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龍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學校辦公室,鄭州 45004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chuàng)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1]。中國當代的一些影視作品中,存在著歧視殘疾人的文化現象,這不僅導致觀眾對殘疾人產生錯誤的認知,也不利于殘疾人身心健康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的文明進程。這些歧視殘疾人的影視作品大多是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或迎合部分觀眾低級趣味,以此來提高收視率。演員夸張地模仿殘疾人的肢體語言,錯誤地將殘疾人的身體缺陷進行放大、宣傳和炒作,扭曲觀眾對殘疾人形象的認知和態(tài)度。其中包括曾一度引起熱議的著名小品,多次模仿殘疾人走路、說話,搞怪的表演引得觀眾捧腹大笑,收獲了較高的收視率。再如,個別影視劇中,主要演員模仿肢體殘疾人士和智力障礙人士,將他們行動不便、口吃等身體缺陷進行渲染,包裝成一大賣點,通過踐踏殘疾人的尊嚴來賺取低俗觀眾的掌聲,不免讓人感到心涼和無奈。
而有些影視作品則會出現大人或小孩打罵嘲弄殘疾人的橋段,反映出社會對待殘疾人的不良抵觸心態(tài)。影視作品如今具有大范圍的受眾群體和廣泛的影響力,因此,影視作品對待殘疾人的態(tài)度,能夠反映出其作品的修養(yǎng)和文明程度,也能映射出觀眾自身的文化氣息和人文素養(yǎng)。不包容、不接納、不尊重殘疾人這一思想若利用影視作品形式傳播開來,將會造成一系列的消極影響。
與現實中部分殘疾人所處的慘淡環(huán)境相比,大部分關于殘疾人的影視作品都呈現出超現實主義浪漫情懷。影視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同于新聞事件或者紀錄片,在表現手法上往往追求更多的藝術形式,而不完全是真實的生活。無論影視作品本身多么地接近于真實,也不具有徹底的真實性,所以大多數的影視作品都是對真實事件的改編或虛構?,F實生活中,殘疾人在求學、就業(yè)、婚配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到周圍人異樣的眼光和嘲弄的言語,他們生活困苦,得不到尊重和善待,久而久之導致產生自卑和自我封閉的心態(tài),不愿意或不能走進健全人的社會,懼怕和他人交往,這才是殘疾人真實生活的部分寫照。總體而言,殘疾人和身體健全的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和落差。
這類超現實主義浪漫情懷的影視作品,雖然也立足于真實性來講解殘疾人的事跡,但是由于影視作品本身的藝術內涵等原因,一些真實被掩蓋起來,殘疾人真正的生活并沒有完全被搬上大熒幕,作品中更多的是尋求打動觀眾的情節(jié)點,結局通常也是以主人公走向圓滿成功而落幕。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應該告訴觀眾:殘疾人與一般人本質無異,不需要歧視,不需要過分的憐憫,也不需要盲目崇拜。殘疾人的形象既不是悲慘的弱者,也不是身堅不摧的英雄,只是平凡百姓中的一員。過分夸大殘疾人的形象和生活,只會導致社會對殘疾人的認知出現偏差。
經濟社會的繁榮發(fā)展促使了影視文化市場的欣欣向榮,影視作品存在的價值除了向受眾展現出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更重要的在于引領正確的思潮,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借助影視作品的形式幫助受眾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段時間內,影視市場呈現出較為濃重的商品性,不少影視作品是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產生,服務于商品經濟,因此其體現出的思想傾向和價值觀念很多是消極負面的,當然,不少影視作品根植于人文關懷,有思想深度,但是這類有價值的影視作品相比于那些傾向于經濟利益的影視作品,有時缺乏較大的反響,甚至很少被受眾所知道,這就是影視作品面臨的現實尷尬。這種現實尷尬更加驅使大量商品化影視作品的產生,以殘疾人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誕生于這樣的背景下,也表現出較為濃厚的商品性。
