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是一幅優(yōu)美的長卷、一段深沉的歷史,更蘊藏著一種深遠的意境……“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笔乔Ч艂黜?、膾炙人口的兩句送別詩。詩人李白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傳情,卻顯示出開闊深遠、超凡脫俗的送別意境,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我力圖把握一個“情”字,貫穿一個“讀”字,想象詩中的意境,品悟詩中的深情,培養(yǎng)語感,提高素養(yǎng)。讓古詩教學靈動飄逸、灑脫不羈。
一、感受落差,初悟詩意
煙花三月,繁花似錦,景色宜人,詩人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干什么?(共飲美酒,吟詩作賦,談天論地,游山玩水……何其美哉?。┑裉?,老朋友離李白而去,李白只能看著孤單的小船遠去,他心情會怎樣?在臨別的時候,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在美景中離別更顯不愿,在美事后離別更顯不舍,這深深地情,這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把孩子們的心引入古詩那深邃的意境中。
二、品讀詩眼,感悟詩境
走進詩眼,別有洞天,猶如陶淵明尋找“桃花源”時發(fā)現(xiàn)的“山有小口”?!爸蛔?,全盤皆活”。 教學中讓學生抓住詩眼展開想像,細細地讀,慢慢地品,讀懂送別中流露的“情”。
(1)探究實景——品“見”境。繁盛的時代、繁花的季節(jié)、繁鬧的送行地點,詩人卻說“唯見”,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李白此時會見到什么呢?(金碧輝煌的黃鶴樓;水天相接的江面以及長江兩岸柳如煙,花似海,如織的游人;看到江中的船只來往如梭,遠處的點點孤影……)然而,詩人卻說“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為什么?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馳神凝目之中嗎?
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么深厚的友誼!有誰知道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深情地講述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如此的鋪墊如同一塊小小的碎石,必然會泛起層層漣漪。
(2)觸摸心靈——悟“孤”情。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領(lǐng)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表達,才能入其境,通其情。從“孤”字你讀出了什么?(孤單單的送別人,孤單單的帆船,孤單單的遠行人……)一個“孤”字把詩人離愁別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孤孤單單的小船,孤孤單單的送別人,此時此刻,你覺得李白心里是什么滋味。(為老朋友旅途的擔心而憂;為老朋友到風景如畫的揚州而喜;為自己一個人孤單寂寞而愁……像草莓一樣又酸又甜;像鐵觀音一樣有甘有苦……)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用自己的聲音去抒發(f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讀出自己的理解。
(3)想象意境——析“盡”意。讀詩最可貴的是想像詩的意境,詩中有畫?!肮路h影碧空盡”,真的盡了嗎,不盡的是什么?(友誼、情誼)然后我設計了以下的引讀:船漸漸遠了,帆越來越小了,漸漸消失在茫茫的天際,眼前只有一江春水向東流去。李白還在望著,望著,我們一起讀——夕陽的余光灑在李白的身上,拖出了長長的影子,李白還在望著,望著,我們一起讀——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李白還在望著,望著,我們一起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為情所動,隨情而讀!孟浩然的船早走遠了。可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滿溢著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無限的眷戀。忘年友情,誠摯篤厚,可見情深思遠。
三、領(lǐng)悟景語,升華詩情
在層層鋪墊、感悟的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來讀“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現(xiàn)在你對“流”字有什么不同的體會了嗎?(李白的離情別緒何嘗不像這滔滔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向揚州流去,它哪有盡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對孟浩然的無限敬仰,對揚州的無限向往;詩人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寄托在滔滔的江水之中,那遠去的孤帆之中……)一個“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耙磺芯罢Z皆情語”。從眼前景體會到了弦外音,水到渠成,不露痕跡,使人神馳。此時孩子們需要一種方式來宣泄心中的情感。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寫出李白當時想對孟浩然說的話。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著這份不舍,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diào)動起來,不僅在情感上得到升華,更在語言上得到了訓練。
“怎一個情字了得!”言已盡而意無窮。一節(jié)好課應該是心與心交流的課,是生命與生命交往的課。感受落差,初悟詩意;品讀詩眼,感悟詩境;領(lǐng)悟景語,升華詩情。抓住“見”、“孤”、“盡”、“流”這四個字,悟中讀,讀中悟,體會詩中意,讀出詩中情。讓教室里的兒童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書里書外的生命息息相通。使原本生澀的詩句漸漸清晰明了,如同撥開濃霧一般,一一展現(xiàn)在學生們的眼前。引領(lǐng)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
品不盡的意境,悟不完的別情。于是,全詩的意境靈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