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陳云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2.0計劃的實施,現(xiàn)代教育技術飛速發(fā)展,中職語文作為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已經(jīng)受到并將繼續(xù)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只有在加快校園信息化基礎建設的前提下,提升教師個體信息化素養(yǎng),并集團隊之力,加強學科融合,建設語文研修社群,激發(fā)群體活力與潛能,始終堅持“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理念,才能實現(xiàn)信息技術手段下中職語文教學的最優(yōu)化。
關鍵詞:中職語文;信息技術;適合的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11C-0042-03
暑假前,聽了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服務顧問(SA)交車前車輛檢查》,感受頗深。從課前到課中到課后,該教師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充分運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企業(yè)連線、微視頻學習等信息化手段,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經(jīng)歷了探索知識、內化吸收、實踐運用的過程。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增強了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空間,強化了實踐能力。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一節(jié)課聽下來,自始至終,我沒有感覺到一分鐘的空閑、無聊和倦怠,而是和學生一樣,在執(zhí)教老師的帶領下,一步步地了解和掌握了作為一名服務顧問在交車前應該對車輛做哪些檢查。我想,這應該就是一堂將信息化手段與專業(yè)教學有效融合的好課吧!于是不禁自問:中職語文教學可以做到如此嗎?教育信息化2.0時代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的路到底該怎么走,如何實現(xiàn)信息技術手段下語文教學的最優(yōu)化,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一、中職語文教學的特殊性
(一)教學內容的特殊性
語文課程是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中職語文課程是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包括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幾個主要部分,旨在引導學生根據(jù)真實的語言情境,開展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增強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和職業(yè)素養(yǎng),為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需要提供支撐?;诖?,中職語文的教學內容,既有語文學科的語文味,又具有職業(yè)性。
(二)教學對象的特殊性
中職學校學生大部分都在16—19歲,他們大都出生于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的2000年之后,接收信息的途徑廣、速度快,對許多事物感到好奇但又極易厭倦,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有的只想拿到一張文憑然后直接到企業(yè)工作,有的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在學校到底能學到什么知識與技能,他們并不在意,在作為基礎課的語文課堂上表現(xiàn)得更明顯。書不愿讀、話不會說、文不會寫的情況比比皆是。這給老師在語文教學與管理上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的特殊性
中職語文教學主要通過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以及語文綜合實踐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崗位需要、日常生活需要而必須掌握的聽、說、讀、寫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理想,涵養(yǎng)職業(yè)精神,滿足其職業(yè)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求?;诖?,語文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運用更大程度上應該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新知,提升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2.0時代對中職語文教學的影響
2018年,教育部出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伴隨著語音識別、自然語音理解、深度學習、AR/VR等前沿技術的不斷引入,人工智能教育得到快速發(fā)展,中職語文教學已經(jīng)受到并將繼續(xù)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
(一)教學內容更生動,更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
由于信息化手段的滲透,語文教學中純粹的知識性、記憶性內容有所減少,師生雙方低水平、重復性勞動逐漸減少。以往學生對文本的學習主要通過文字閱讀,而運用了信息化教學手段后,語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可視化和形象化。電影、電視節(jié)目、自媒體信息等進入課堂后,學生通過聽覺和視覺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人物形象、事件脈絡、自然景觀等,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引發(fā)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教學時空更廣闊,更利于提升學習效能
認知結構理論強調:知識傳遞不僅是傳授,更是課后的強化。當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結合,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校內還是校外,學生都可以在平板電腦或者手機上閱讀教材,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教師用課件、軟件、游戲授課,可以打開網(wǎng)絡主動搜索信息、自學知識,主動投入課前預習、課堂參與、課后鞏固、課外拓展等流程,實現(xiàn)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提升學習效能。
(三)教學評價更便捷,更利于把握學習動態(tài)
教育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動態(tài)人臉識別、學生行為識別、教學行為分析的技術提升,為教學評價提供了便捷。學生一進入教室或者一進入學習空間,他們的學習表現(xiàn)、學科成績、作業(yè)情況、錯題信息等評價性數(shù)據(jù)都能即時產(chǎn)生,為教師更為精準地把握課堂動態(tài)、實時調整教學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利用網(wǎng)上論壇、微信朋友圈或者QQ群等新型社交媒體,學生既可以上傳自己的朗讀作品或者作文,也可以欣賞和點評別人的作品,甚至家長還可以在手機APP上觀測學生語文課堂的實時情況。
三、教育信息化2.0時代中職語文教學的思考
浙江省語文教育名師戴智敏認為,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活法已變,學法必變;學法已變,教法必變;教法已變,學校必變。如果我們今天仍然用昨天的方式教育學生,將剝奪學生的未來。
(一)加快校園信息化基礎建設
