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江蘇卷作文題述評"/>
□顧 和
【作文題】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關于2019年高考江蘇卷作文,考試后網絡上有大量的分析,可謂眾說紛紜。有人說,“材料強調了對事物個體特性的認同,同時又強調了現代社會的多元性與包容性”,似乎考題有兩個側重點;有人說,考前“做過‘味道’相關的寫作練習,總體入手難度不大”,似乎考查的核心就是“味道”??荚嚠斨校灿泻芏嗳苏J為關鍵詞就是“味道”,定位于對各種味道特點的闡釋,表達各種直接的經驗和感受,于是淮揚菜與四川火鍋便開始爭奇斗艷,“酸甜苦辣咸”便彌漫在一份份試卷中,殊不知這僅僅是材料對“五味”的具體說明。也有人直接演繹“物各有性”,甚至以“物各有性”為題,闡述某一人、事、物的個性、特性。
事實上,面對2019年的作文題,考生肯定會有一瞬間的茫然,究竟哪一個才是關鍵詞呢? 材料的核心指向是什么呢? 無論是2017年的“車”,還是2018年的“語言”,關鍵詞在材料中都會反復出現,位置突出,并且都是名詞性的。2019年材料中反復出現的是一個“味”字,而它恰恰又不是關鍵詞。真正的關鍵詞是一個動詞,藏于中間,且只出現了一次,材料的所有內容均聚焦于這個核心展開表述,這就是“調和”。
“調和”意為調配適當。它的前提是第一句中的“物各有性”,“各”既指事物各有自己的特性,也指事物由此形成了多樣性。調和的過程與狀態(tài)是“共存相生”。調和的結果是“百味紛呈”。調和的對象既是“五味”,也是第四句所說的“物、事、人”。既可以是同類的不同個體之間,如“物”中的鹽與水;也可以是不同類型之間,如人與自然。既可以是不同個體之間,也可以指個體內在的不同部分、不同特征,即自我的“調和”也在范圍之內,如傅雷所說,一個人可以“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厚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
找不到關鍵詞,窄化了對象,是因為沒有發(fā)現材料的表述方式發(fā)生了變化。與前幾年的直接闡釋不同,2019年采用的是隱喻,意在將道理具象化,微觀中體現宏觀,實現命題的開放性與導向性的統一,泛化與明確的統一。這得益于材料有一個生發(fā)點,即借“味”說理。四個句子,從一“味”到“五味”再到“百味”,從“物”之味到“人、事”之味,從一物到萬事萬物,逐步放大,拓展至無限。它啟示寫作者,“調和”既是飲食烹調之道,也是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在這個表述中,喻體就是特定對象的“味”或者特性,本體就是藏在味道“調和”過程中的道理:共存相生。
這個道理宏大、深邃,蘊含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折射了波詭云譎的時代生活?!肮泊妗?,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多樣統一,體現了“和而不同”的理念。這一理念本指君子之德,源自《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意為和諧相處但觀點上并不茍同。隨著歷史的變遷,內涵不斷豐富與發(fā)展,逐漸成為事物存在的基本常識,為人處世的智慧之舉,文明交流互鑒的融合之道與延續(xù)發(fā)展的精神之基。它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F代社會中,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對外關系,都在提倡以“和而不同”作為發(fā)展與相處的基本原則。正在進行的中美貿易論戰(zhàn)中,“和而不同”更是成為高頻用詞。
