫助他解決這些需要將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育總是含有期待。從某種角度講,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幫助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傳遞給學生的期待,而期待又與要求相聯(lián)系。我在給小杰找同桌的同時給他提出要求,即要管住自己,不要影響別人。我在課上和課余輔導小杰學習和作業(yè),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這不僅僅是管束,更是信任。正是因為信任才會提出要求,因為要求建立在相信小杰能夠做到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信任,要求就成了虛影。當小杰達到了要求時,我就給予一定的獎勵,這個獎勵不僅是對他已經(jīng)做到的行為的肯定和回報,而且意味著進一步的期待。他接受了獎勵也就意味著認同了期待。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獎勵是一種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聯(lián)結起來的手段,獎勵和教育是不可分的,獎勵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反過來說,教育本身也是獎勵的體現(xiàn)。老師教育學生的行為暗含對學生的關注和重視,如果老師根本不教育學生,就說明老師已經(jīng)放棄教育,也就是放棄了期待。所以老師在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的關心會使學生產(chǎn)生受重視的感覺,那么他們也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表現(xiàn),這就是師生之間的聯(lián)動效應。
小杰奶奶是全校聞名的“惡”老太,小杰的學習狀況跟她有較大的關系。在小杰還沒有發(fā)生轉(zhuǎn)變的情況下,貿(mào)然與他奶奶接觸其效果會適得其反。因此我先把精力放在小杰在學校的表現(xiàn)上,爭取與小杰搞好關系,再通過小杰把他在學校的信息明里暗里地轉(zhuǎn)達給他奶奶,這要比我直接告訴她小杰的轉(zhuǎn)變效果要好。果不其然,小杰在學校里的轉(zhuǎn)變帶動了他在家里的表現(xiàn),盡管在這之前我與他奶奶沒見過面,但通過小杰的介紹,她已經(jīng)對我產(chǎn)生了比較好的印象,這使得我后來與他奶奶接觸非常順利。這給我們的啟發(fā)是:教師在做家長工作之前應該先在學校做好學生的工作,要讓家長看到老師的努力及其成效,這樣才能爭取家長的配合,才能使家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老師不能動不動就請家長,這樣會使家長產(chǎn)生反感,他們會認為老師沒有盡職,由此造成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隔閡。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名言揭示了教師和教育工作的根本性質(zhì)和核心意義。小學教師要做孩子心靈的工程師。孩子的心靈幼小、稚嫩,就如一棵小樹苗,正處在快速生長期,需要多加照料和呵護。通過對小杰的教育,我更加體會到“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也對教育過程中教師的細心與耐心有了更多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