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一次對青海省民族地區(qū)兩所小學參加培訓的幾位小學教師的集體訪談,從中發(fā)現(xiàn)教師培訓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包括:培訓之前教師沒有目標,學校沒有指導;培訓之中培訓時間短,專業(yè)不對口;培訓之后反饋不到位,實踐不徹底?;诖?,提出解決問題的四點策略:轉變培訓方式,創(chuàng)新多種培訓形式;了解學校歷史,明確發(fā)展定位,選擇最合適的培訓地點;了解教師培訓需求,幫助教師確定目標,優(yōu)化教師培訓環(huán)境;提高民族邊遠地區(qū)、牧區(qū)中小學教師的待遇。
關鍵詞:教師培訓;存在問題;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45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9)12-0028-04
一、引言
2009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國培計劃——培訓者研修項目”,各地開展了各類形式的教師培訓。如今,教師培訓儼然成為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引進先進教學理念的重要渠道,亦是教育發(fā)達地區(qū)支援教育相對落后地區(qū),引進先進教學理念,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改善被培訓學校教學舊癥的重要手段。教師培訓對于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正因如此,才更要集結各方力量做好教師培訓,尤其是讓教師對培訓重視起來,絕不能把它當作一個可以應付的任務。但培訓結束后,在實際的操作和轉換中,教師卻顯得十分困惑。
在XX二小和青海XX民族寄宿制學校就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做了一次簡短訪談,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教學也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通過與一些參加培訓的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到他們參加培訓的機會少、選擇余地小,培訓結束后又不知道該如何將理論應用于自己的學校。這些問題的背后包含的原因十分復雜,本研究無意從大處著手,只從教師的訪談記錄中抽絲剝繭,聚焦一線教師的真實需求,針對教師培訓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教師們首先要對教師培訓的概念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培訓觀,最終真正達到學有所獲、訓有所成的目的。
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對“什么是教師培訓”,即它的目標、定義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識,進而對訪談中教師們參加培訓的困惑和問題做一個總結,最后提出一點改進策略,以期能為民族地區(qū)參加培訓的教師提供一點幫助。
二、教師培訓概述
與教師培訓相關的概念,有“教師進修”“教師在職學習”“教師繼續(xù)教育”等[1]。對教師培訓概念的探討實際上是對教師培訓效果的預估,對其了解得越透徹、越全面,教師培訓越容易成功。
目前,對于教師培訓大家說法不一,切入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從教師培訓要達到的結果來看,主要存在兩種說法:“補充說”和“轉型說”。前者認為,當前的中小學教師的知識、技能和觀念在整體上和基礎上能夠適應當前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他們的不足僅是新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的欠缺,與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要求之間的差距僅是量的問題,而不是整體的質量問題,因此教師培訓應著眼于對教師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進一步補充,重視強調對現(xiàn)代教育的具體知識、新的方法和技能的培訓,不必過于強調理論和思想觀念的學習和反思[2]。這也是很多參加培訓的教師,甚至是承擔培訓的學?;驒C構的想法。即使有些培訓學?;驒C構的初衷不是這樣,但他們的培訓結果卻必然指向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因為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在短期內的效果最為明顯,這與教師們參加培訓時間的長短、教師培訓的態(tài)度有很大關系。
