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碩
(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西安 710119)
一般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使用的各類語言合稱為教學語言[1]。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學語言可分為兩大類: ①教學口語;②由板書、課件、教具和體態(tài)等共同構成的教學輔助語。而教學語言藝術則是指運用一系列的處理方法,使教學語言具有創(chuàng)造性、美感性、趣味性與豐富性的過程。
1.1 教學語言中構建生命情境 “情境”是某一時間和空間內所有情形的總和。當人的意識沉浸在某種情境之中時,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對情境中的事物會有敏感的反應,對情境中的要素也會有深刻的記憶。生命情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①情境的主角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體;②情境的內容是真實存在的生命活動;③情境能引起人們對生命的好奇、感嘆、贊美和反思。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利用教學語言構建生命情境是教學語言藝術的上乘之選。教學語言中構建生命情境,不僅能推動初中生物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更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記憶、理解初中生物學中的重要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初中《生物學》第5單元第1章“鳥”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可用如下教學口語,構建生命情境進而引入“鳥適于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這一探究活動: 在厄瓜多爾安第斯山脈的西部云霧林中生活著一群盤尾蜂鳥,盤尾蜂鳥的體型格外小巧,一只成年雄性盤尾蜂鳥體重約為3.5 g,身長約為10 cm。盡管盤尾蜂鳥身形嬌小,但每天的生活卻是十分嚴苛而高效的。盤尾蜂鳥多以花蜜為食,一只盤尾蜂鳥每天清晨要飛經約1 000朵花才能獲得足夠的花蜜。當太陽升起,森林里變得溫暖,盤尾蜂鳥會去捕捉一些小昆蟲以補充所需的蛋白質。正午后,森林里常常會下起傾盆大雨,在暴風雨中,盤尾蜂鳥還得繼續(xù)尋找食物。在太陽落山時,溫度驟降,盤尾蜂鳥開始了一天中最瘋狂的進食,以儲備足夠的能量應對漫長的黑夜。最終,當黑夜降臨,盤尾蜂鳥精疲力盡地休息了。對盤尾蜂鳥來說,當它離開巢穴,生命就是一次永不停止揮翼的旅程。從每天的生活經歷中不難看出,盤尾蜂鳥可謂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飛行高手,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四處飛行尋找食物。其實不僅是盤尾蜂鳥,絕大多數(shù)鳥類都是善于飛行的。那么對于鳥類來說,它的身上到底有哪些適宜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呢?下面就一同走進探究“鳥適于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的活動中。
在上例教學口語中,以盤尾蜂鳥為主角建構了一個充分體現(xiàn)鳥類善于飛行、勤于飛行的生命情境。相較于教師直接說“下面一起來探究‘鳥適于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以此生命情境引入探究活動更具魅力。既能豐富課堂內容,又能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水到渠成之感。當然,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最好能為此段教學口語配套教學輔助語。例如,在教學課件中展示安第斯山脈西部云霧林的風景圖片、盤尾蜂鳥捕食花蜜和小昆蟲的圖片等。教學口語與教學輔助語的相輔相成,能使所構建的生命情境更具吸引力與生命力。
1.2 教學語言中融入生命史話 生命史話就是以故事或漫筆的形式來描繪、展現(xiàn)生命史事、生命科學史事、生命發(fā)展歷程以及生命科學發(fā)展歷程的作品[2]。既然生命史話是一則故事或是一篇漫筆,那么其中必然有著或嚴謹深刻、或爛漫灑脫、或平鋪直敘和跌宕起伏的敘事風格,以及具有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和給人啟迪的人與事,這正是語言藝術的集合與體現(xiàn)。所以說,在教學語言中融入生命史話是初中生物學教學語言藝術化的一劑良方。不難想到,在教學語言中融入生命史話就是在教學中融入了一定程度的生命科學史教育,生命科學史教育對于向學生揭示知識發(fā)生過程、展示科學研究方法、感悟科學探究精神都是十分有幫助的。
例如,在講解“細菌、真菌與疾病防治”時融入利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的科學史內容: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已經知道有一些種類的細菌和真菌由于寄生在動植物和人體內,會給動植物和人體帶來多種疾病,如: 鏈球菌感染會導致人體患上扁桃體炎、猩紅熱和丹毒等疾病。今天,已經知道面對細菌感染,人類可以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抗生素就是由某些真菌產生的可抑制或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毋庸置疑,抗生素的發(fā)現(xiàn)與應用是地球生靈的福音,可抗生素從實驗室走向臨床卻經歷了艱難的歷程。青霉素是歷史上第一個應用于臨床的抗生素,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者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1928年,弗萊明在研究葡萄球菌菌落形態(tài)時,他的葡萄球菌培養(yǎng)基意外地被青霉菌所污染,生長出了一個青霉菌菌落,弗萊明發(fā)現(xiàn)青霉菌菌落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被明顯地溶解。