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形腿,醫(yī)學上稱“膝內翻”,就是我們最常說的“羅圈腿”。主要表現為當雙腿并攏時,腳踝內側并攏而膝關節(jié)內側無法并攏,膝蓋之間的間距越大,“羅圈腿”越嚴重。爸爸媽媽無不希望寶寶有完美的腿形,尤其是媽媽們受韓劇影響,誰不羨慕劇中的長腿歐巴?媽媽們的美夢可不想讓羅圈腿給毀了。別著急,我們先來看看造成O形腿的原因是什么吧:
寶寶出生前,因為在媽媽的子宮里是蜷縮、彎曲的狀態(tài),所以出生后會存在生理性的彎曲,2歲之后會逐漸變直,不影響寶寶腿形的正常發(fā)育。腿部需要承受全身的重量,時間長了,就容易造成O形腿。比如如果在寶寶學習走路的關鍵期發(fā)生營養(yǎng)性佝僂病,腿部難以負荷身體的重量,就特別容易引起長骨的變形,即下肢朝外側彎曲出現“O形腿”或朝內側彎曲出現“X形腿”。
一些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如軟骨發(fā)育不良或其他先天遺傳代謝性疾病,也可能在嬰幼兒期出現腿部彎曲變形而表現為“O形腿”,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部分O形腿的寶寶是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如果爸爸媽媽自己本身有O形腿的現象,則寶寶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狀況。
嬰幼兒腿形與腿部長骨的發(fā)育密切相關。骨骼發(fā)育重要的營養(yǎng)素主要是鈣和維生素D,這兩種營養(yǎng)素中任何一種或兩種同時缺乏都會導致骨骼發(fā)育不良,在此基礎上有些家長又讓寶寶過早、過多地進行站、跳等活動,
應對之道:
很多寶寶在剛學會走路時出現的“O形腿”是生理性的,是他們?yōu)榱烁玫乇3制胶?,走起來雙腿間的步距會很寬,看起來就像O形腿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的提升,步距縮小,自然腿看著也就不彎了,因此,家長們不用過于擔心。但是如果寶寶2歲之后彎曲程度還在加重或者兩腿彎曲的程度不一致,則病理性彎曲的可能性增大,需要及時到醫(yī)院做進一步檢查。
當寶寶出現O形腿,建議到醫(yī)院評估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或治療,切不可聽信傳言偏方,比如有些家長為了讓寶寶的腿更直,會把寶寶的腿綁住,這樣的做法不可取。因為綁腿不但會限制寶寶的活動,不利于肢體的發(fā)育和血液循環(huán),還會影響髖關節(jié)的發(fā)育,容易造成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
寶寶終于邁出了第一步,能夠獨立行走了,標志著寶寶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的完成。爸爸媽媽們?yōu)榇藲g欣激動的同時,心中又略略升起了一些小困惑:寶寶走路時雙腿彎彎的,該不會是“羅圈腿”吧?寶寶為何有些“內八字”?寶寶為何總是用腳尖走路……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在門診時常常被家長問到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來看我們這一期的科普,希望通過我們的解答能緩解家長們心中的焦慮。
X形腿,醫(yī)學上稱“膝外翻”。主要表現為兒童直立位、兩膝并攏時,兩側腳踝不能并攏。X形腿的寶寶走路時雙膝摩擦,容易出現內八字的走路姿勢,但內八字并不完全等同于X形腿。有些寶寶站立時兩側膝蓋和腳踝都能并攏,但走路時會出現內八字的姿勢,多與寶寶平時坐姿有關,比如經常W型坐姿。
應對之道:
2歲后的寶寶可能會出現生理性的X形腿,2~4歲最為明顯,有的會持續(xù)到6~7歲,多數都會自行糾正。家長們可以測量一下寶寶兩膝并攏時的兩側腳踝間距,如果小于8cm,就不需要特殊處理;如果大于8cm,兩側不對稱,或者8歲以后仍有X形腿現象,則需要到醫(yī)院就診。
寶寶坐姿引起的內八字現象,建議家長引導寶寶盤腿坐,平時應加強正確姿勢下的下肢力量練習,如經常讓寶寶腿和腳擺正后騎車、上下樓梯、蹲起等。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上流傳的“雙腳反穿鞋可矯正X形腿和內八字”的方法沒有科學依據,不但不能糾正腿形,還會讓寶寶的腳不舒服或磨破腳。
正在學走路或者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也常常會出現外八字的情況,這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如果在寶寶身體的控制能力和力量還不是很好的時候,就急于讓寶寶學習站和走,就有可能導致外八字;如果過早讓寶寶待在學步車里,寶寶為了站得更穩(wěn),只能雙腳分開,自然也容易形成 “外八字”的步態(tài)。
寶寶在學習走路的時候,如果鞋大小不合適,過硬或過沉,也會讓寶寶走路的時候出現“外八字”的步態(tài)。
沒有走路或者才學會走路的寶寶,足弓還沒有形成,這個時候如果總是在軟的地面上站或走,不利于足弓的形成,走起路來也會“外八字”。
應對之道:
為了避免“外八字”,不要讓寶寶過早站和走,大部分寶寶在充分爬行后能自行站起和獨走。寶寶能夠獨走后練習時可以先不穿鞋,在硬一點的地面上走,能有效避免“外八字”。如果出現了“外八字”,可以在寶寶站立時用手輕輕將腳尖擺正并在此基礎上多玩蹲起游戲。已經會走路的寶寶出門走路時要穿合腳、輕便的運動鞋。
很多家長會發(fā)現寶寶走路初期經常會出現踮著腳尖走路的步態(tài),一方面,常使用學步車、學步帶的寶寶容易養(yǎng)成走路重心靠前的習慣,即使當他們離開學步車后自然也會喜歡踮著腳走路;另外一方面是如果寶寶踝關節(jié)肌張力高,也會踮腳走路,可以觀察寶寶在站立或走路時是不是一直墊著腳不能放平, 或者屈曲寶寶的踝關節(jié)時可以感到很大的阻力,不能到達70°,這些都是肌張力高的表現,需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應對之道:
剛學會走路的寶寶,身體的穩(wěn)定性還不是很好,為了保護自己不摔倒,走著走著會踮起腳來,站穩(wěn)當了又會放平,這是正常的。一般隨著寶寶能力變強踮腳走路也就消失了,但如果寶寶經常這樣,或者總伴隨摔跤,需要家長們警惕。建議讓寶寶在家光著腳走,加強腳部的感覺,也可以帶寶寶向上走一走斜坡,體會正確的走路重心。
主任的貼心話
馬揚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醫(yī)師。擅長兒童保健和兒童常見病的診斷與治療,尤其對兒童精神心理行為發(fā)育的早期識別和干預有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
目前網上有很多銷售矯形器的商家,大家一定也很好奇這些矯形器到底能不能用,不建議家長輕易在網上購買矯形器自行糾正,一方面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家長很難辨別其質量及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家長們看起來“擔心”的情況或許是寶寶發(fā)育的某些特定階段的特定表現,如果寶寶的發(fā)育在正常范圍內,我們不應該拔苗助長,強行打破寶寶的發(fā)育規(guī)律,而如果認為寶寶的走路姿勢確實有異常,也應該選擇到醫(yī)院就診,聽從專業(yè)的建議。
下期預告:陪玩是需要智慧的,那么究竟如何智慧地陪不同月齡段的寶寶玩耍呢?下一期我們將請兒??频尼t(yī)生們帶來更多靠譜的陪玩攻略。
本欄目由北京兒童醫(yī)院提供權威內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