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皓
子宮肌瘤是臨床高發(fā)的婦科疾病,且較多患者有生育要求,因此在進行治療方式選擇時,對生殖系統(tǒng)的不良影響控制成為重要參考方面之一[1,2]。另外,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完善,腹腔鏡手術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率也不斷提升,但是對于患者術后妊娠的細致影響研究不足。故本研究就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的92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A組(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組)和B組(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組),每組46例。A組年齡24~43歲 ,平均年齡為(33.3±6.9)歲;病灶直徑 3.2~8.9 cm,平均病灶直徑 (5.9±0.9)cm;單發(fā)患者38例,多發(fā)患者8例;分類:肌壁間肌瘤33例,漿膜下肌瘤7例,黏膜下肌瘤6例。B組年齡23~44歲,平均年齡(33.6±7.2)歲;病灶直徑3.3~9.0 cm,平均病灶直徑(6.0±1.0)cm;單發(fā)患者37例,多發(fā)患者9例;分類:肌壁間肌瘤32例,漿膜下肌瘤8例,黏膜下肌瘤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進行治療,常規(guī)術前準備,麻醉后,進行二氧化碳氣腹的建立,以三孔法進行手術治療,置入腹腔鏡及其他器械,進入后將病灶及周圍組織情況進行細致探查,切除病灶,肌瘤粉碎后取出,處理手術創(chuàng)口。B組采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常規(guī)術前準備,麻醉后取下腹部正中做手術切口,進入后將病灶及周圍組織情況進行細致探查,切除病灶,后期縫合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不同時間的妊娠率、盆腔粘連發(fā)生率。盆腔粘連判定標準:按照Nair分級為標準進行鑒別,其中檢查示盆腔存在1條粘連帶評為1級;檢查示患者盆腔腹壁之間存在2條粘連帶,但未出現與內臟的粘連評為2級;檢查示患者盆腔腹壁存在≥3條粘連帶,與內臟的粘連相對輕微評為3級;盆腔與腹壁、內臟存在大片粘連評為4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A組的術中出血量為(79.82±6.78)ml、手術時間為(78.20±5.95)min及住院時間為(4.85±0.72)d。B組的術中出血量為(109.72±12.63)ml、手術時間為(90.25±6.37)min及住院時間為(7.10±1.23)d。A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妊娠率比較 A組中術后6個月妊娠者8例,妊娠率為17.39%;術后12個月妊娠者23例,妊娠率為50.00%;術后18個月妊娠者35例,妊娠率為76.09%;術后24個月妊娠者40例,妊娠率為86.96%。B組中術后6個月妊娠者2例,妊娠率為4.35%;術后12個月妊娠者12例,妊娠率為26.09%;術后18個月妊娠者24例,妊娠率為52.17%;術后24個月妊娠者30例,妊娠率為65.22%。A組術后6、12、18及24個月妊娠率均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的盆腔粘連發(fā)生率比較 A組粘連中1級者1例,2級者1例,3級者1例,共3例盆腔粘連,發(fā)生率為6.52%;B組粘連中1級者4例,2級者3例,3級者3例,4級者1例,共11例盆腔粘連,發(fā)生率為23.91%。A組的盆腔粘連發(fā)生率低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剔除術是臨床中極為常見的子宮肌瘤治療方式,而與本類手術相關的研究多見,關于手術各方面的研究也較多[3-5],而對生殖系統(tǒng)的影響研究日益受到重視。臨床研究中較多關于生殖系統(tǒng)手術對患者術后妊娠影響的研究,其中不乏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的影響研究,但是對于患者的細致影響研究不足[6,7]。本次研究顯示,A組的術中出血量為(79.82±6.78)ml、手術時間為(78.20±5.95)min及住院時間為(4.85±0.72)d。B組的術中出血量為(109.72±12.63)ml、手術時間為(90.25±6.37)min及住院時間為(7.10±1.23)d。A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術后6、12、18及24個月妊娠率分別為17.39%、50.00%、76.09%、86.96%高于B組的4.35%、26.09%、52.17%、65.2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盆腔粘連發(fā)生率為6.52%,低于B組的23.9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而肯定了腹腔鏡手術的可取性,這可能與腹腔鏡手術控制了腹部手術創(chuàng)口的同時,對于盆腔臟器的不良影響更小,因此各類不良應激,尤其是炎性應激的控制更好,因此盆腔局部的炎性損傷更小,生殖系統(tǒng)恢復更快,故術后妊娠情況也相對更好[8-10]。
綜上所述,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明顯優(yōu)于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子宮肌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