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宏 周 靚 李偉林
浙江省臺州市中醫(yī)院 浙江 臺州 318000
李偉林主任中醫(yī)師理論功底深厚,臨床經(jīng)驗豐富,運用升降理論治療眩暈,效果較好?,F(xiàn)舉醫(yī)案如下。
羅某,男,58歲。2018年7月12日初診。患者7天前因暴食酒肉突發(fā)頭暈,呈陣發(fā)性,伴脘痞,大便不成形,無昏厥。診見:頭暈、頭重,乏力,脘痞,大便不成形,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膩,脈細。中醫(yī)診斷:眩暈,脾虛濕阻,胃失和降證。治法:健脾化濕,升清降濁。方藥:黨參、茯苓、葛根各20g,薏苡仁15g,炒白術、蒼術、陳皮、白扁豆、蘇梗、厚樸各10g,天麻9g,川芎12g,甘草6g。7劑。二診:患者頭暈、頭重、乏力癥狀較前明顯減輕,脘痞減輕,大便偏稀,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藥后脾健濕去,清陽得升,濁陰得降,再擬前法,加砂仁3g醒脾和胃。7劑。15天后電話隨訪患者頭暈未再發(fā)作,無脘痞,無明顯乏力癥狀,二便如常。
按:李師認為脾胃居中焦,一升一降,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共同影響氣機升降。氣機升降失常主要有四種表現(xiàn):升降太過,升降不及,升太過降不及,升不及降太過。該案病機為脾胃虛弱,氣機升降不及,清陽不升,精微物質不能上充于清竅,濁陰不降,濕濁上蒙清竅,腦失養(yǎng),故出現(xiàn)頭暈、頭重。方中黨參健脾益氣;炒白術、蒼術、陳皮燥濕健脾;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滲濕;葛根升發(fā)脾陽;蘇梗、厚樸下氣降濁;天麻、川芎為眩暈專病專藥;甘草調和諸藥。二診由于氣機升降基本恢復,加砂仁行氣醒脾和胃,促進氣機順暢。
項某,男,50歲。2018年8月27日初診?;颊?月前因熬夜出現(xiàn)頭暈,呈持續(xù)性,不劇,伴耳鳴,無頭痛,無昏厥。診見:頭暈、耳鳴,失眠,大便3日1次,便質干,舌質紅、少苔,脈細弦。中醫(yī)診斷:眩暈,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證。治法:滋陰清肝,滋水涵木。方藥:黃芪15g,枸杞子、沙苑子、菟絲子、覆盆子、黨參、葛根、鉤藤(后下)、青葙子、蔓荊子、白菊花各10g,升麻5g,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20g,天麻9g。7劑。二診:諸癥平穩(wěn),原方繼服1周。隨訪患者無頭暈、耳鳴,夜寐安,二便如常。
按:《黃帝內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备螌倌?,木生風,肝陽化風引發(fā)眩暈。腎屬水,主水藏精,木賴水涵,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則木燥生風,眩暈時發(fā)。腎開竅于耳,腎虛則耳鳴。陰虛不能使陽潛入,則失眠。陰血不濡則便質干。是故證屬肝腎陰虛,水不涵木。治療宜滋陰清肝,滋水涵木。李師注重以升降沉浮立法方藥,治療眩暈主張升降并用。方中枸杞子、沙苑子、菟絲子、覆盆子滋補肝腎;黃芪、黨參、葛根、升麻益氣提升;天麻、鉤藤、龍骨、牡蠣收斂肝陰,平潛肝陽而安神;青葙子、蔓荊子、白菊花清肝疏肝。諸藥相配,升降并用,調理氣機,氣機平衡則臟腑功能恢復。
王某,女,36歲。2018年9月26日初診。患者10天前因工作變動出現(xiàn)頭暈、頭脹,情緒波動時誘發(fā),無嘔吐,無昏厥。診見:頭暈、頭脹,煩躁易怒,太息,夜寐差,大便干,舌紅、苔薄黃,脈弦。中醫(yī)診斷:眩暈,肝郁氣滯,化火上炎證。治法:疏肝解郁,理氣降火。方藥:柴胡、郁金、香附、牡丹皮、梔子、枳殼、麥冬、生地、當歸、白芍各10g,淡豆豉15g,升麻、甘草各5g。7劑。藥后諸癥大減,頭暈未再發(fā)作。
按: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肝失疏泄分為兩類,一類為疏泄不及,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焦慮緊張等。另一類為疏泄太過,表現(xiàn)為煩躁易怒、頭脹等。該案病機為肝疏泄太過,氣郁化火,郁火擾神。治當清肝解郁,理氣降火。方中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牡丹皮清肝郁所致血熱;梔子泄火除煩,淡豆豉宣散郁熱,二藥升降相合,與升麻、枳殼一升一降,共同調理氣機;麥冬、生地、當歸、白芍滋陰柔肝,制約疏肝理氣藥的辛溫香燥傷陰之性;甘草既緩肝之急,亦調和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