殘疾題材和其他題材的影視作品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殘疾題材更加傾向于真實性,旨在教化,不會像其他題材那樣過分夸大,渲染喜劇、暴力、性和浪漫,所以殘疾影視作品著重講述的是殘疾人平凡的生活和平凡人的形象,若過分渲染殘疾人懦弱或者英雄的形象,都會偏離這類影視作品應該具有的真實性。其他題材的影視作品立足于受眾的喜好,尋求情節(jié)點贏得觀眾的掌聲,有時甚至越偏離現實越容易獲得受眾的青睞。這就導致了殘疾題材影視作品的特殊性,同時對該類作品的要求和審核也會更加嚴苛。目前影視市場中關于殘疾題材的作品越來越多,但不少都被商品化。某些殘疾影視作品的出現是為了市場利潤,利用部分低俗受眾的惡趣味,通過歧視或者過分夸大渲染來吸引受眾的目光,從而提高收視率和票房。如果呈現出的殘疾人生活和普通人生活無異、完全真實一致的話,就不容易形成影視作品,所以,他們并沒有將殘疾人真實的生活完全搬上大熒幕,少部分的真實性加上大部分的商品性,就構成了許多殘疾影視作品的全部。
如果殘疾題材影視作品過度商品化,會導致受眾價值觀念異化,若創(chuàng)作者更多的是關心收視率和票房,則會很少在乎殘疾影視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消解了殘疾人影視作品本身該有的價值意義訴求,這種缺失會對受眾價值觀念產生消極的影響。首先,某些殘疾題材影視作品較強的商品性,使得受眾僅僅滿足物質欲望,不利于其精神世界的滿足,導致成為消費主義者和拜物主義者。其次,某些殘疾題材影視作品的過度商品性消解了社會中殘疾人的現實問題,不利于受眾真正地了解殘疾人的形象和生活,導致受眾不尊重和歧視殘疾人現象的出現,加大殘疾人融入社會的阻礙,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某些殘疾題材影視作品的過度商品性不利于受眾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影視作品中過多摻雜商品化,使得本該表現出的價值觀念和商品性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暈染受眾的精神世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影視文化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各種題材的影視作品被搬上了大熒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人們可以借助互聯網、手機等各種媒體欣賞到國內外多種形式的影視作品,娛樂生活和精神世界日益豐富。但是,在影視作品繁榮發(fā)展的表面下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良問題,其中就包括殘疾題材影視作品的批量化和齊一化。影視作品的批量化和齊一化指的是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在商品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按照一定的行業(yè)標準和程序,大規(guī)模地生產影視作品,使得影視作品被打上相同的印記。這類批量化和齊一化的影視作品無論是在表現手法、敘事情節(jié)還是傳達的思想以及價值觀念上,都有驚人的相似,機械式的復制抑制了影視文化作品的個性化發(fā)展,同時導致受眾機械式的被動接受這類影視作品的污染。影視文化市場本該是一個充滿藝術和理性的思想圣地,然而批量化和齊一化導致一些影視作品猶如工廠生產出的相同規(guī)格的零件,大量涌入消費群體后,這一圣地開始被同質化的工具所充斥,進而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傳播者和受眾都物化為機械式的工具。這種批量化和齊一化造成影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由多樣性和豐富性轉變?yōu)閱我恍院蛦握{性,抑制了受眾思想行為的創(chuàng)造性,導致受眾思維模式單向、認知領域片面。
以殘疾人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的批量化和齊一化主要體現在作品敘事情節(jié)、表現手法和傳達理念上。敘事情節(jié)上,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大部分都是按照弱者成長為英雄的人生軌跡來開展,殘疾主人公一開始以懦弱的形象出現,生活和工作過程中受盡常人的欺凌和歧視,經過一些特殊事情的轉折,最后成長為堅強的獨立自主的人物,都以主人公成功作為圓滿結局。故事線索就是“困苦——不得志——振作——成功”的固定模式。另外,在殘疾題材影視作品中,普遍存在一個“幫助者”的形象,在主人公遭受身體和心理雙重打擊的時候,就會有人適當地提供幫助,助其走向成功。表現手法上,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基本都是過度渲染,尋找吸引觀眾感情的情節(jié)點,利用藝術的感染力烘托作品主題。同時,利用音樂、色調等手法,進一步渲染主人公由苦難走向人生頂峰的勵志情懷。傳達理念上,殘疾題材影視作品普遍傳達一種身殘志堅的偉人思想,缺乏對人性的深層次挖掘,忽視殘疾人既不是需要憐憫的弱者,也不盡是英雄偉人這一事實。
