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能仁小學 張 華
數(shù)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學習數(shù)學實質(zhì)上就是學習思維,學習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的方法,這就導致小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往往會覺得枯燥乏味,體會不到數(shù)學真正的樂趣。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要充分地發(fā)揮奇思妙想,使小學數(shù)學課堂生動有趣起來。
【案例1】隔位退位減
例題:202-108。
教師先請三名學生上臺分別扮演個、十、百三個數(shù)位,同時讓他們伸出手指表示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字,接著教師扮演減數(shù)108,先到個位家中,向個位要8。
師:這時個位怎么樣,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個位家中只有2,不夠減8,所以只好向他的鄰居十位借了。
師:可十位家中是什么情況?
生:十位家里是0,一個也沒有。
師:雖然十位家里很窮,一個也沒有,但他很熱心,不好意思拒絕個位,所以他想了什么辦法?
生:向他的鄰居百位去借。
師:從百位家借來的1 到十位家是多少?
生:是10,因為1 個百是10 個十。(扮演百位的小朋友縮掉一個手指,扮演十位的小朋友伸出10 個手指)
師:十位拿到10 后又怎么辦?
生:拿一個借給個位當10。(扮演十位的小朋友縮掉一個手指)
師提醒學生看清楚:這時十位家里還剩幾?為什么?
生:還剩9,借來10 個,又給個位借走1 個。
師:當個位拿到借來的1 個十后,現(xiàn)在家里有多少?
學生明白現(xiàn)在個位上的12 減8 夠減了,等于4,十位上剩9,百位上借走后的1 減1 等于0,所以最后結(jié)果就是94。
在跟學生合作表演完后,再指導學生聯(lián)系剛才的算理表演進行豎式計算。
試一試:1000-537。
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自編自演,再獨立完成豎式計算。
隔位退位減是退位減法中最難的一種情況,學生雖然有了退位減的基礎,但仍要著重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 時,十位上是0 怎么辦?二是從百位退1 后,這個“1”怎么處理?書上安排的例題是202-108,教材設計了連續(xù)的三幅計數(shù)器圖,借用撥動算珠的過程,讓學生體會這一退位減的計算過程。怎樣使枯燥的計算生動起來,使學生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低年級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特征的限制,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面對如此單調(diào)的計算,自然是不感興趣,也很難真正理解掌握,但他們對故事、表演、游戲等有著莫大的熱情。因此,在這樣一節(jié)計算課中,把隔位退位減這一難點創(chuàng)設成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讓學生去表演,在表演中去發(fā)現(xiàn)、去領悟、去掌握,學生學得高興,教師教得輕松。
【案例2】在二年級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6 只貓吃6 條魚需要6 分鐘,10 只貓吃10 條魚需要( )分鐘。
90%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在括號里填上了10 分鐘。這樣一道抽象的習題如何讓學生弄明白?我還是采用了讓學生表演的方式進行教學:6 個孩子扮演6 只貓,盤子里放6 條魚(學具),先分一分:1只貓的手里拿1 條魚。教師宣布:吃魚開始……吃魚結(jié)束。采訪貓1:吃完一條魚用幾分鐘?再采訪貓2、貓3……學生在頭腦中已搞清楚“6只貓吃6 條魚需要6 分鐘”這個條件,建立起“1 只貓吃完1 條魚需要6 分鐘”這樣一個模型,再增加4 只貓,增加4 條魚,問:現(xiàn)在10 只貓吃10 條魚需要幾分鐘?繼續(xù)追問:20 只貓吃20 條魚需要幾分鐘?100 只貓吃100 條魚需要幾分鐘?學生在游戲表演中很輕松地理解了這個問題:N只貓吃N條魚所用的時間就是1 只貓吃1 條魚的時間,也就是6 分鐘。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的學習材料與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經(jīng)驗、興趣愛好相聯(lián)系時,學習才會有趣味,也才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因此,教師應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用兒童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應時時處處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有趣的“雞兔同籠”
蔡宗珉
《孫子算經(jīng)》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問題: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孫子算經(jīng)》中是這樣解答這個問題的:假如砍去每只雞、每只兔一半的腳,則每只雞就變成了“獨腳雞”,每只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雞和兔的腳的總數(shù)就由94 只變成了47 只;如果籠子里有一只兔子,那么腳的總數(shù)就比頭的總數(shù)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shù)47 與總頭數(shù)35 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shù),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shù)就是35-12=23(只)了。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shù)學家贊嘆不已。
而今天我又看到了一個更有趣的解法:假設雞和兔訓練有素,吹一聲哨,它們抬起一只腳,94-35=59(只),再吹一聲哨,它們又抬起一只腳,59-35=24(只),這時雞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還兩只腳立著。所以,兔子有24÷2=12(只),雞有35-12=23(只)。
我看了這樣的算法,笑得肚子都疼了,不過這樣的方法更簡單,我還真喜歡呢!
這是班上一個學生寫的數(shù)學日記,“雞兔同籠”是中國古代名題,原本是放在思考題進行拓展的,解題思路是假設雞有35 只,那么腿有70 只,現(xiàn)在看到的腿有94 只,少的24 只腿是因為把兔看成了雞,每只兔看成雞少看了2 只腿,所以兔有24÷2=12(只)。很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但是像日記上這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既有趣,又易于理解掌握,所以數(shù)學學習要善于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教師也應該收集這方面的素材,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授新知,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自動作發(fā)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是:解放孩子們的手和腳,解放孩子們的頭腦。要讓學生在操作中觀察,在操作中思考,在操作中內(nèi)化所學知識,所以動手體驗使抽象的知識變直觀。比如在學習“圓柱體的表面積”時,讓每個學生回家找一個圓柱的物體,在圓柱體的側(cè)面粘上一張同樣大小的紙,底面貼上同底面大小相等的圓。在學習表面積前,先讓學生把圓柱體側(cè)面的紙拿下來,觀察它的形狀,學生很容易就能得出這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中,兩條相鄰邊的邊長分別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和圓柱的高,學生很容易算出圓柱的側(cè)面面積。算完側(cè)面積,再讓學生把圓柱底面拿下來,學生也很容易求出這兩個圓的面積,圓柱的表面積就是它的側(cè)面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經(jīng)過這樣分解,看似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學生容易接受,并親自參與了拆分與求算的過程,在腦子里形成了清晰的印象,這樣記憶起來就很深刻。即便是忘了公式,還能自己推算,既鍛煉了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又填補了他們空間圖形記憶的空白。
教室里的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特的想法,那些奇思妙想往往都是課堂上亮麗的風景,充分挖掘這些資源,使數(shù)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靈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