而持“轉型說”觀點的人認為,當前中小學教師的具體教學經驗、技能和知識是適當?shù)?,他們與當前整個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要求以及素質教育的要求之間的差距,并不是一種量上的差距,不是一個個別的問題和不足,而是一個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整體知識能力結構的重新優(yōu)化問題,因此,對于中小學教師的培訓應著眼于加強現(xiàn)代教育基本理論的學習,注重現(xiàn)代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更新,要加強對他們作為教師整體素質的轉型[3]。教師培訓主要解決的是教師在步入或是從事教師這一職業(yè)后,隨著學校組織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和學校組織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如何在觀念、知識、技能上適應這種變化。
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承認現(xiàn)階段教師的知識、技能水平相對較高,也就是硬件條件都很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整體處于“后學歷時期”(李瑾瑜、史俊龍,2012)。
就訪談的學校來看,每所學校教師的學歷合格率都在99%以上,這至少說明,僅作為中小學教師而言,他們已經具備足夠的知識、技能。因此,筆者同意教師培訓的“轉型說”,現(xiàn)代教師真正缺乏的應該是一套科學完整的教學思想觀念,這才是在培訓中給應該傳達給教師的觀念。
有一個實例可以證明,筆者曾經與同學合作做過一個關于網(wǎng)絡教學情況的小學教師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教師大多是20多歲,他們剛剛從學校畢業(yè)踏上工作崗位。雖然問卷的覆蓋率不夠,但從回收問卷的情況來看,特別集中地反映了一些問題,例如絕大多數(shù)教師聽過“慕課”“翻轉課堂”等概念,但卻對其內涵不了解,他們對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只是單單有具體教學流程的了解。比如,他們知道導學案、短視頻教學,但卻沒有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教學理念。
本研究對“教師培訓”的定義是:教師培訓是由學校發(fā)起、組織,教師或自愿或被推薦,到教育更為先進地區(qū)的學校,參加由對方學校統(tǒng)一安排的教師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活動。這里有幾個關鍵詞:一個是學校組織,另一個是聽從對方學校安排。之所以要強調這兩點,是因為這次我們訪談的參加培訓的教師,都滿足這些要求。而根據(jù)我們的訪談內容來看,這類由學校發(fā)起組織、聽從培訓學校安排的活動是教師們最常參與的教師培訓形式。從定義出發(fā),我們能看出,教師培訓包括三個重要參與的對象:教師、教師所在的學校(民族地區(qū)學校)、承擔培訓教師的學校(培訓學校)。
三、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
教師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有效途徑,高效的教師培訓可以增強學校的師資力量,使教師快速成長,從而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保證。因此,教師培訓不僅僅是教師自身應該關注的問題,更應該是學校、培訓機構、政府乃至于學生共同關注的話題。教師是否明白自己的欠缺、學校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培訓機構、培訓機構是否能為教師提供適合的幫助、學生需要的教師是否能通過培訓實現(xiàn),這一系列的問題最終都會在教師培訓過程中產生,能否正確協(xié)調解決這些問題是教師培訓能否保質保量完成的重點。通過觀察以及在訪談中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可以看出現(xiàn)在的教師培訓普遍存在這樣幾點問題:
(一)培訓之前:教師沒有目標,學校沒有指導
教師在培訓之前沒有為自己設定好目標是如今大多數(shù)教師參加培訓比較常見的問題,設定目標意味著:提前對參加培訓的學校和培訓的內容要有所了解;對自己要了解,根據(jù)自己所教科目選擇自己要培訓的內容,不能盲目地去參加培訓。
在參加培訓之前,很多教師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當問到參加培訓之前教師們對此有什么計劃時,他們的回答大都是“學校安排了就去”“去了之后就聽人家的安排”,他們中的多數(shù)只是抱著學校既然安排了培訓他們就去參加的想法,對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沒有思考,只是盲目地參加學?;蛏霞壱蟮呐嘤?。
而更要敲響警鐘的是,很多教師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這個問題,他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教師在培訓前沒有明確自己的培訓計劃,即便有些學校會要求教師在參加培訓前做好培訓計劃,但教師們所做的計劃通常趕不上變化,在實際培訓中往往會有很大變數(shù),例如各科教師被分配的培訓和自己的課程不對口,因此教師在培訓中也是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的地位。