綜上所述,一些殘疾題材影視作品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模式進行復制粘貼,這不僅扼殺了殘疾題材影視作品的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不利于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市場的發(fā)展,還會對受眾產生消極影響。固定的情節(jié)和人物設計,只會造成受眾對殘疾人片面的認識和了解,導致受眾對殘疾人形象和文化的單向思維模式,阻礙殘健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2]。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因其切入的角度、針對的對象較為特殊,同時能夠彰顯人類最為純樸的感情,能夠引起更多人的憐憫與共鳴,因此受到編劇者以及導演的關注和青睞。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文化需求逐步提高,而在快速的經濟發(fā)展進程中,影視文化的功利化短視化快餐化甚囂塵上,在影視文化圈中彌漫著一種簡單浮躁的氣息,商業(yè)資本的融入更是推動一些影視文化偏離了其發(fā)展的本質,一些影視文化開始為資本服務,導致出現一些低俗的作品。殘疾題材本身是一個熱點,在這種浮躁的意識文化環(huán)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商業(yè)的影響。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在敘事的模式上延續(xù)優(yōu)秀的國內外同類型優(yōu)秀作品的框架,可謂新瓶換舊酒,本質無明顯差異。
影視文化的功能之一是對社會大眾的教育,但如果是在一種功利性文化環(huán)境下,教化的作用將被弱化,大眾更多的是被逗笑,能夠讓受眾發(fā)笑的作品能夠熱賣,影視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沒有考慮其藝術本質,既沒有教化也沒有藝術,呈現這種尷尬的境地與環(huán)境有關也與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的角度和方式有關。[3]殘疾題材影視作品本身的切入對象就應是普通人的定位,而一些創(chuàng)作卻偏離了對普通人的敘事常規(guī),向英雄致意。英雄雖能激起情感上的自豪與向往,但卻失去了平民意識在大眾時代的傳播,也失去了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品位提升的機會。
優(yōu)秀的影視文化作品創(chuàng)作后,需要在一個健康的環(huán)境中進行傳播。事實上,傳播環(huán)境是影視文化作品能否被受眾所接觸所了解的關鍵,社會觀眾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意識的,文化作品在共同的認同與傳播下會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而在一個其標準本身就是病態(tài)的文化環(huán)境中,再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也無法突破重圍。因此,需要傳播主體、傳播受眾能夠自主的以凈化文化環(huán)境為重任,打造一個健康的影視文化傳播環(huán)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fā)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2]。一般而言,可以在主流媒體上進行播放和傳播的影視作品都是經過政府審核和批準的,受眾出于對政府監(jiān)管的信任,也會對影視作品有先入為主的信任感。政府作為影視市場監(jiān)管的主體,應該充分發(fā)揮其職能,加強影視題材作品的監(jiān)管,引入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努力為受眾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影視文化環(huán)境。建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殘疾題材影視作品的監(jiān)管。
首先,制定和完善影視作品監(jiān)管的規(guī)章制度。由于部分殘疾影視作品中充斥著消極負面的思想,對受眾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政府應該通過制定和完善監(jiān)管制度,更加有效地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政府先后頒布過不少關于影視作品的規(guī)章制度,旨在通過正規(guī)的手段發(fā)展先進的影視文化,改造消極落后文化,幫助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護受眾的身心健康,促進社會的文明發(fā)展。國外影視業(yè)的一些經驗表明,建立完善的影視分級制的監(jiān)管體制,能更好地尊重受眾和規(guī)范影視市場。