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業(yè)大學外語學院,北京 100083)
潘光旦是位博古通今、有著獨到見識的中國現(xiàn)代教育學界泰斗之一。他早年留學美國,學成歸國后在上海、長沙、昆明、北京等地多所大學任教。他是我國最早發(fā)現(xiàn)專業(yè)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和自由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位育”之道[1]。因此,筆者想在此探究、總結潘光旦泰斗的“位育”之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潘光旦先生提出的“位育”之道是中國學界自嚴復后將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進行結合的最早的成功范例。他引《中庸》里邊“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義,從儒家社會思想中提煉出“中和位育”的概念。潘先生認為“位育”是個新名詞,卻是個古老的觀念。他解釋說:“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耙磺猩哪康脑谇笪挥菜焐且磺猩拇笥??!彼J為,教育如不能使人安其所,遂其生,那叫辦學,不叫教育[2]。“位育”的“位”是指要擺正位置,實事求是,恰當?shù)淖晕叶ㄎ?,從而找到最恰當?shù)奈恢谩T诖髮W英語教學中,“位育”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有差別、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使每位學生獲得最佳發(fā)展機會。因材施教是針對學生的智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開展不同方式的教育??鬃釉岢?,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他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所以孔子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即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前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每一個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都有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學生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3]。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多元智力論”的提出者,美國加德納教授指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與特定的認知領域或知識范疇相聯(lián)系的7種智力分別是: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jié)奏智力、邏輯/數(shù)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所有的個體不可能在單一的智力方面得到有效的表現(xiàn)[4]?!岸嘣橇φ摗北砻鲗W生存在個體差異。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根據(jù)學生的共性和個性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則違背了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授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存在著相互適應性。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學習表現(xiàn)、憑借教學經(jīng)驗,設計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從而做到教師因材施教,學生因教而學,擇其善而從之,不善而改之?!拔弧笔菍W生的英語水平做到恰當定位,而“育”則是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學有所獲。另外,《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各高校之間情況差異較大,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所以教師應根據(jù)教育對象的不同采用促進學生全面充分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力爭讓每位學生都達到《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培養(yǎng)要求。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根據(jù)我國現(xiàn)階段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分為基礎、提高、發(fā)展3個等級。在3個等級目標體系中,基礎目標是針對大多數(shù)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學習基本需求確定的;提高目標是針對入學時英語基礎較好、英語需求較高的學生確定的;發(fā)展目標是根據(jù)學校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特殊需要以及部分學有余力學生的多元需求確定的[5]。因此,因材施教充分體現(xiàn)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雖然高校的大學英語沒有進行分級教學,但因學生來自不同省份、基礎各不相同,所以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筆者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曾說過,“沒有語法,人們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币虼?,筆者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文,了解了學生詞匯量的薄弱點,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采用了游戲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
詞匯量薄弱的學生往往把背單詞當作洪水猛獸,從內心拒絕背單詞。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每節(jié)課前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玩簡短易行的口頭趣味單詞接龍游戲,通過游戲復習單詞、句型,練習新語言點,使學生寓學于樂。當然,學習是一個苦差事,筆者會在他們娛興正濃時,戛然而止,請拼寫薄弱的學生上黑板聽寫游戲中的單詞,有意識地強調正確拼寫的重要性。