進一步研究后,弗萊明證實青霉菌可產生一種能有效抑制或殺滅包括葡萄球菌在內的許多細菌的物質,他將這種物質取名為青霉素??山酉聛淼难芯扛トR明卻遇到了許多困難,如: 在用天竺鼠做口服實驗時,出現(xiàn)了極高的致死率;青霉素的分離純化極其困難,且活性不穩(wěn)定;青霉菌菌株的青霉素產量極低[3]。面對重重困難,在1934年弗萊明停止了對青霉素的研究。接棒弗萊明最終推動青霉素走向臨床的是牛津大學病理學家弗洛里。弗洛里在錢恩為首的一批科學家的幫助下,攻堅克難。于1940年完成青霉素首次臨床試驗,療效驚人。但是牛津大學拒絕提供青霉素的專利保護,也拒絕支持探索青霉素的工業(yè)化生產。后來由于二戰(zhàn)爆發(fā),慘重的傷亡形成了對抗菌藥物的迫切需求。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青霉素于1942年終于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生產,走向臨床治療。從1928年到1942年,青霉素歷經15載光陰才走完從發(fā)現(xiàn)到臨床治療的道路。所以說,科學研究是曲折而艱難的,而善用科學研究成果,能為人類帶來幸福與快樂。
在上例教學口語中,融入了關于青霉素發(fā)現(xiàn)與應用的生命史話。該生命史話的融入,豐富了學生對抗生素的認識,使學生了解到抗生素走入人類生活是何等的不易,也能使學生銘記那些為對抗人類疾病作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很明顯,同樣是講解利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的內容,融入生命史話的教學口語相較于一味拆解、強調抗生素概念的教學口語更具吸引力,擁有歷史的厚重美,形成一種有沉淀感的語言藝術意蘊。當然,在運用此段教學口語進行教學實踐時,最好能輔之以弗萊明、弗洛里、錢恩等科學家的照片,通過教學口語與教學輔助語的相得益彰,使學生能更加形象、具體的感悟融入其中的生命史話以及由生命史話所帶來的教學語言魅力。
1.3 教學語言中引用文學作品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份經典的藝術品,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蘊含著深厚的藝術氣息與藝術底蘊,在教學語言中善引、巧引文學作品,可以說是教學語言藝術化的“捷徑”。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不乏與生物學相關、適于引用到生物學教學中的名篇佳作,如: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楊禮贊”、陶鑄的“松樹的風格”、劉克襄的“隨鳥走天涯”、法布爾的“昆蟲記”、勞倫茲的“動物笑譚”和惠特曼的“野蜂”等。在初中生物學課堂中,教師運用飽含文學作品的教學語言開展教學益處良多,既能使學生感受到文理交融、學科互通的奇妙美感,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為學生提供感受、欣賞生命之美、生物學之美的新視野和新角度。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學》第3單元第2章“開花和結果”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引用如下古代詩詞導入對“花的結構”的學習: 自古以來,花都是文人墨客筆尖的“寵兒”,翻閱浩如煙海的典籍,不乏有寄情于花、借花言志的名篇佳句。有“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初春美景,也有“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的離愁別緒,還有“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的孤獨凄涼,更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報國豪情??梢姡谖娜四脱壑?,花是情感的寄托,是靈魂的載體。很顯然,生物學家眼中的花必然不同于文人墨客,下面就一起來學習“花的結構”,看看生物學家眼中的花到底是怎樣的。
除了引用古代文學作品外,在導入“花的結構”這一內容時,也可選擇引用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教學口語: 花是自然的精靈,更是文學的嘉賓。張愛玲在“花開的聲音”中如此描繪凋落的玫瑰花:“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鮮鮮的,依然有一種脂的質感,緞的光澤和溫暖”;郭沫若在其散文詩“山茶花”中驚嘆插在鐵壺里的山茶花所帶來的秋意,他寫道:“今早剛從熟睡里醒來時,小小的一室里漾著一種清香而不知名的花氣。這是從什么地方吹來的呀?原來是鐵壺中投插著的山茶,竟開了四朵白色的鮮花!啊,清秋活在我壺里了?!睙o論是張愛玲對玫瑰花的愛憐,還是郭沫若對山茶花的驚嘆都展現(xiàn)了花在文人筆下的多姿、嬌美與靈動。那么,在生物學家眼中的花又有著怎樣的“形貌”、怎樣的“特點”呢?下面就請跟隨著老師一同學習“花的結構”,看看生物學家眼中的花到底是怎樣的。
這兩例教學的口語,都是以導入“花的結構”為目的而設計的。不同的是,前者引用的是古代文學作品,后者引用的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煽闯鰧?yōu)秀文學作品的適度引用,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語言的藝術性,使教學語言富有魅力,充滿美感。將優(yōu)秀文學作品恰當?shù)匾虢虒W語言離不開教師的廣泛閱讀。因此,通過教學語言中引入文學作品實現(xiàn)教學語言藝術化,不僅有益于教學,對教師自身的學識增長、眼界開拓也很有幫助。
縱觀各學科優(yōu)秀教師,無一不具有高超的藝術化教學語言。在教學中,通過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述和恰到好處的點撥,可把學生帶進瑰麗的知識殿堂,并開啟心智、陶冶情操,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4]。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知識的傳播、思維的引導、認識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yǎng),處處都需要通過教學語言這個信息載體來實現(xiàn)。初中生物學教師若能致力于教學語言藝術化,既有益于自身成長,又有益于學生發(fā)展,收獲教與學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