通常研究者會將教師培訓視作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一個途徑,而教師在培訓中是否能對自己作明確規(guī)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又是一個專業(yè)化的教師才能更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的素質。因此,好的培訓能使一個教師快速成長,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這也許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周期有關,每個教師到一定階段都會有職業(yè)倦怠期,例如休伯曼(Huberman)的游離閑散期;費斯勒(Fessler)的職業(yè)挫折階段、穩(wěn)定停滯階段、生涯退出階段;司德菲(Steffy)的退縮生涯階段[4]都屬于教師職業(yè)發(fā)展中的倦怠期。根據(jù)上面幾位研究者的研究對象和結論的不同,這個時間通常在從業(yè)后15—20年左右,時間并不固定。坦白來說,任何教師在任何階段都會產生職業(yè)倦怠的情況,但出現(xiàn)在從業(yè)時間較長的教師身上的可能性會更大、持續(xù)時間也會更長,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低落、停滯,對教學沒有熱情,也不再試圖轉換自己的理念,對新東西接受慢,有點固執(zhí)己見。從訪談時教師的狀態(tài)也可以看出,年輕教師對于培訓的熱情顯然更大也更愿意分享,年長教師的回答通常只有幾個字,都是“是”“不是”“有”“沒有”這一類的回答,再繼續(xù)追問也得不到更多信息。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年輕教師會相對而言思考的更多,培訓取得的效果也更加明顯,年長的或者說有經驗的教師,他們在培訓中很難有大的思想轉變。
(二)培訓之中:培訓時間短,專業(yè)不對口
1.藏民族地區(qū)學校師資匱乏,教學任務重
民族寄宿制學校的師資都比較匱乏,教師極為短缺,很多都是一個教師帶好幾門課,他們學校都是放月假,教師的教學任務重,因此外出培訓對他們來說就更為困難。就教師反映的情況來看,一般他們培訓的時間都是節(jié)假日期間居多,每次培訓的時間都是一周左右,而且因為費用的關系,教師們都是火車來回,這樣把一部分時間就浪費在了路上,可以說真正接受培訓的時間不多。而培訓時間太短必然會產生培訓不到位的問題,因此培訓機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如何選擇培訓內容,選擇的依據(jù)又是什么,對這些問題考慮的深度對教師來說是接受一次好的培訓的重點。對于教師而言,他們能否在短時間內消化這些培訓內容又是一個問題。故培訓時間的長短和培訓內容的選擇應該有一個很好的搭配。
2.選擇的培訓機構或學校不適應本學校的發(fā)展
在訪談中我們可以明確,學校鼓勵教師培訓的動力或者說影響因素有:一是國家相關的政策規(guī)定;二是學校領導的一致協(xié)商。據(jù)教師們說,關于教師培訓的政策里只規(guī)定了每年參加培訓的次數(shù)要求,并沒有詳細規(guī)定必須要參加培訓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內容,因此,培訓學校的選擇是由學校領導聯(lián)系,通常會選擇教育和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例如常州、蘇州等,甚至與有的地方還達成了長期培訓的協(xié)議。
我們可以理解,在培訓地點的選擇上,學校領導出于要“學習最先進教學經驗”的考慮,都把教師盡量往發(fā)達地區(qū)送。但事實是對教師培訓的需求不了解,培訓也沒有針對性。
此次我們了解的兩所學校,都屬于民族寄宿制類學校,但是教師參加培訓所選擇的地方都是發(fā)達城市的學校,例如浙江、江蘇一帶的學校。當問到為什么選擇這些學校時,教師們的回答大體有兩種:一是人家的理念先進,屬于教育發(fā)達地區(qū);二是由校長或政府聯(lián)系安排,沒有選擇余地。但是據(jù)教師們的培訓反應來看,效果不大或者說不夠明顯。教師們自然會把他所培訓的內容盡量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但這些方法是否真正適合本校學生,則更應該為教師們所權衡。學者朱旭東在談及教師培訓問題時提出了教師培訓的十大核心要素,第二大要素就是對教師培訓的需求評價要素,其中基于意圖和個體因素的培訓需求,即從受訓教師感知的工作績效差異和個體需求角度來確定培訓需求[5],對于當前教師專業(yè)成長以及在實際工作中的效果最為顯著。
另外,因為選擇的地方比較遠,大多數(shù)時間其實都花費在了路上,教師們的教學任務又重,也不允許離開學校的時間太長,因此真正的培訓時間是十分短的,用教師的話來說就是,“剛找到點感覺,培訓就結束了……”針對培訓時間短的問題,學校也曾有過應對策略,把教師安排在寒暑假出去培訓,可這樣又會有兩個問題:一是寒暑假期間學生都放假了,他們去參加培訓相當于是紙上談兵,根本看不到人家的教師在課堂如何教學;二是對參加培訓的教師也不公平,剝奪了他們正常的假期休息時間,很多教師相當于全年無休,都是高負荷運轉。
3.培訓地點各異,教師對環(huán)境不適應