影視分級制是建立在影視內容細分的基礎之上,能夠有針對性地抵制侵害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思想的不良信息。[4]我國目前的監(jiān)管制度稍顯粗放,注重規(guī)定能夠播放和限制播放的影視內容,缺乏細化,所以政府對影視作品的監(jiān)管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其次,加強互聯網管理,整頓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tài),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2]。隨著以互聯網為技術基礎的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觀看影視作品的主要渠道。良好的互聯網環(huán)境才能使受眾獲得積極健康的思想傳播,而目前的互聯網環(huán)境呈現出魚龍混雜的特點,極大地污染互聯網環(huán)境。因此,政府應該持續(xù)加強管理,整頓新媒體傳播,為受眾營造一個干凈文明的互聯網環(huán)境;應該引導和優(yōu)化網絡輿論環(huán)境,進而加強互聯網環(huán)境的管理力度?;ヂ摼W影視市場中活躍著一些意見領袖,他們通過網上影視點評和影視排行榜的方式將影視作品的信息進行二次傳播,對其他的影視受眾有隱蔽性的教育作用。同時,由于這些意見領袖也是影視受眾中的一分子,所以其他影視受眾比較容易信任和跟隨意見領袖的觀點。政府應意識到這些意見領袖的重要作用,通過意見領袖引導受眾觀看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抵制不良影視作品的侵害。
以職教集團建設[6]為契機,推進技術積累及轉化 積極打造創(chuàng)新團隊,創(chuàng)建一批校級、市級、省級工程制造中心,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利用實訓中心、實習工廠等校內資源,積極參與省級名師工作室、創(chuàng)客工作室建設,為創(chuàng)新打造重要的孵化器。
最后,要建立一個公平競爭、和諧共贏的影視市場秩序。十八大以來,我國影視市場發(fā)展勢頭迅猛,但銀幕數量、票價高低和少數盜版影視作品的存在,均影響著正常的影視市場秩序。因此,政府應該通過增加基礎設施、制定合適的票價制度、嚴厲打擊盜版市場等手段,加大力度建設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huán)境,營造一個透明、共贏、公正的影視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文藝事業(yè)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yè),文藝戰(zhàn)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zhàn)線”[2]。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受眾的目光,符合受眾的審美需求,從而實現影視作品本身所傳達的中心思想和價值觀念。但是,不少殘疾影視作品傳達出的卻是不良的思想,污染著受眾的精神世界,所以,應該提高受眾的審美意識,使受眾能夠分辨出影視作品的優(yōu)劣,有選擇性地觀看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有品質的良心作品。主要應從培育受眾影視辨別力和提高受眾影視審美水平兩個方面來努力。
第一,培育受眾的影視辨別力。影視辨別是指受眾依靠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和經驗等來區(qū)分影視作品的好壞。培育受眾的影視辨別力,有助于受眾自主地分辨出殘疾題材影視作品中的消極思想,有意識地抵制不良思想的污染,從而正確地對待殘疾人士。培育受眾的影視辨別力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一是豐富受眾的人生閱歷,增強社會實踐。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基本都是根據現實中的真實事件進行改編,來源于生活,具有較為豐富人生閱歷的受眾,能夠根據自身的經驗去判斷出作品中哪些是真實存在的,哪些是過度夸大渲染的,從而有選擇性地吸收影視作品中的信息和思想。二是堅持科學的人生觀,具備優(yōu)良的政治素養(yǎng)。某些殘疾影視作品中含有不利于社會融合的負面思想,受眾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才能抵制這種負面思想的侵害,才能產生免疫力。同時,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受眾才能有意識地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幫助殘疾人士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和要求。三是受眾要學會用辯證思維去評判殘疾題材影視作品的優(yōu)劣。由于教育背景和價值觀念不同,受眾對于殘疾題材影視作品褒貶不一。所以要吸收殘疾影視作品中的積極影響,抵制其消極影響,掌握辯證思維,提升受眾自身的影視辨別力。
