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要】實踐教學是思政課的重要形式,是強化教學教學成果的有效途徑。文章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毛中特)課程為例,從課程特點和定位分析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針對實踐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加強實踐教學的路徑思考,對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有一定啟迪意義。
【關鍵詞】毛中特課程;實踐教學;問題;路徑方法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思政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做人學問的課程。實踐教學作為政治理論課的重中之重,不僅承擔著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使命,而且強化了教育教學的有效成果。我們要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使學生在扎實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實做到“兩個維護”,讓學生把愛國情、強軍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一、毛中特課程的特點及其定位
思政課與其他技術類課程不同,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它體現了德育首位的原則和社會主義的辦學方針,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思政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和理論,更重要的是它肩負著引導學生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的重任。同時,思政課程注重理論學習,更強調學生真懂、真信。在講清講透理論問題的同時,應遵循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積極回應學生的現實關切和思想困惑,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影響學生的行為選擇,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情感認同。
二、毛中特課程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毛中特課程的內容都是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深厚土壤的理論成果,因而在幫助學生了解這些道理時,最忌諱從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說教,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實現從單一的理論教學向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轉化是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本質要求。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質而言,理論教學內容必須通過實踐教學才可能有效地傳給學生。這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真理性與意義性并存,且以意義性為重的教育。而意義性內容必須依賴于學生的主觀能動理解,這種主觀能動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通過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信仰才有可能產生,這個內化過程就是學生的實踐過程。
實現從單一的理論教學向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轉化要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從邏輯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第一,知識論教育教學實踐,如參觀、調研式等實踐性教學活動;第二,養(yǎng)成性教育教學實踐,如生活體驗式、科學研究式等實踐教學活動;第三,價值論教育教學實踐,如志愿者服務等實踐教學活動。價值論教育教學實踐是大學生通過實踐來體會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學所傳授內容的內在價值的實踐教學。通過這些活動,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現實價值,從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三、毛中特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成功的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學效果歸根到底要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來體現。傳統的毛中特課程教學基本上以教師講授為主,也就是“滿堂灌”。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給學生灌輸大量的理論知識,但是這種“我教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的灌輸式講授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說教特點。這種說教式的教學方法雖然對于知識傳授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壓制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深入思考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對毛中特教學逐漸形成了依賴、麻木甚至厭倦的心理。
這種純理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與社會現實的密切聯系,導致學生走出課堂后往往陷入兩個怪圈。一是不適應。部分學生在學校里聽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感到很有道理,但走出校園之后碰到現實困惑,往往又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有些迷茫。由于不能用所學的理論分析社會現象,解決社會問題,一些學生患上了“能力貧乏癥”和“心理緊張癥”。二是雙面人格。與其他政治理論課程相比較,毛中特課程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如果不從理論上對于當今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國企改革、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進行深入客觀辯證的分析,解開學生思想深處的“扣子”,就很難獲得學生的認同。特別是學生在上毛中特課之前,由于受家庭、親友、社會的影響,已經不同程度地有了一定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他們在原有“意識框架”的作用下,對教師講授的同一種理論可能產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和反映。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不能對學生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度解析,只是強制性灌輸,很可能引發(fā)其抵觸情緒。這也是學生對政治課普遍不感興趣,缺乏學習動力的深層次原因。
四、提高毛中特課程實踐教學效果的路徑方法
情感是聯系認識和行為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實現“知識”向“行為”轉化的重要條件。情感在政治理論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這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偽君子。”在毛中特課程教學過程中,情感體驗是學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化為心、外化為行”的關鍵。只有扎實開展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理論的情感認同,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一)假期社會調查活動
讓學生利用假期回鄉(xiāng)探親、過年走親訪友等時機,選取自己認識理解最深、關注度高的時政熱點問題,深入社區(qū)、街道、鄉(xiāng)鎮(zhèn)、農村、企業(yè)等地,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查閱資料等途徑,開展調研,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與建議,并利用相機、DV等設備記錄調研過程,形成調研成果。這種社會調研活動既是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培養(yǎng)學生關心生活、關注社會、關愛國家的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也是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象,辯證分析社會問題的有效手段。通過親身體驗和社會調研,學生能夠獲得第一手資料和切身感受,從而加深對國情的認識,感悟民生新貌,并形成對于國家發(fā)展的共識,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為毛中特課程教學打下情感基礎。
(二)參觀見學實踐活動
毛中特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政治性,要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進頭腦,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及時回應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困惑,才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一些重大是非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認同感。參觀見學并不是簡單地到某個地方進行參觀,而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做到課前準備。參觀見學的地點并不簡單地是某一景點,而是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是為鞏固教學效果而精心選擇的地點。第二,在開展參觀見學之前,教師要收集相關資料,在課上講解參觀地方的背景、發(fā)展歷程以及與相關理論的關系,并下發(fā)相關資料供學生學習。第三,合理選擇有助于鞏固教學內容的參觀地點,如新農村建設典型示范村、地方的紅色資源以及能充分展示地方發(fā)展成果的經濟開發(fā)區(qū)和企業(yè)。第四,參觀結束后,與學生展開座談與交流,使學生了解相關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形成的具體過程以及產生的深遠影響,真正加深學生對理論的情感認同,并使學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軍營,獻身國防。
(三)拓展課外學習資源
互聯網具有快速便捷、受眾多、容量大、交互性強的特點,已成為“95后”軍校學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毛中特課程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社會信息化,并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注重實踐教學的時空延續(xù)性與拓展性,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理念、手段,對課堂教學、理論教學形成有力支撐。
第一,利用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學習資料,拓展學習資源。教師應主動學網,觸網,用網,將“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網絡手段融入第二課堂教學中,利用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上傳學習資料,傳播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讓學生用最喜歡的方式學習毛中特課程相關理論。
第二,發(fā)揮網絡交互性的特點,開設毛中特網絡課程,建立教學主頁和課程學習網站,發(fā)布課程教學信息,拓寬教育空間。課后,學生可以隨時上網學習,提問,咨詢。教師可以進行一對一的網上回答,或者針對共性的問題進行統一的輔導,與學生展開多層次、多渠道的討論和廣泛交流,從而形成開放式、立體式的教育空間,使網絡成為毛中特課程實踐教學的另一個重要陣地,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延伸。
第三,發(fā)揮網絡的快速便捷優(yōu)勢,及時發(fā)布權威解讀,拓展教學內容。毛中特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政治性,要使這樣的課程真正成為學生受歡迎的課程,僅僅依靠課堂的理論講授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輔以多媒體等信息手段。利用網絡融媒體、電子公告板等網絡設備,發(fā)布權威解讀,做到與正在進行的課堂教育內容同步更新,協調一致。一方面,及時宣傳黨的最新理論,幫助學生解疑釋惑;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理解認識,從而達到使教學效果“倍增”的效應。
【參考文獻】
[1]余豐玉.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J].中國高等教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