“相生”,相互作用,相互生發(fā),相互轉化?!跋嗌北臼俏逍袑W說術語,指金木水火土之間互相滋生、促進的關系。此處與“共存”組合,意味著“相生”也在“和而不同”的背景下,是對它的一種豐富補充。這一組合強調了“和實生物”(《國語·鄭語》),即和諧之中萬物才能生長發(fā)育,得到發(fā)展,“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禮記·中庸》);不僅如此,個體相互影響能讓各自煥發(fā)出新的光彩,甚至還能催生新質,產生“五味調和百味香”的效果。強調了只有“不同”才能融和,差異才能相生。據說木心曾在心里八卦了一下:若是把黛玉介紹給卡夫卡,二人都有肺病,又都寫得一手好詩,豈不妙哉?然而,這顯然是不妙的。若將黛玉與卡夫卡硬湊一對,不啻以一塊冰去撞另一塊冰,“水加水還是水”,終究是一個“唯有淚千行”的結局。若是讓鳳姐的“辣”去暖一暖那個冰男子,說不定就能“共存相生”了。
要準確而出色地表現出這個道理,需要考生打破二元對立的思路?!肮泊嫦嗌笔菍Χ獙α⑺季S的直接否定,因為“和”的本質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不是強求一致,重復別人。是在“核心價值觀”一致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兼容異質,互不相害,共存共榮;調配適當,就能讓個體各得其所各有所用,實現有容乃大,異彩紛出。考生必須選擇一種對立的元素,如單調與豐富,個體與整體,個性與共性,大與小,動與靜,有與無,俗與雅,苦與甜,等等,呈現差異對象握手言和的過程,揭示相融的關鍵要素。
“調和”的核心價值觀體現為向心之力,比如,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個個身懷絕技,均非等閑之輩,但卻性格迥異。有疾惡如仇、脾氣火爆的魯智深,有能謀善斷、老謀深算的軍師吳用,有能夠呼風喚雨的公孫勝,還有胡攪蠻纏的李逵……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相融并存? 應該有一個統帥,前期有晁蓋,后來有宋江。最重要的還是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對人人平等、互敬互愛生活的向往。雖然“相貌語言,南北東西各有別”,但“心情肝膽,忠誠信義并無差”。
考生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共存相生”描述的是“調和”的理想狀態(tài),或應然狀態(tài)。但人類社會的歷史告訴我們,現狀也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無法“調和”、不能相融、對立而不統一是一種常態(tài)。這需要找到一個點進行具體分析,探究對立的本質,發(fā)現背后的原因,提供“共存相生”的啟示。索爾仁尼琴被流放到荒漠邊緣,甚至被剝奪國籍驅逐出境;到了西方他又拒絕對兩黨民主制度頂禮膜拜,而且還批判消費社會的貪婪,都因為他“不合時宜”。堂吉訶德的故事則提出了一個似乎永遠都解決不了的難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善良的出發(fā)點為何不能取得如愿的結果? 很簡單,他用昨天的思維做今天的事,用今天的頭腦做明天的事。他的悲劇啟示我們,順應現實進而改變現實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除此之外,更要求考生的思維實現從特殊向普遍的飛躍,不能局限于直接感知的經驗。應在想象中,基于“物各有性”、相互依存的規(guī)律,從部分入手,對具體現象分析探究,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斷,對無限的、不可直接感知的存在進行概括、推理,發(fā)現具象中的宏大,揭開道理的神秘面紗。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是用音符表現人生哲理的代表。整首曲子由多樣的節(jié)奏調和而成,不同的樂章表現出豐富的變奏,沉重、明朗、安詳、豪邁,但卻共同生成了恢宏磅薄的主旋律。假定我們表現了這種節(jié)奏的調和,顯然是切合題意的,但卻無法產生豐富的內蘊。即,如果只停留于這種節(jié)奏調和的感受,就不可能走向理性的審美,領悟到其中“扼住命運咽喉”的不屈意志。