第二,提高受眾的影視審美鑒賞水平。殘疾題材影視作品良莠不齊,受眾要具備較高的審美水平,才能通過影視作品開闊眼界、陶冶情操。一是提高對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內容的審美。殘疾影視作品內容主要包括思想主題、敘事情節(jié)兩個方面。思想主題是影視作品的根本,當下的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傳達的主題思想就是身殘志堅,對于貼近事實傳達的思想,受眾要學會審美鑒賞,而對于一些過度渲染的思想主題,受眾要學會抵制。敘事情節(jié)體現在有些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只是簡單地敘述事情,而忽視內在人性和思想的剖析傳達,受眾在鑒賞時要將思想主題和敘事情節(jié)相結合,理性地評判作品。二是提高受眾對殘疾影視作品表現手法的審美鑒賞水平。部分偏離殘疾人真實生活的影視作品有一個共性,就是利用故事渲染和氛圍烘托,引起受眾情感的波動。受眾要提高對其表現手法的審美鑒賞水平,對于偏離實際的渲染與烘托,要理性對待和鑒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2]。殘疾題材影視作品的質量和創(chuàng)作者的綜合能力有很大的關系,具有較高審美和能力的影視創(chuàng)作者能夠生產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心作品,相反,只知道一味迎合低俗觀眾趣味的影視創(chuàng)作者只能創(chuàng)作出不良的影視作品。所以應該提高影視創(chuàng)作者的綜合能力,引導創(chuàng)作者樹立正確的創(chuàng)作思想,這樣才能制作出良心作品,才能完善殘疾題材影視作品的傳播效果。建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增強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綜合能力。
一是樹立正確的創(chuàng)作觀,做到思想性和娛樂性相統(tǒng)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2]。當下不少殘疾影視作品更傾向于娛樂性、過度渲染性,只有少數能夠體現出思想性,并深刻剖析殘疾群體的人性。殘疾題材影視作品過于思想性就和新聞事件或者紀錄片無異,而過于娛樂性就變成了低俗搞笑。只有殘疾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樹立正確的創(chuàng)作觀,將影視作品的思想性和娛樂性相統(tǒng)一,既符合大眾的審美,又傳達出一定的思想內涵,才能創(chuàng)作出精品良作。殘疾題材影視作品不同于其他題材,需要平衡大眾欲望和主流意識,這對影視創(chuàng)作者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伊始,應清晰知曉受眾能通過自己的影視作品得到什么,對殘疾群體是尊重還是嘲笑戲弄,是以平常心態(tài)和殘疾人士交往還是憐憫或者仰視,找準殘疾影視作品應該體現的內涵,而后再精雕細琢。
三是樹立正確的受眾觀,做到引導受眾和尊重受眾相統(tǒng)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文藝作品“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2]。一些殘疾題材影視作品往往通過模仿或者過分渲染殘疾人的形象和生活來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既沒有尊重受眾,也沒有尊重殘疾人士,更談不上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所以殘疾題材影視創(chuàng)作者只有樹立正確的受眾觀,尊重受眾的需求、審美和特點,才能創(chuàng)作出貼近受眾生活實際和需求的影視作品,引導受眾去尊重、幫助殘疾人士,而不是依靠低俗來迎合受眾的審美。殘疾題材影視創(chuàng)作者也只有通過樹立正確的創(chuàng)作觀、盈利觀和受眾觀,才能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打造出精品良作。
只有在健康的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中,優(yōu)秀的作品才不會為了市場和資本而沉沒。相信隨著新時代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以及受眾文化鑒賞能力的不斷提高,未來殘疾題材影視文化的發(fā)展一定會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