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紀元
統(tǒng)編教材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好評。從使用者的反饋情況來看,統(tǒng)編教材主要有以下“五化”優(yōu)勢。
好的教材,應該凸顯課程內容,教什么清楚,教到什么程度明確。統(tǒng)編教材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
課標在第一學段的“目標與內容”中提出“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這一課程內容在二(下)教材《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中有直接體現(xiàn),如課文中“這世界還相當有秩序……”,引導學生據(jù)此繼續(xù)想象并講述這世界如何“相當有秩序”。再如課文中寫道:“這個故事沒有結局,卻有很多開頭,很多很多開頭?!薄昂芫煤芫靡郧?,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可以啟發(fā)學生以此為開頭,展開想象,新編故事。最難得的是,教材所選文章直接反映出課程內容,可見編者選文之用心。當然,通過提示語、課后練習等編者意圖凸顯課程內容的地方比比皆是,如課標要求“學習默讀”,二(下)教材《羿射九日》課后練習為“默讀課文,不要指讀”;課標要求“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二(下)教材《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課后練習為“猜猜下面詞語的意思,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課程內容的教材化,解決了一線教師“無米下鍋”的難題。
課程內容教材化,讓我們依據(jù)教材能清楚地知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接下來就是考慮怎么教的問題,這就要求教材內容教學化。也就是說,好的教材,不但凸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還應對怎么教有體現(xiàn)。統(tǒng)編教材在這一點上也有著力,在課后練習中體現(xiàn)得很突出,為一線教師提供了最為基本的方法指導。
課標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二(下)教材呈現(xiàn)得十分到位:《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要求“聽老師講雷鋒的故事,再朗讀這首詩歌,注意有問有答的特點”;《沙灘上的童話》要求“朗讀課文,注意讀好對話”;《畫楊桃》要求“朗讀課文,注意對話的語氣”;《大象的耳朵》要求“朗讀課文,注意讀好問句”;《祖先的搖籃》要求“朗讀課文,注意讀好第2~3小節(jié)中的問句”……同樣是朗讀,教的指向不同,怎么教也各異。一線教師只要將這些內容綜合起來解讀,怎么教當能水到渠成。
教學內容是從教的角度來說的,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落腳點是學生的學。好的教材,既是教本,更是學本。因為教材的真正使用者是學生,理當成為學本。要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統(tǒng)編教材在這一方面有突破,編者意圖直接指向學生的學,也就是將教師的教學內容直接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內容。
還以二(下)教材為例,可以說整本教材都較為全面地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如《找春天》課后練習有“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仿照第4~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說一說”的仿說學習指導?!独卒h叔叔,你在哪里》課后練習有“讀句子,想畫面,再根據(jù)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的想象說學習指導。再如語文園地四中的“寫話”——“看圖,想一想:小蟲子、螞蟻和蝴蝶用雞蛋殼做了哪些事情?它們有什么有趣的經歷?把它們這一天的經歷寫下來吧!”雖然有四幅插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但如果僅僅如此,顯然學生自主學習有難度,教本還沒有真正成為學本。后面馬上跟進提示:“寫的時候,可以用上下面的詞語?!保ㄔ缟?、過了一會兒、到了下午、天黑了)這就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有效的支架,為寫話建了“?!?,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又如《大象的耳朵》一課,課后練習“畫出課文中大象的話,說說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變的”,大象想法改變的過程是貫穿全文的,練習題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把手——畫出課文中大象的話,挑出一根線來貫穿,降低了難度,提供了閱讀方法,利于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兒童有其特有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學習特征,只有當語文自身的規(guī)律與兒童身心及學習規(guī)律高度契合時,學習效果才能最優(yōu)化,而兩者最好的耦合點就是學習內容活動化。
以二(下)教材“復述課文”這一學習內容為例,我們看看教材是如何將學習內容進行活動化設計的?!多囆∑綘敔斨矘洹芬蟆敖柚鍒D,說說鄧爺爺植樹的情景”,設置的是看圖說話的活動;《小馬過河》要求“試著用上下面的詞語,講講這個故事”,設置的是依據(jù)重點詞講故事的活動;《蜘蛛開店》要求“根據(jù)示意圖講一講這個故事”,設置的是利用示意圖講故事的活動;《羿射九日》要求“根據(jù)表格里的內容,講一講這個故事”,設置的是依據(jù)起因、經過、結果的結構講故事的活動。“講”這一活動,因為文本的不同,活動的具體內容有異:《鄧小平爺爺植樹》故事性略弱,所以講的是“植樹的情景”?!缎●R過河》《蜘蛛開店》《羿射九日》等故事性較強,所以講的是故事情節(jié)。同樣是故事,活動化的形式不同,有“講”,如上面的幾篇課文;有“演”,如《青蛙賣泥塘》;還有“創(chuàng)”,如《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
語文學習要設置具體的語文活動,語文活動,形式是“活動”,限制詞是“語文”,它是語文活動,不是其他的活動。這就要求我們的活動內容要去泛化與非語文化,而要進行語文本體化,必須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我們的教材編寫,要努力凸顯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通過這些語言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統(tǒng)編教材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本體化建構。
以二(下)教材第七組課文為例。這一組選入的課文有《大象的耳朵》《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小毛蟲》。
《大象的耳朵》課后練習——
朗讀課文,注意讀好問句。
畫出課文中大象的話,說說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變的。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苯Y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蜘蛛開店》課后練習——
朗讀課文。根據(jù)示意圖講一講這個故事。
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展開想象,續(xù)編故事,講給大家聽。
《青蛙賣泥塘》課后練習——
朗讀課文。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
說一說青蛙為賣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為什么又不賣泥塘了。
選做:青蛙最后吆喝了些什么?如果向同學推薦一樣東西,如一本書、一種文具,你會說些什么?
《小毛蟲》課后練習——
朗讀課文。
小毛蟲經歷了哪些變化?畫出相關詞句,借助提示講講這個故事。
讀一讀,記一記。
綜合考查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課后練習都是圍繞著聽、說、讀、寫等語文本體性活動設置的,充分實證了學習活動內容的本體化建構這一觀點。教材中的“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寫話”“日積月累”“我愛閱讀”等內容設置,更是語文本體性活動的直接轉化。學生在這樣的語文活動中動手動腦,才能切實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實現(xiàn)了課程內容教材化、教材內容教學化、教學內容學習化、學習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本體化,明晰地回答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學等問題,讓一線教師能夠清清楚楚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所以受到一線教師的認可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