在討論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小問題,就是教師們的異地培訓大多是在距離自己家鄉(xiāng)遙遠的城市,因此飲食也是一個問題。雖然大多數(shù)教師都能克服這個問題,但較大的飲食差異還是給他們的培訓帶來不便。尤其是地區(qū)間隔得越遠,飲食差異就越大。教師們的狀態(tài)不好,這就像要求學生們帶病上課一樣,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三)培訓之后:反饋不到位,實踐不徹底
教師在短暫的培訓之后就回到學校,學校方面對于教師參加培訓后的收獲也沒有進一步“追蹤報道”,盡管學校會在培訓結束時舉辦一些活動,例如教師通過講課來匯報、展示自己的培訓成果,但就他們的反映和我們自己的了解來看,這些成果展示起到的作用不大。首先是講課的教師分享的內容都追求花哨,真正內心體驗的分享不多,再是來聽的教師也不會特別認真。
更重要的問題是,教師們在培訓之后都會產生困惑,不知道怎么把自己學來的東西用在學生身上,要么是學校硬件設施不允許,要么是教師理論和實踐轉換的不成功,學校方面也沒有進一步的鼓勵措施激勵教師運用這些方法。
很少會有教師考慮到他在其他學校學習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本學校的學情,如果不適合應該怎樣合理轉變,以適應本校學生。有部分教師提出過相似的疑惑,感覺培訓結果是只學了人家的一些皮毛,例如他們的早讀采取什么方式,我們也學人家的方法,但效果都不是太理想,教師們也在實踐中逐漸摸索。
四、解決教師培訓面臨問題的策略
根據(jù)上述討論和分析,為解決教師異地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使培訓更有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改進。
(一)轉變培訓方式,創(chuàng)新多種培訓形式
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師培訓模式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組織形式,靈活有效的教師培訓機制是推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適應需要的教師培訓內容是增強培訓實效的關鍵。教師培訓時間短的根源在于學校缺乏師資,不敢讓教師出去培訓太長時間。為解決這個問題,短期來說如果沒有合適的師資,首先就是要做到分散培訓,在培訓之前對要培訓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選擇最合適的教師參加培訓。之前是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培訓學校安排了關于藝術課的培訓,但結果去的卻是藏語文課或數(shù)學課的教師,這樣的培訓結果勢必大打折扣。培訓不一定是要到別的學校去,有時候也可以邀請其他學校的教師來交流學習,這也是一個教育資源共享的過程。
(二)了解學校歷史,明確發(fā)展定位,選擇最合適的培訓地點
一般的異地培訓都是由校長來聯(lián)系,選擇的學校也多是教育發(fā)達城市的學校。筆者能理解校長選擇這些學校的原因,但就選擇學校而言,筆者卻認為選擇與本學校越相似的學校,教師的收獲可能會更大,例如教學理念、歷史發(fā)展、學生構成等等各方面跟本學校有很大相同之處,但對方卻又比自己學校有優(yōu)勢的就是最佳的培訓場所了。當然對于一些想要轉型或者是引進先進教學理念的中小學而言,他們選擇的培訓地點無可厚非,只是教師培訓應該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培訓的步驟也應該是循序漸進的。
(三)了解教師培訓的需求,幫助教師確定目標
培訓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在培訓之前就對被培訓者的需求有一個調查,使培訓更具有針對性。不同科目、不同年齡階段的教師對于培訓的要求都不一樣,甚至有些教師連自己需要哪一方面的培訓都不了解,這一點需要培訓機構和學校來幫助教師確立目標,理解學習內容,明確學習計劃。為此,要與學員多多交流溝通,在培訓前對他們有一個了解,使課程目標更加具體有效。
(四)盡量為教師提供適合的培訓環(huán)境
一般的異地培訓距離教師們的家鄉(xiāng)都很遠,因此水土不服、飲食不適應的問題必然存在。之所以將它單列出來呈現(xiàn)是因為照顧教師在培訓時的身體,使他們保持一個愉快的培訓心情,對培訓結果也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合適的飲食可以幫助教師們在異地培訓時迅速調整好身體。
(五)提高民族邊遠地區(qū)、牧區(qū)中小學教師的待遇
