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 華 張海新 李運朝 李洪濤
(1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遺傳生理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51;2河北政法職業(yè)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丹參是我國傳統(tǒng)中藥材之一,屬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部入藥。丹參野生資源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促進了人工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在一些偏遠貧困地區(qū)成為脫貧致富的主導產(chǎn)業(yè)。由于丹參由野生轉(zhuǎn)為人工栽培技術(shù)尚未成熟,連作障礙等因素導致丹參產(chǎn)量和質(zhì)量不高,因此,注重并掌握丹參栽培種植中的技術(shù)要點尤為重要。
選擇地勢平坦、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塊為好,以中性的砂質(zhì)土壤最好。選好地塊后,要進行整地,要把土壤深翻35 cm以上,翻地過程中,結(jié)合整地每畝施堆肥或廄肥3 000 kg和過磷酸鈣60 kg作為基肥。在種植前需要再翻耕1次,然后根據(jù)地塊情況做高畦或平畦,最后做好排水溝。
2.1 分根繁殖。分根繁殖需要選擇種根。在收獲丹參時,可以將選好的種根留在原地不采挖,等到第二年春種時隨采隨栽,也可在采收后選擇直徑1 cm左右、生長良好的根條做種根,將其用濕沙掩埋直到第二年春種時將其挖出,切成6 cm左右的小段,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35 cm、株距22~25 cm,挖深約6 cm的坑穴,在穴底施適量的基肥,然后將切好的小段放入穴內(nèi),大頭朝上,覆土約2 cm即可。
2.2 蘆頭繁殖。秋季收獲丹參時,選擇粗壯、色紅、無病害、發(fā)育充實、直徑0.6 cm左右的細根連蘆頭用做種苗進行種植,一般在晚秋或早春進行,種植方法與扦插種植相同,栽種后第二年即可收獲。
2.3 扦插繁殖。選取生長良好的莖枝沿根部剪下,再剪成14~18 cm的插穗,去除下部葉片,將苗床用水濕潤,然后按行距20 cm、株距10 cm將插穗插入苗床,露出1~2個葉片,生長期間保持苗床濕潤,約半月之后枝條便可生根,待根生長至3 cm左右時便可移栽到大田。
2.4 種子繁殖。種子繁殖可分為直播和育苗。因種子本身發(fā)芽率低,所以一般采用先育苗后移栽的方法。一般在3月下旬進行育苗,開行距約30 cm、深1 cm的溝進行條播,把細小的丹參種子和細沙混勻后撒入溝內(nèi),覆薄土后覆蓋地膜,當?shù)販乜蛇_到20℃時,半月即可出苗,等其長到5 cm時可進行間苗,約5月下旬可進行移栽。
3.1 松土施肥。在丹參苗生長至10 cm左右時要進行松土,但松土宜淺不宜深,以免破壞根部。在田間出現(xiàn)雜草時要及時進行除草,盡量進行人工除草,不可使用化學除草劑除草。生長期根據(jù)苗情狀況,結(jié)合中耕除草,可追肥2~3次;以沖施肥或葉面噴施為主,適當補充鉀肥。
3.2 排水灌溉。丹參既不耐旱也不耐澇,土地干旱時要及時澆水,遇到多雨季節(jié)及時進行排水,否則積水后容易造成根部腐爛,要做到旱能澆,澇能排。
3.3 除花薹。從4月份開始陸續(xù)抽出花序,此時應盡早將花序剪掉,宜早不宜遲,減少因花序生長而造成的營養(yǎng)消耗,使營養(yǎng)集中到根部,促進根部生長。
4.1 根腐病。根腐病會導致植株根部腐爛,最后植株上部萎蔫死亡,主要是由連雨天排水不良造成的,所以在種植丹參前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積水時要及時排水。發(fā)病期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硫菌靈1 000倍液灌根,7~10 d灌1次,連續(xù)2~3次;也可用70%甲基硫菌靈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噴霧,每10 d噴1次,連噴2~3次。
4.2 根結(jié)線蟲病。根結(jié)線蟲會寄生在植物根須上,使根部長出很多瘤狀物,導致植株生長緩慢,發(fā)育不良,最后可能導致全株死亡??捎?.8%阿維菌素3 000倍液灌根,或加入1/3量的0.3%苦參堿,每株300~400 ml,每周灌1次,連灌2次。
4.3 地下害蟲(蠐螬、金針蟲)。種植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幼蟲發(fā)生期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每畝用藥液500 kg澆灌,或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100 g加水1.5~2.0 kg,拌炒熟的麩皮5 kg于傍晚時撒于田間誘殺幼蟲。
分根繁殖的丹參可在當年11月份或早春萌芽前采收,種子繁殖的丹參可在第二年的11月份采收。在地上部分枯萎萎蔫后,選擇晴朗的天氣進行采收,盡量保證根部的完整,去掉莖葉和須根,放至原地進行稍微晾曬后,包裝運回,儲運過程中防止擠壓。丹參不可水洗,晾曬過程中防止雨淋,當晾曬約六七成干時,整理成小把,繼續(xù)晾曬至八九成后收攏1次,曬至全干時即成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