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海
管仲的“輕重論”影響深遠,其所涉及的“輕重”“平準”“通貨”等屬于中國古代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拜p重論”的內涵十分豐富,只有全面、辯證地加以看待,才不至于產生誤解。
“輕重”是先秦時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提起“輕重”,人們總會將其與管仲聯(lián)系起來。其實,早在管仲之前,這一概念便廣泛運用了?!秶Z》記載,春秋時期單國國君單穆公曾說“古者,天降災戾,于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災民”,其背景是,周景王下令鑄造大錢廢除小錢,遭到單穆公的反對。此處提及“輕重”時稱“古者”,可見“輕重”概念早已有之。
單穆公提到“輕重”時將其與“資幣”相關聯(lián),“資幣”指財物、錢幣。《國語》稱“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又稱“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意思是百姓如果覺得貨幣輕而物品貴,就鑄造重錢以方便流通,反之多做輕錢。這里的“重錢”“輕錢”區(qū)分的是幣值大小,也就是大錢、小錢,對于早期金屬貨幣而言,幣值大小體現(xiàn)在分量上,分量重的價值大,分量輕的價值小,故以輕重來區(qū)分。
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于經濟戰(zhàn)》《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zhàn)》等歷史隨筆集6部,發(fā)表各類專欄文章數(shù)百篇。
貨幣具有一般等價物屬性,貨幣的供應量影響到商品供求關系,因而貨幣的輕重又影響到商品的價值與流通,探求其中的規(guī)律,可以調節(jié)市場供求關系,確定貨幣發(fā)行政策,由此“輕重”的概念被進一步延伸。齊桓公任用管仲推行改革,管仲將之前有關“輕重”的理論加以總結和發(fā)展,運用到經濟領域各個層面?!豆茏印芬粫m不是管仲本人所作,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仲的經濟思想。該書指出“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還認為“剛柔也,輕重也,大小也,實虛也,遠近也,多少也,謂之計數(shù)”。對于這些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體,在現(xiàn)實中有的有利,有的不利,管仲認為國家的作用就是通過一定舉措進行調節(jié),“視物之輕重而御之以準,故貴賤可調而君得其利”,即把握好平衡關系,使不利的一面向有利的一面轉化。
管仲認為“天下之數(shù)盡于輕重矣”,在《管子》一書中,有關“輕重”的概念幾乎隨處可見:將發(fā)行的貨幣用“輕重”去區(qū)分,提出“彼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幣重則民死利,幣輕則決而不用”;將物價關系用“輕重”來概括,提出“物重則至,輕則去”,這里的“物重”“物輕”指的是物價高低;將稅收標準分為“輕重”,提出“輕重皆準此而行,然則舉臂勝事,無不服籍者”;用平衡“輕重”的原則制定賞罰標準,提出“士非好戰(zhàn)而輕死,輕重之分使然也”。
管仲將“輕重”的概念廣泛運用到貨幣發(fā)行、市場調節(jié)、稅收政策制定以及獎懲等方面,核心是通過對商品和市場規(guī)律的把握、干預與調節(jié),影響和控制整個國家經濟,達到國力增強的目的,實現(xiàn)在諸侯爭霸中“朝天下”的目標。
管仲“輕重論”的內涵非常豐富,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全面概括的,但其核心十分清楚,那就是要把握住調節(jié)輕重關系的主導權,這是實現(xiàn)輕重平衡的先決條件。管仲提出“道之用也,貴在其重也”,這里的“重”指的是抓住關鍵事物,將主導權抓在手中。管仲有一個著名論斷,就是“利出于一孔”,具體而言,就是“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只有這樣做才能“其國無敵”,而要做到這一點,國家就必須掌握足夠的主導權和調控權,“令有徐疾,物有輕重,然后天下之寶壹為我用”。
管仲十分重視貨幣政策在調控經濟中的作用。在當時,貨幣的發(fā)行并不完全掌握在國家手中,私鑄現(xiàn)象十分普遍,管仲提出“君鑄錢立幣”的思想,認為“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幣”,這樣就能“執(zhí)其通施”,即通過壟斷貨幣發(fā)行權以掌握足夠的貨幣,無論調節(jié)市場供需還是實施賞罰,這都是必要的先決條件。
