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林靜 麻海印
摘 要:新媒體時代青少年獲得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媒體的推動下,青少年存在偶像崇拜現象, 對青少年思想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針對這一現象,學校的榜樣教育需要結合偶像崇拜的特點,采取有效的引導方式,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層次, 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關鍵詞:新媒體;青少年;偶像崇拜;榜樣教育
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新媒體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在新媒體的推動下,偶像崇拜得以蔓延,并且青少年的精神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影響,學校傳統(tǒng)的榜樣教育受到了沖擊。學校榜樣的教育要借鑒偶像崇拜的合理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榜樣教育的效果。
一、新媒體時代學校榜樣教育要解決的問題
(一)傳統(tǒng)榜樣教育難以對青少年的產生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偶像存在商業(yè)價值,因此媒體采用了多種方式滲透偶像崇拜,對青少年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學校教育樹立的榜樣缺少人的基本欲求,類似于“超人”,榜樣成為神或抽象的道德符號。青少年感覺到與榜樣存在很大的心理差距,難以實現情感共鳴。而新媒體對于偶像塑造涵蓋到多個方面,讓青少年對于偶像特質更加認可,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得以滿足,存在主動模仿意識。
(二)榜樣教育沒有結合青少年的特點
榜樣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借助榜樣的力量引導青少年接近榜樣的行為,實現對精神的內化。但是傳統(tǒng)的榜樣教育沒有考慮到青少年的個性化需求。榜樣教育在實施中需要結合不同群體、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個性化需求,以確立榜樣的類型,采用相應的教育方法。榜樣教育空洞乏力的道德說教,類型單一,要求統(tǒng)一,教育方法缺乏新意。青少年個體與榜樣的匹配存在差距。榜樣教育抽象式的說教德育說理,講授的效果不明顯。
(三)學校榜樣教育沒有考慮到青少年群體的獨特性
青少年由于處于青春期,存在逆反心理,因此如果缺少有效的引導,會對榜樣產生懷疑。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發(fā)展不健全,有強烈的自我內心表現欲望、存在獲得認可的心理,通常會以反叛的心理和行為加以表現。而學校教育倡導的榜樣如果缺少影響力,難以被青少年所接受。而新媒體下的偶像崇拜體現出個性、時尚的特質,迎合了青少年的價值取向。由于存在自由、自我的個性,偶像會讓青少年易于接受。
二、新媒體時代學校榜樣教育如何借鑒青少年偶像崇拜
(一)榜樣的選樹要真實,偶像與榜樣要融合
讓青少年感到值得仰慕的形象要保證真實性,這是榜樣樹立的基礎。榜樣需要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具有感情,不需要完美無瑕。榜樣要體現出影響力,在現實生活中要體現出棄惡揚善的特點,體現出從自我走向他我的作用。當前青少年的信息來源多樣化,學生有了更加敏銳的洞察力與批判意識,在意識中不相信有完美的人,在心理上排斥虛無、飄渺的事物。榜樣只有源于真實的生活才能被青少年所信服,榜樣才能不會存在質疑而保持感染力。
(二)結合青少年的需求,榜樣教育要多元化
青少年由于年齡特點,在心理發(fā)展、道德水平等存在差異,需求體現出層次化。榜樣教育中,要選擇不同層級的榜樣,以保證不同層次的青少年都可以效仿和學習。同年齡的先進典型,有利于對青少年產生示范作用。來自于基層,來自于不同行業(yè)的杰出人物,展現出來的優(yōu)秀品行可以更好對青少年產生引導作用。當前社會的特點是文化多元、思維多向、思想開放,榜樣也需要多元化。學校的榜樣教育可以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將名人、偉人、先進典型用微課、微信公眾號等新的方式加以實施,實現多元化的教育,讓榜樣教育兼具時尚氣息,以提升教育效果。
(三)互補教育機制,榜樣教育要實現創(chuàng)新
學校的榜樣教育不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還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實現教育方式的互動。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自上而下”、單通道的教育方式已不適用當前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榜樣教育要結合青少年的自我發(fā)展,考慮到青少年的自我實現需求。比如可以采用師生共同挖掘先進典型的方式,榜樣的選擇可以更加青少年標準。此外,還可以采用“線上線下”雙向布局的方式,網上網下形成合力。學校的榜樣教育要借鑒網絡傳播的優(yōu)勢,發(fā)揮網絡的作用,形成互補教育機制,實現創(chuàng)新榜樣教育的創(chuàng)新。
(四)榜樣實現回歸,教育方式要實現融合
學校的教育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文化課的教學與思想教育在教學性質與教學范圍存在差異,但是這兩方面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學生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在當前新時代的社會發(fā)展中,教育的方向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兼具知識與素養(yǎng),實現身心素質的同步提升,需要培養(yǎng)出復合型人才,因此榜樣教育實現回歸,教育方式要實現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教學中,不僅要強化理論知識的滲透,還需要選擇合適路徑滲透思想文化理念,對學生的文化層次與精神加以予以合理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文化思維。借助多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判斷和選擇榜樣,明確價值理念和價值取向的標準,向著預期的德育目標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潘美金.新時期榜樣教育的個體價值訴求透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2]李強、韓丁.中學生偶像崇拜現象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04,(3).
[3]岳曉東.論偶像———榜樣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