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哲瑩 沈玉明 張 爍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中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3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沈玉明系杭州市名中醫(yī),從醫(yī)五十余載,擅長診治脾胃病。筆者有幸隨診左右,受益匪淺,現(xiàn)將其從“運”論治慢性胃病經(jīng)驗總結(jié)如下。
臨床上慢行胃炎證型雖多變,然其根本仍離不開正虛與邪實,以脾虛濕盛及肝郁脾虛為主,虛實錯雜多見,治療上或補或泄常有顧此失彼之虞,故沈氏認為在治療慢性胃病上補泄非首選,常從臟腑本身出發(fā),運肝脾之職能化濕濁氣滯為基礎(chǔ)。
1.1 運脾化濕法:《素問·至真要大論》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沈玉明認為疾病初起皆因正氣虧虛,但針對具體某一疾病,又因病程不同以致病機各異。從臨床看,慢性胃炎大多因長期的飲食失節(jié)乃至脾胃內(nèi)傷,其程短則數(shù)月,長則十數(shù)年,病情纏綿,其根本病機在于本虛標實,虛實夾雜,難以從一而治。脾胃內(nèi)傷,水谷運化障礙則水液內(nèi)停,聚濕成郁,濕聚內(nèi)久則可促生濕濁,濕熱,痰結(jié)等證,治療上應(yīng)以運脾化濁為基本治療方法。脾以運化為補,藥用黃連、茯苓、薏苡仁、砂仁、茵陳、佩蘭、炒白術(shù)、佛手等,并隨癥加減。脾虛濕盛者多見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對此沈氏有其獨特的用藥特點。輕度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者用白花蛇舌草、香茶菜、蒲公英;中度可加用白英、半邊蓮、紫背天葵;重度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或疑為癌變者則藥用路路通、王不留行、皂角刺、赤芍、九香蟲、瓜蔞皮等藥性平和之藥?,F(xiàn)代研究證明,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多方研究證實,中醫(yī)藥對此有明顯療效。而沈氏臨床上采用經(jīng)驗用藥治療各種癌前期變的慢性胃病患者,可截斷大部分癌前期變的病情發(fā)展,甚至逆轉(zhuǎn)。
1.2 運脾養(yǎng)肝法:本病病程往往較長,久虛不受,木本克土,脾虛則更是趁虛而入,所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沈氏從實踐中摸索,運脾養(yǎng)肝,恢復(fù)肝脾之正常運化功能。此法臨證中適用于胃脘隱痛、脹滿、噯氣、納呆、食少、消瘦、上腹多伴有明顯壓痛,舌質(zhì)偏紫紅、紫黯而舌苔黃厚膩,脈弦滑。臨床上常用四逆散為主方,加太子參、懷山藥、炒扁豆、薏苡仁、石斛、玉竹、炒稻芽、紫貝齒等。因情志不舒,肝郁氣滯,氣滯脾胃,引起胃病,而胃病的痛苦癥狀又會反過來影響病人情緒而加重病情,這時則需及時疏導患者情緒,同時運用疏肝之法以暢運氣機。適用于脘脅脹滿、胸悶、善太息、噯氣、矢氣,甚則易怒頭暈、惡心、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細弦。臨床上多以柴胡疏肝散為主,加瓜蔞皮、梅花、佛手、川樸花、郁金、薤白、檳榔等;肝郁化火,口苦,大便不暢者加焦山梔、黃芩。
沈氏治療胃病,不推崇溫補,亦不尚攻伐,認為肝胃位居中焦,其有樞機之能,故治不在補,不在泄,而在“運化”,而其病機又有“氣機”“陰陽”之別。
2.1 運化氣機之升降:沈氏認為,飲食入胃,運化在脾,脾宣升則健,胃宣降則和,脾胃位于樞機,脾升胃降為其生理特性,脾升則水谷精微得傳,胃降則腐熟之水谷得傳,氣機失調(diào)則傳化失司,中焦病而成濕化熱。故沈氏治療脾胃濕熱之證,強調(diào)運化濕熱,要以引氣為主,臨證常用佛手、川樸花、炒枳殼、木香引氣暢中;半夏、淡竹茹、刀豆殼降氣止逆,瓜蔞泄氣通便。對胃下垂,脫肛久瀉,中氣下陷等氣虛不能升舉則加葛根、柴胡、升麻、炒枳殼用量加至30g以運氣機。
2.2 運化陰陽之平衡:《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凡病之所以產(chǎn)生皆源于陰陽之失衡,慢性胃病亦不例外。同時,脾胃位居中焦,與其他臟腑關(guān)系緊密,故若脾胃病之陰陽失衡,則腎中陰陽,肝中陰陽亦難平。臨床可見患者夜寐難安,多夢易醒,口干目濕,但喜飲冷,飲后則致腹瀉。沈氏認為此證屬胃冷肝熱,病機寒熱錯雜,因此在治療上有用涼藥易傷胃,用溫熱藥助肝熱之矛盾。由此,在處方上用茵陳、虎杖、白英瀉肝膽之熱,并以白芍、赤芍、丹皮斂肝益陰,用佩蘭、藿香、砂仁、蒼術(shù)微溫醒脾,以防疾病未愈,肝胃更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