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哲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貴陽 550025)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本科階段的側重點在于素質教育。那么何為素質教育,簡單來講,素質教育就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梢哉f這個定義似乎沒有任何的參考價值,是的,在大多數情況下,社會科學范疇內的名詞解釋都有這樣的特征,可見,社會科學似乎更看重運用于實踐,而并非自然科學。通常來說,在自然科學領域,實驗室中就可以驗證大部分的理論,不需要在某一行業(yè)或者某一個機器設備中運用來驗證它的真?zhèn)闻c含義,寫在紙上的一個公式就可以讓你看到宇宙以外的遼闊的世界。通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名字解釋上的差異,可以得知,要想了解一個社會科學領域的名詞,就需要搞清楚它的社會意義,或者說它的目的何在,可以給社會乃至整個國家?guī)硇┦裁?,這才是社會科學的終極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素質教育可以這樣來理解,它側重于培養(yǎng)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國民素質,也可以說,所有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都可以稱為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總是和應試教育作為對比出現,或許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好理解素質教育的含義,但是這兩者卻也并不是天然對立的,難道說為了通過考試而學來的東西就不是對素質的一種提升嗎。為什么同樣是為了考試學習,有的人顯得輕松并且能夠高分通過,考試過后還記得曾經學過的知識,還能夠運用自如。而有的人看似很努力,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結果卻不盡人意。難道說這是應試教育的問題嗎,這大概更加是個人素質差異的一種最好的體現吧。也許會有人反駁,應試教育正是為了避免那種只知背書不會運用的人。但是看一下現在的教育環(huán)境,小學升初中,初中升大學,都需要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但是在當今的教育環(huán)境中,考試是唯一可行的一種考核方式。畢竟你無法找出一個比考試更合適的方式,或許大多數人對考試有很大的誤解,應試教育也不是一無是處。
無論如何,無論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對考試有怎樣的偏見,不論是教育部的規(guī)定還是各大高校的校長,還是教育學者,都有著這樣的共識,本科教育的側重點在于素質教育。從各大高校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對一名大學生的培養(yǎng)重點不在于對知識的掌握,而是側重于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的能力,甚至說老師們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向學生傳達一種對世界的認識方式,對這個社會中各種現象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一種獨立的精神,期待著從大學校園走出去的畢業(yè)生,都帶著各自時代的蓬勃的印記。這樣說來,似乎這樣的一個人是可以適應各種社會變革的,無論是對政策變化的敏感度還是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那么從每年不斷攀升的考研人數中,我們應該提出這樣的合理疑問,是不是本科的素質教育還不能讓絕大多數的本科生找到滿意的工作,實現自己想要實現的人生價值。其他學科我不敢斷言,我甚至也沒有面向法律專業(yè)的本科生去做一項調查,到底如此數量的本科生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是僅僅為了一個學歷,還是想要在某一領域有更深入地學習?最起碼在各大高校法律碩士的課程設置中,我完全看不到任何的向專業(yè)化邁進的努力,那我們學校來說,竟然把法學本科和非法學本科的同學安排在同一間教室,去講授同一樣的內容,不得不說,這十分得可笑。
何為知識化學習,就是學習的內容要專注于某一領域,并且是這一領域最前沿,最深刻的部分。面對這一領域可能涉及到的一切問題,都要能夠形成自己的分析體系,能夠有一些真知灼見,要想達到這個程度,必須要大量的積累,大量涉獵這一領域的所有問題。以法律碩士為例,首先,分出方向是必須的,本科四年的教育足以讓我們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方向。研究生階段不應該存在對自己的選擇不熱愛的現象,這不僅是你對自己未來的選擇,也是對社會的責任。即使現在取消了研究生免除學費的規(guī)定,但是我們依然是受國家財政支持的,是被寄予厚望的未來?,F狀如此,應該以部門法分類來確定方向,雖然我認為還可以更加細致,七個部門法完全達不到精細化的要求,這樣蜻蜓點水般的學習,可以說沒有任何意義。其次,以刑法為例,如果方向為刑法,從專業(yè)學位這個角度來說,應該更加側重實務化,那么近十年的司法判例應該是我們的基本功,學校應該設立這樣一門課程,讓學生大量得閱讀案例,只有積累到一定的基礎素材才有資格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最后,理論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理論的支撐,不論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說是枉學一場。理論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這樣無論是做法官,做檢察官,做律師,你的判決,你的控訴,你的辯護,才讓人信服,才能夠說服他人。在法庭上,大家都是經歷過至少四年的專項學習的人,對法律的規(guī)范都了如指掌,如何裁判都有著自己的看法,關鍵在于裁量范圍內,你能否說服那個能讓你達到目的的人。這些不是靠你背了多少法條,而是靠你的論證是否足夠扎實有力。只有大量的知識積累,才能使你在未來實現你自己獨有的價值。
“模擬法庭”,這個每一個法學生都再熟悉不過的課程,甚至可以說讓每個人都深惡痛絕的課程吧??墒撬坪醴环鞔蟾咝5恼n程設置,好像都少不了這一門。即使有的學校沒有這門課程,但是也少不了一個被視為法學特色的活動叫做“模擬法庭大賽”。我真的很好奇,這樣一門課程設置的意義在哪里,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為了讓大家接觸實務?是為了讓大家獲得不同的角色體驗?那么我產生了這樣幾個疑問,學校是對自己的學生不自信,認為他們不懂得一個案件的流程嗎?如果是的話,為什么不讓我們去旁聽一下庭審,去真正感受法庭的莊嚴與肅穆?一個連當事人都沒有,只是看過書面材料就浪費腦細胞去編造各種情節(jié),如果有這樣的時間,我想我更愿意去多看幾遍ThePractice。為什么不讓我們去實習,然后大家坐下來交流一下我們真正經歷過的案件,實踐中到底真正發(fā)生過什么,我們該怎樣去面對?我們?yōu)槭裁床蝗栆粏栒嬲姆ü?,檢察官,律師,聽一聽他們的見解,他們對一個案件的不同角度得出來的結論。如果我們對程序足夠熟悉,我們就沒有必要搞這樣一個模擬法庭,如果我們不熟悉,那不如先學好了再說這些。如果是為了給其他專業(yè)的同學來普法,那不如推薦他們去看看法制進行時。如果一定要設置這樣一個課程,不如先安排一場考試,程序沒有問題,實體法律規(guī)范沒有問題,再找一些疑難案例,臨時隨機來進行一場模擬法庭,這樣的效果,我想要好得多。說到這,我想孔子說的一句話應該刻在每一間教室面對講臺的墻上:因材施教。
如前所述,“模擬法庭”課程對于研究生教育階段的目標要求可以說幾乎沒有實質性作用。所以,取消“模擬法庭”課程應該說刻不容緩。
如果想要達到當初設計這門課程的目的,那么應該改革教育模式,并且不該采用“模擬法庭”這樣一個幼稚的名字。甚至不如“模擬法官”“模擬律師”來得更直接,更有趣??梢哉f,“模擬法庭”這樣的課程設置,完全就是形式主義的最高表現,這么多年,教育領域的形式主義還是這樣嚴重。為什么大家不能更務實一點,更真誠一點,真正為學生考慮一下?;蛘吣呐吕蠋煱炎约旱挠^念強加于學生,那也是一種個人魅力的體現,往往越是意見領袖似的人物,他的觀點才最激進,因為他是要引領時代,解放思想的人,明知有些觀點已經達到了可笑的程度,但是只有這樣才能讓思想進步才能讓思想解放。
“偉大之人格,獨立之精神”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永遠都是教書育人的最高衡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