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斌
(常州市武進中醫(yī)醫(yī)院 江蘇 常州 213100)
夏桂成教授(1931~) 第二批國醫(yī)大師,全國著名中醫(yī)婦科學(xué)家,學(xué)驗俱豐,本人因進修學(xué)習(xí)機會,2005年有機會在江蘇省中醫(yī)院名醫(yī)堂隨其抄方侍診一年,親聆其教誨,獲益匪淺。回來后14年間又朝夕揣摩夏氏調(diào)周婦科理論,有疑點不斷得到其指點,對夏教授用藥規(guī)律頗有心得體會,今把夏教授辨治盜汗的特色經(jīng)驗以享同道,以從一個側(cè)面來反映夏教授的高超臨證水平。
夏教授調(diào)治婦科病,善于運用時相規(guī)律進行分析和辨治。在年鐘上面,他善于把握冬至、夏至,月鐘上把握初一、月半,日鐘上善于把握夜半、日中。夏教授認為,陰陽的對抗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冬至夏至、初一月半、夜半日中代表了年、月、日鐘上陰陽極端不平衡時相?!鹅`樞?衛(wèi)氣行》 中所說 “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jīng),卯酉為緯?!?子午卯酉,也是日鐘中重要時期。晝夜之間的陰陽運動是非常明顯的,亦是有規(guī)律的,早晨辰時,少陽開始,日中午時,陽氣旺盛,太陽當值,申時,陽氣稍衰,但仍較旺,陽明當值,黃昏戌時,入于陰,首為少陰,夜半子時,陰盛,故為太陰,黎明前,陰漸衰,故為厥陰,厥陰之后,天明又入少陽。陰陽更替,即為少陽一太陽一陽明一少陰一太陰一厥陰一少陽,形成晝夜之間的循環(huán),并與十二經(jīng)脈、 十二地支 十二時辰相對應(yīng)。
陰陽消長轉(zhuǎn)化的日鐘。首先見于《靈樞·營衛(wèi)生會第十八》所云:“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營周 不休,五十而復(fù)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衛(wèi)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nèi),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后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人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日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素問?金匱真言論》進而闡明日鐘的四個階段節(jié)律變化,如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yīng)之”,其意思是說,早晨至中午,為陽中之陽,意即重陽也,中午至黃昏,為陽中之陰,即由陽入陰也;天將黑至半夜,為陰中之陰,半夜至早晨,為陰中之陽,這是自然界晝夜間陰陽變化的日鐘現(xiàn)象。其與人體的關(guān)系,有如《素問? 生氣通天論》所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意思是說,人體陽氣,在白天運行于外,推動各種功能活動;早晨陽氣初生,中午陽氣最盛,夜晚則陽氣內(nèi)斂,便于休息。
盜汗病證 屬于雜病范圍,夏桂成教授辨治盜汗一般遵循晚清江陰名醫(yī)鄧養(yǎng)初先生論盜汗的名言,“黃昏盜汗,陰虛火旺也,當歸六黃湯治之,半夜盜汗,陰分伏熱也,青蒿鱉甲湯治之,黎明盜汗,肝火旺也,丹梔逍遙散治之”。今以子午流注日鐘分析之,黃昏盜汗,就是戌亥之時,系指足少陰腎、手少陰心值時,陰虛火旺就與心腎有關(guān),當以滋陰降火,滋陰主要滋養(yǎng)腎陰,清火主要清心寧神,所以在使用當歸六黃湯。黃昏入暮戌時用藥,斯時為足少陰腎、手少陰心值時,應(yīng)考慮選加熟地、棗仁,或蓮子心以調(diào)之;夜半盜汗,夜半者,即子時也,太陰當值,陰中之陰,其道深,其氣遠,所以陰分伏熱,才能在這一時期發(fā)病。太陰者,主要是足太陰脾,亦包括手太陰肺。當予青蒿鱉甲湯。夜半子時該時相,是足太陰脾經(jīng)當值,還包括手太陰肺經(jīng),用藥可考慮選加黨參、沙參、炒白扁豆、山楂等品;在使用青蒿鱉甲湯時,必須了解脾運與濕熱的情況。如青蒿鱉甲湯治之而效欠佳者,尚需考慮到脾肺氣虛與濕熱內(nèi)阻的問題,可加補氣之黃芪、 太子參,清熱利濕之碧玉散,澤瀉等品,才更加合適。