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而且還要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興趣和特長,引導學生利用特長學習英語。在筆者教的班級,有幾名愛打籃球的體育特長生,他們的英語基礎尤其是詞匯量,要比其他學生弱,而且他們的學習熱情也不高。為了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消除他們背單詞的抵觸情緒,讓他們感受到背單詞的快樂,筆者會給他們布置籃球比賽規(guī)則的作業(yè),讓他們在課堂上給其他學生講解。他們可以用漢語講,但要告訴其他學生一些英文的籃球術語;也可以把籃球帶進課堂,現(xiàn)場演示各種籃球動作,但要加上英語說明。這種以學生的特長作為切入點,把特長和英語學習結合起來的作法,不僅提高了學生背單詞的效率,而且增加了詞匯量,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語法翻譯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又稱“翻譯法”,是用母語翻譯教授外語書面語的一種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方法。它是中世紀歐洲人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所采用的方法,其主要特點是教學語言大部分是學生的母語,注重利用語法,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能力,以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翻譯法認為背誦語法規(guī)則是學習外語的捷徑。我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省份,一些偏遠省份學生的語法基礎薄弱。筆者會在每節(jié)課上給他們布置翻譯句子的作業(yè),讓他們把不會的句子做標記,下次上課時根據(jù)句子中出現(xiàn)的語法問題進行講解。
另外,在上課前,筆者增設了翻譯句子的預熱環(huán)節(jié),讓語法基礎薄弱的學生在黑板上寫翻譯的句子,然后發(fā)動全班學生挑錯。學生在查找錯誤的過程中,鞏固了已學的語法知識。此法有利于學生較快、較好地掌握英語的語言結構,加深學生對目標語言的理解,提高了英語的運用能力。
交際教學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是根據(jù)20世紀70年代根據(jù)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和韓禮德(Halliday)的理論形成的,是全世界影響較大的外語教學法流派。韓禮德的功能語言理論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有7個,即工具功能:用語言獲取他物;調節(jié)功能:用語言控制他人的行為;互動功能:用語言與他人交往;人際功能:用語言表達個人感情和意義;啟發(fā)功能:用語言學習和發(fā)現(xiàn);想象功能:用語言創(chuàng)造一個想象的世界;表達功能:用語言交流信息。因此,筆者認為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恰當?shù)厥褂媚康恼Z言進行交際。
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交際,“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well Hymes提出的。他認為,交際能力不僅包括對一種語言的語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包括對在何時何地、以什么方式對誰恰當使用語言形式進行交際的知識體系的理解和掌握。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對英語基礎較好、英語學習有較高要求的學生,筆者使用交際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筆者的責任是給學生提供交際場合,讓學生以英語話劇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輸出語言;或者用英語講解當日教學任務里的課文,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自由地表達,并交流自己的意念、思想。這時,教師的角色就是學生的助教,在他們演講后,補充遺漏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情景教學法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廣泛使用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20世紀70年代后,情景教學法被引入中國。它是基于豐富的語言場景而設計的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學生在此生活場景中將所學語言材料進行綜合,并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表達交流。這種教學方法變單調、機械的句型操練為活潑、生動的交際性練習,具有接近生活的交際功能。筆者根據(jù)大一新生英語教材《新編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四單元“Fresh Start”的內容,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生報到的場景。首先,筆者將課文中的字詞、句型提前寫在黑板上;其次,將學生分組,每組既有基礎好的學生也有基礎薄弱的學生,讓他們彼此帶動,描述自己第一天報到時的情景。這樣的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可以積極地投入進去,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言,人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以“自我”為對象。自由的教育不是“受”,也不應當有人“施”。自由的教育是“自求”,教師只有一個責任,就是在學生自求的過程中加以輔助,使自求于前、自得于后[6]。而因材教育恰恰體現(xiàn)了自由教育的精髓,即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讓教育真正進入自我狀態(tài)。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筆者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基礎的學生,開展的因材施教教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體現(xiàn)了“位育”之道的要議。單詞和語法薄弱的學生在體驗了單詞接龍游戲和大量的翻譯句型練習之后,逐漸培養(yǎng)了語感,不再視單詞為洪水猛獸,學生在作文中的單詞拼寫和句子語法出錯率逐漸降低;而交際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創(chuàng)設了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語言情景,使學生在討論中練習口語,學生從入學時的“默默無言”“口欲言而未能”,進入到了躍躍欲試的狀態(tài),口語能力得到提高,增強了語言表達的自信,提高了綜合能力。
總之,大學英語教學的“位育”之道就是要以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為依據(jù),因材因人有針對性教學,使每位學生都能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進入自己的角色,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范式,從而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最終達到育人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