建設信息化校園是實現(xiàn)教學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對于中職語文信息化教學而言,要有高效運作的小型局域網(wǎng)、校園網(wǎng)或因特網(wǎng)等,以及播放增強課文整體感知所需的視頻、文檔、課件、音樂等基礎性設備;要建立服務專業(yè)的語文交流學習網(wǎng)絡平臺,便于開展交流討論、集體參與等協(xié)作教學活動;要完善資源庫建設,讓師生可以不再受時空、教材、圖書館等有限資源的限制,能夠隨時隨地存取、查詢,利用網(wǎng)絡上的數(shù)字化信息資源,真正實現(xiàn)資源共建與共享。
(二)提升教師個體信息化素養(yǎng)
1.吸收先進理念。歷屆全國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全國“創(chuàng)新杯”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說課大賽都會涌現(xiàn)出許多精彩作品。這些作品理念先進,信息技術運用合理有效,是我們學習與研究的優(yōu)秀范例。教師只有不斷吸收先進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理念,才能真正地領悟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內涵,從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實踐。
2.熟悉教學軟件。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不斷深入,從雨課堂、藍墨云班課、i Spring到為你讀詩、喜馬拉雅FM 等學習APP,各種信息化教學軟件層出不窮。這些軟件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全新體驗。教師只有熟悉各種軟件的功能與應用,才能在信息化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合理有效地運用。
3.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信息化教學,信息化只是手段,教學設計才是根本。教師只有加強自身學習,提升語文教學專業(yè)素養(yǎng),綜合考慮教師、學生、語文教材、現(xiàn)代教學媒體、評價等各個教學因素的地位與作用,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與要素,才能借助信息技術的強大力量和豐富資源優(yōu)化教學,提高質量。
(三)注重教學團隊群體化發(fā)展
獨行快,眾行遠。在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道路上,有許多亮麗的風景,如果說教師的個人鉆研是一種“凌寒獨自開”的一枝獨秀,那么集團隊之力開展研究就能創(chuàng)造百花齊放之美。
1.學科融合,建設語文研修社群。中職語文作品中蘊涵了很多歷史、音樂、繪畫甚至專業(yè)理論或實踐等方面的知識,如果僅僅依靠語文教師是遠遠不夠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地發(fā)展,各類教學信息資源的建設以及在線開放課程的開發(fā)等都需要高水平教學團隊的整合和優(yōu)化。因此,加強基于學科融合的語文研修社群建設,融合信息技術類教師、藝術類教師、專業(yè)課教師等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把關、設計、融合,并將其納入學習過程,可以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之外,迅速汲取到課程以外的相關知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比如,浙江省戴智敏名師團隊開發(fā)的中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讀本《讀·賞·練》,就是與工藝美術、計算機等專業(yè)團隊合作,把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素通過情境化的單元設計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
2.“互聯(lián)網(wǎng)+”,激發(fā)群體活力與潛能。從深層次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動力來源于教師對自身職業(yè)認同感與幸福感,讓教師的創(chuàng)造獲得認同,勞動得到尊重,知識體現(xiàn)價值才能夠有效激發(fā)教師的活力與潛能,促使其主動且持續(xù)地成長,而“互聯(lián)網(wǎng)+”正是這樣一條理想路徑。就語文教學條線而言,影響較大的當屬浙江省戴智敏名師網(wǎng)絡工作室。目前擁有成員9904名,開展教研活動524次,發(fā)布了44757個話題討論,共建共享資源43135件,其中精品資源342件。學科帶頭人和網(wǎng)絡學員均積極參與研修活動,協(xié)作共建,抱團前行。語文教師的職業(yè)活力和智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實現(xiàn)并持續(xù)放大。
信息化教學是一種順應時代進步的教學方式,符合現(xiàn)代化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和理念。但在語文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一定要謹記“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要堅持實用性、便捷性原則,圍繞中職語文課程特點和學情,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然后再尋求合適的信息手段來化解這些重難點。否則,一味地套用、濫用“先進”技術而忽略教學根本,讓語文課丟掉了原本的語文味,便違背了信息化教學的初衷。
參考文獻:
[1]白志榮.信息化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設計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18.
[2]王瑛紅.信息技術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11).
[3]王慧勤.道技和合:信息化推變下語文教學的智性選擇[J].語文建設,2018(7).
[4]繆洪江.役其所長,避其所短——中職語文信息化教學探討[J].漢字文化,2018(7).
[5]吳開宇.當“傳統(tǒng)語文”遇上“信息化”[J].江蘇教育研究:職業(yè)教育版,2013(11).
責任編輯:章躍一
The Suitable is the Best-Whe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Enters the Era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2.0
SHI Chenyun
(Jiangy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angyin 2144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program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as a compulsory public basic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of all majors,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affected by unprecedented influences. Only on the premise of speeding up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campus information, improving the teachers' individual information literacy,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building the Chinese study community, stimulating the group's vitality and potential, and persisting in the concept of "the suitable is the best ", can we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itabl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