管仲認識到貧富差距增大帶來的危害,指出“貧者重貧,富者重富,失準之數(shù)也”,強調“貧富失,而國不亂者,未之嘗聞也”,認為貧富失衡是國家陷入動蕩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貧富準平”是社會平衡和調節(jié)的一項重要課題。管仲認為“國之財物盡在賈人,而君無策焉,民更相制,君無有事焉,此輕重之大準也”,所以,為平衡貧富而不致過于失衡,必須抓住經濟和財政的主導權。
春秋爭霸時期少不了對外征戰(zhàn),如何調動將士的積極性是各諸侯國都在思考的問題。管仲認為將士們沒有天生就喜歡打仗的,也沒有人天生就視死如歸,是適當?shù)馁p罰激勵起了他們奮勇殺敵、不懼死亡的精神。齊桓公初見管仲時,雖知道明賞罰、恤死難對于增強士卒戰(zhàn)斗力的重要性,但感嘆“吾無由與之,為之奈何”,管仲“貴在其重”的思想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國家擁有足夠實力,不僅能實施賞罰,還可以拿出一定財力“振孤寡,牧貧病,視獨老窮而無子者”,讓前線的將士們沒有后方的擔憂,戰(zhàn)斗力自然成倍提高。
管仲“輕重論”的核心在于強調“持重”,但如果一味這樣理解,又容易對“輕重論”產生誤解。管仲在強調“利出于一孔”“貴在其重”這些目標的同時,更注重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和手段。
經濟調控有市場手段與行政手段的區(qū)別,《管子》一書中對行政手段的運用多有提及,但講到更多的則是市場手段的運用。在闡述行政手段時《管子》多較為籠統(tǒng),而講到市場手段時則十分具體,有很強的操作性。管仲對市場的本質有清楚認識,認為“可以知多寡,而不能為多寡”,也就是依靠市場的手段雖不能直接生產出商品,但可以調節(jié)商品的供需關系。《管子》提出“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購進百姓所輕者,拋售百姓所重者,這被稱為“斂輕散重”,在此過程中,國家依靠的是市場,通過“斂”與“散”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有效地調節(jié)了供需,保持了經濟的穩(wěn)定。
管仲強調國家要控制貨幣發(fā)行權,但同時強調貨幣發(fā)行須遵循一定原則,最重要的一條是先計算出社會對貨幣的需要量,再據(jù)此發(fā)行適量貨幣。管仲認為貨幣“握之則非有補于暖也,食之則非有補于飽也”,單純地發(fā)行貨幣并不能增加實際財富,貨幣的職能主要體現(xiàn)在調節(jié)物價方面。管仲認為“國幣之九在上,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斂萬物,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十倍”,這里的“上”指國家,“下”指市場,當糧價過高時國家就投糧食,讓貨幣盡快回籠,糧價就會下跌,跌到一定程度時,國家又用貨幣收購糧食,糧價又會上漲,通過貨幣的調節(jié),糧價始終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而如果貨幣收與放不能與糧價的漲跌同步,該收的時候市場上仍有大量貨幣,那么糧價就會失控。
管仲強調國家征收稅賦的重要性,但認識到“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所以強調“薄征斂,輕征賦”。管仲主張有差別的稅收政策,如田稅方面,根據(jù)土地的不同狀況實施不同的稅收標準,“相地而衰征”,以減少稅賦征收中不合理因素;再如對不同的行業(yè)制定不同的稅收標準,充分體現(xiàn)稅收公平。在提高國家財政收入方面,管仲更多地強調“官山?!钡葘Yu措施,以此實現(xiàn)“萬民無籍,而國利歸于君”的目標,即不增加稅賦也能達到國家財用的充足。
管仲的“輕重論”雖然有一些缺陷,比如它始終以“爭霸”為終極目標,相關措施帶有“權謀”的色彩,而從實際情況看,《管子》的描述也往往存在夸大效果的嫌疑,但這一理論對后世的影響卻十分深遠。《管子》所反復強調的“輕重”“平準”“通貨”等成為中國古代經濟學的最重要概念,《史記》的《平準書》、《漢書》的《食貨志》等都深受其影響,漢代桑弘羊改革中的均輸平準、宋代王安石改革中的市易法等措施,很多思想也來源于管仲的“輕重論”。
針對國家對經濟活動要不要實施干預的問題,中國古代始終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論主張,管仲的“輕重論”可以歸為主張國家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一派。不過,對“輕重論”進行全面分析后可以看出,其固然強調了“利出于一孔”和“貴在其重”,但更強調了實施的策略和方法,強調對市場規(guī)律的尊重及以市場化手段實現(xiàn)平衡經濟要素目標的重要性,這不僅是管仲“輕重論”促成齊國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這一理論能夠長期保持巨大影響力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