雖然這么說不免有老調重彈的嫌疑,但其實這一點才是針對上述教師培訓存在問題的根本性解決之道。這些小學教師中的大多數(shù)都對教育事業(yè)抱有極大熱情,尤其是入職幾年的青年教師,他們參加培訓后感觸會更深刻,也更有興趣將所學的理念在教學中應用,但和他們的聊天中能發(fā)現(xiàn),這些教師的教學任務十分艱巨,一個教師同時帶好幾門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與繁重的任務相對應的是,這些教師們的生活卻很艱苦,參加培訓對他們而言就是放一次“小假”。這不僅僅是提高民族地區(qū)教師待遇的問題,更是如何留住年輕、具有巨大發(fā)展?jié)摿Φ那嗄杲處?,不要發(fā)生人才流失的現(xiàn)實問題。一個專業(yè)的教師也許可以通過教師培訓、反思來實現(xiàn)自身的成長,但更重要的還是鼓勵那些原本就對教育事業(yè)有熱情有愛心的教師,讓他們的熱情、愛心不至于消失。有關部門應切實解決好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小學教師編制問題,改變過去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一刀切”的簡單做法,根據(jù)少數(shù)民族邊遠山區(qū)、牧區(qū)學校的實際情況,特事特辦。政府還應制定優(yōu)惠政策,鼓勵外地教師到少數(shù)民族邊遠地區(qū)任教,穩(wěn)定教師隊伍。
總之,教師培訓做得好是對學校資源的一次開發(fā),是教師專業(yè)的一次成長。要是做得不好,耗時又耗力,成效還不大。關于如何做好教師培訓的工作,不僅僅是學?;蚺嘤枡C構應該承擔的責任,更是教師們自己需要好好反思和學習的內容,教師在其中能動性的發(fā)揮是一次教師培訓成功的關鍵。筆者的出發(fā)點還是在于教師在培訓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以及學校在后續(xù)的教師交流中是否給參加培訓的教師足夠的展示空間。
參考文獻:
[1]李瑾瑜,史俊龍.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政策演進及創(chuàng)新趨勢[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9(5):83—89.
[2]魚霞.論有效的教師培訓[J].教師教育研究,2004,16(1):14—19.
[3]羅曉杰.國內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階段研究綜述[J].教育科學研究,2006(7).
[4]朱旭東.論教師培訓的核心要素[J].教師教育研究,2013,25(3):3.
[5]何泳忠.改革教師培訓模式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J].教育研究,2014(1):151.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eachers Training in Tibetan Ethnic Areas
CHEN Rong-rong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 China)
Abstract:Through a group interview of seve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training of two primary schools in ethnic areas of Qinghai province, we find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ers training, mainly including: the teachers have no goals and there is not guidance in the schools before the training; the training time is short and the specialty is not suitable during the training; the feedback is not in place and the practice is not thorough after the training. Based on thes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change the training methods and innovate various training form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schools, define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training place; acquire the training needs of teachers, help teachers to determine the goals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environment for teachers;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emote ethnic areas and pastoral areas.
Key words:teacher training; existing problem; solution
(責任編輯:朱嵐)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09
收稿日期:2019-06-30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一般項目“青海藏民族聚居地區(qū)學校課程問題研究”(BMA140036)
作者簡介:陳榮榮(1995—),女,陜西寶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