黎明盜汗,黎明者,寅卯之時也。前人認為肝旺于寅卯,寅卯之時,厥陰當值,厥陰者,主要是足厥陰肝,亦包括手厥陰心包絡(luò),斯時盜汗,與肝火有關(guān),當使用丹梔逍遙散,寅卯之時,該時相用藥可選加荊芥、炒柴胡、山萸肉、廣郁金等。還應(yīng)考慮手厥陰心包絡(luò)的問題,加入炒棗仁、五味子、鉤藤、蓮子心等1-2味將會更好。此即值時值經(jīng)用藥的特點。
黃昏盜汗病例:
某女,37歲。初診:盜汗數(shù)月,黃昏入睡即汗出濕衣能擰出水,口苦,心煩,伴有胸悶氣短,體倦乏力,脈弦數(shù),舌質(zhì)偏紅苔膩。證屬 陰虛火旺、氣陰不足。選當歸六黃湯為主方,合用補益氣陰的生脈散加味。方藥:生地10 g熟地10 g、黃連5 g、黃芩10 g、黃柏10 g、黃芪30 g當歸10 g、煅牡蠣(先煎)30g、浮小麥30g、丹參15g、太子參15 g麥冬10五味子6g 龍齒10 g。7劑。
按語:黃昏盜汗,就是戌亥之時,系指足少陰腎、手少陰心值時,陰虛火旺就與心腎有關(guān),滋陰降火,滋陰主要滋養(yǎng)腎陰,清火主要清心寧神,所以當使用當歸六黃湯加減。當歸六黃湯源自金元時代李杲的《蘭室秘藏》,為治虛實夾雜、陰虛內(nèi)熱而設(shè)。方中當歸、二地滋腎養(yǎng)血;芩、連、柏泄 三焦之火,又能堅陰;黃芪益氣固表實衛(wèi),俾陰復(fù)熱退衛(wèi)強則汗止。患者出汗較多濕衣,所以用煅牡蠣,汗乃心液,出汗時間較長出現(xiàn)氣陰不足的癥狀,所以加用生脈散。服藥7劑后盜汗緩解,體倦乏力、胸悶氣短亦改善,原方再服用7劑,前后服用14劑后治愈。
夜半盜汗病案
某女,26歲,產(chǎn)后盜汗已2月余,盜汗均在夜半發(fā)作,夜寐熟睡后汗出,甚則濕透內(nèi)衣,醒來即止,伴手足心熱,心煩,口渴喜飲,飲而不多,有時口苦,納食較差,神疲乏力,脈象弦細帶數(shù),舌質(zhì)偏紅,苔膩。治當滋陰清熱,健脾利濕法。方取青蒿鱉甲知母湯,加人健脾利濕之品。
方藥:青蒿10g鱉甲(先煎)30g炙知母10g赤白芍(各)10g炒丹皮10g碧玉散(包)10g、茯苓10g澤瀉10g太子參15 g浮小麥(包)30g碧桃干10g山楂10g服藥7劑,。
按語:產(chǎn)后汗證,一般來說在產(chǎn)后1周之內(nèi)有少量盜汗或飲食時少量自汗,原本不是病態(tài)。但如汗出過多,或時間較長者,就屬于病變。《傅青主女科》云:“產(chǎn)后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猶盜瞰人睡,而謂之盜汗,……盜汗陰虛?!贝瞬〔C屬陰虛火旺,兼夾有濕熱。本例屬于陰虛濕熱,服藥7劑盜汗明顯減少,ロ干煩熱亦減輕,略有加減再服14劑盜汗基本控制。
黎明盜汗病例:
某女,45歲,每日寅卯時分盜汗,延已半年有余,先后用過玉屏風(fēng)散、牡蠣散、桂枝湯、知柏地黃湯,當歸六黃湯等未見寸功,平時月經(jīng)量偏少,大便干,脾氣有些偏急,舌紅,苔薄白,脈細弦。按發(fā)病時相規(guī)律分析寅卯當屬厥陰值時,與肝火有關(guān),試用丹梔逍遙散加味。
方藥:當歸10g赤白芍10g山藥10g山茱萸10g生地黃10g牡丹皮10g茯苓10g炒川斷10g菟絲子10g柴胡6g焦山梔10g郁金10g鉤藤10g蓮子芯5g煅龍牡(先煎)30g 7劑
按語:
該患者年齡處于更年前期、月經(jīng)量偏少、脾氣偏急、盜汗時間在每天寅卯時分,綜合分析當屬陰血虧虛,肝火偏旺,試投滋水清肝飲(丹梔逍遙散+六味地黃湯)7劑后盜汗已減,原方加熟地10g繼續(xù)調(diào)治一月而愈,月經(jīng)量也較以前增多,半年后偶遇未再發(f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