如此深厚的思想內蘊,如此復雜的思維過程,演繹題旨成了一次對考生語文素養(yǎng)的深度檢驗。當然,這樣的考查定位自然增加了試題的區(qū)分度,為選拔優(yōu)秀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诳忌诳荚囍械膶嶋H狀況,我們發(fā)現,想要出類拔萃,需要考生具備“納”須彌于芥子的功夫,運用專屬知識“納”入題旨。
所謂專屬知識,其實就是考生在某個特定領域具備的知識。“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韓愈《學諸進士作精衛(wèi)銜石填?!?,在寫作的陳述性知識積累上,同樣要學習精衛(wèi)的“精誠專一”,變遍地撒網為重點捕魚??梢允悄硞€歷史人物,可以是文學作品中的某個形象,可以是特定情境中的一個生活細節(jié)……考生必須在深度、廣度上真正擁有它,最好有超出平常的認知。在深度了解對象特性的基礎上,寫作中能借助聯想迅速建立與題旨的關聯,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展開思考。
假定你認為川菜就是麻辣,假定你了解川菜有紅味、白味,分為三大派別,甚至了解調味原料多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醬和醋、糖,等等,說明你只了解關于它的表面知識或者說公共層面的知識。直至你深度熟悉了其中的一道菜,知曉了調味品的配比,對味道有親身的體驗,才算擁有了專屬知識。比如川菜中上河幫著名的“開水白菜”,所謂“開水”其實是至清的雞湯,需要用到老母雞、老母鴨、火腿蹄肉、排骨、干貝等食材,還需加料酒、蔥蒜等調味品調制煨煮4小時以上才能完成。擁有專屬知識之難,于此可見一斑。
【作文示例】
當瓦拉東與時代相融
陳丹青在《陌生的經驗》一書中如此評價:“我喜愛瓦拉東,喜愛她身上蓬勃的野性?!?/p>
當女畫家身上濃墨重彩的野性與20世紀巴黎端莊高貴的正統藝術相融,巴黎藝術的骨血才在調和中豐滿。
中國烹飪自古講究“色香味俱全”,柴米油鹽酸甜苦辣燴在一鍋里,平淡無奇的食材也能大放異彩。藝術與思想,也是如此般在不同中彼此融合,鑄成真正成熟的至美之味。這種調和相融,不是你死我亡的針鋒相對,亦非拋卻個性的人云亦云, 而是千滋百味的包容共生,是一曲百家爭鳴的交響大合唱。
《周易》中有“益”卦:上風下雷,風雷相生,與時偕行。缺乏融合的萬物斷然做不到“與時偕行”,沒有瓦拉東的野性開路,巴黎亦不會激起那一時代頂頂可怕的創(chuàng)造力,更難有后來羅特列克的瘋狂和畢加索西班牙式的魔性——每一次的融合相生,都帶出一組新觀念,一家新門派,豐厚了20世紀巴黎藝術的底色。由此,一個百味調和的世界才有生命力。
真正偉大的人們是很懂這共存相生的奇妙的。他們不僅接納異質,還會主動汲取,以完成自己藝術和靈魂的升華。莫言便坦言自己曾想給馬爾克斯寫一封信,“我從南美咖啡里,嘗到了中國綠茶的味道”。他將哥倫比亞的魔幻咖啡與高密鄉(xiāng)粗獷的茶水相融,才澆灌了旺盛生長的紅高粱地。
在這一過程中,包容是極為重要的。少了兼收并蓄的胸懷,便如那燒書埋人之舉,再難有百味紛呈之景,時代也被抽走了生命力。
陳丹青著重寫了瓦拉東時代的巴黎有多么大的容量:“放在19世紀,這個討生活的窮姑娘無法出頭???0世紀的巴黎雜草叢生,成全了許多文明的邊緣人。”那個時代尊重不同的聲音,雖有褒有貶,但并未群起攻之,瓦拉東和她的野性才得以匯入藝術的汪洋大海。而同時期的中國,在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方針下,北大收納了一批真正的文士:有激烈義憤的魯迅、陳獨秀,亦有溫敦儒雅的胡適和辜老先生。這兩股力是被北大容納著,相輔相成,終于撼動了一個時代。這是真正的包容——不僅接納同類,還應收容異類。如此,融合的時機才算成熟。
當瓦拉東與時代相融,當一組藝術和思想與另一派共存相生, 這會是一個精彩紛呈、骨血豐滿的時代。
如鹽入水,終將渾然一體,成就一次偉大的融合共生。
[簡評]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的議論性散文。行文不蔓不枝,緊扣“調和”綱舉目張,圍繞“共存相生”條分縷析,理得辭順,斐然成章。開頭由陳丹青對瓦拉東的評價導入,進而辯證分析什么是真正的調和相融。在闡釋調和的結果時,能夠指出“每一次的融合相生,都帶出一組新觀念,一家新門派”,非常精準地詮釋了“相生”的內涵。而在分析調和的方式時,角度多元,既能從個人層面考慮主動汲取,又能從時代層面點出要兼收并蓄。舉例經典獨特,議論靈動、深刻,體現了極好的思維品質。結尾與開頭的呼應使文章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語言穩(wěn)健,筆酣墨飽。
南瓜小米粥
白米味清,小米味淡,南瓜味甜。一碗南瓜小米粥,融百味,煮紛呈。
總覺得人的一日三餐之中, 定不能少了粥,而對我而言,在陽光溫暖的清晨,喝一碗母親精心熬制的南瓜小米粥,簡直再幸福不過了。
起初,我總會抵觸喝它。為何不直接喝一碗清清寡寡的白粥,或是一盤冰涼沙甜的南瓜呢? 本是兩種個性十足的食物,卻要將它們混于一鍋之中,味道必定失去了各自的美,而剩下混雜的怪。
一日, 我沉醉于沈復筆下的園景無法自拔,一勺黃白相間的粥突襲了我的味蕾。沒反應過來,卻只覺口中的粥甜而不膩,清而不寡,慢慢逸散。
“好喝嗎? ”母親一臉得意。
轉過臉一看,是一碗南瓜小米粥。白米如同飄落的白梅,撒落一地,襯得小米的淡黃,南瓜的金黃,越發(fā)顯眼。我頭一次感覺:“這樣混搭還不錯! ”
我又咂巴咂巴嘴,你可別說,還真好吃!一口下去,又是一口,媽媽笑話我是“剛發(fā)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只是,這大陸一直都在,卻被我的一套理所當然的理論升起的大霧遮住了。
入口,盡是大米的清香,是水稻里飽含的陽光的味道;細細咀嚼,暖糯的沙沙的南瓜的甜味迸開來,跳躍著沖破白米的寡味,唇齒間只剩下甜味。
而咽下之后,甜味又一點一點褪去,只留下大米、小米的清香,讓人回甘。
“不錯吧?!蹦赣H朝我笑,眉眼彎彎,眸子清亮,仿佛早已洞察了人生百味,物性相諧。
本以為,米會失了清淡,南瓜會失了甜味;卻不曾想,甜味彌補了淡,清味稀釋了膩,本味不減,反倒更加張揚了。
細想來,有人追求日子的清淡,渴求南宋蔣捷筆下“只把平生,閑吟閑詠”的清趣;有人追求生活的甘甜, 只想把握甜甜膩膩的時光。但也許,二者的結合更勝一籌。平淡中有些許甜蜜,甜膩中又不失內心淡然。甜淡共生,方是最妙人生。各味相融,才是人生之本。
清晨的陽光碎碎灑在碗內,白色的大米依舊清香,金色的南瓜依舊甜蜜,卻都淺淺地被陽光調勻。
這樣一碗融百味之華,煮出紛呈人生的南瓜小米粥,不知你可喜歡?
[簡評]
本文審題精準,從日常生活中選材,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作者緊緊扣住味之“調和”來展開,寫出了白米的清味、小米的淡味和南瓜的甜味之“共存相生”,共同成就了一碗滿盛愛意的“南瓜小米粥”。作者在品完了可口的“粥”以后,宕開一筆,由品粥而品人生,最后又借助于“清晨的陽光”讓畫面定格在敘述的客體對象上,使得敘議相融、情理相生。筆觸細膩,語言優(yōu)美,行文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猶如那慢熬細燉的小米粥,食之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