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是實現(xiàn)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本文主要通過觀察教師的有效性提問,分析如何在課堂中合理的設置問題來促進教與學的一致性。
關鍵詞: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 課堂觀察 有效性提問
隨著課改的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區(qū)教研中心提出了“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的高效課堂的研究,初中地理教育名家工作室也致力于打造高效的地理課堂。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要做到目標、教學、評價的一致性,首先要制定出精確的教學目標。然而,教學目標制定了,如何評價目標的達成度?
新的課程改革提出師生之間應該構建出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為師生交往、師生共同發(fā)展提供了一個互動的平臺,是體現(xiàn)和諧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課堂提問又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因此,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問題,以問題驅動教學,是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理論上,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能調節(jié)課堂的氣氛,及時有效地反饋教學內容,提高信息之間的交流效率。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教學內容的要求,使用合理的提問方式,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進行目標評價課例研究的過程中,我總結了以下幾種不同的提問類型表現(xiàn)出的不同的功能,下面我將以具體課例進行介紹。
第一種,梯問。梯問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引導學生學會概括,學會歸納,能準確的抓住事物的本質。在學習《中國的地形》時提出問題:“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是哪一種地形?”學生很容易從中國地形圖上讀出是山脈,但是并不能深刻領會山脈構成我國地形骨架的原因。這時追問:“山脈是怎么形成的?”學生通過回顧山脈的形成與地殼運動的關系,以及我國所處的板塊位置,很容易理解地表形態(tài)形成的機理——板塊的碰撞擠壓。同時繼續(xù)追問:“你能找出我國主要的山脈的走向嗎?請你把我國主要山脈按照走向分分類?!睂W生不僅能夠結合我國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的位置認識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并且歸納總結出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的分布規(guī)律,也通過逐步的問題梯度很好的達成了“運用中國地形圖,概括我國地形的主要特征”的學習目標。
第二種,曲問。曲問能引導學生用逆向思維的方式思考有關的規(guī)律和原理,取得曲徑通幽的效果。在學習《地圖的判讀》根據(jù)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時,讓學生搜集常用地圖,在威海市政區(qū)圖中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查找“從汽車站到西霞口動物園的路線并計算距離”。學生在查找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找不到所要求查找的地點“西霞口動物園”,從而得出結論,在選擇地圖時一定要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的地圖,并且想到了使用電子地圖等更為方便快捷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了“根據(jù)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的學習目標。
第三問,懸問。懸問能讓學生產(chǎn)生疑惑,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成為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在學習《地圖的判讀》認識地圖三要素的方向時,出示以下兩幅地圖,提出問題:“圖中的橋梁所在的公路走向是怎樣的?”兩幅一樣的地圖,兩種不同的判讀方向的方式,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去探究,達成“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學習目標。
通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提問可用于檢查教師備課是否充分、講解的內容是否正確,學生能否接受,如果能接受,最后能接受到什么程度,促進目標達成度。課堂提問最基本的目的是啟發(fā)學生思考,因此需要教師在備課或講授時預設一定深度、一定層次的問題,來啟發(fā)學生獨立的思考。當然我們對有效性問題的研究還不僅深入,下一步,我們將繼續(xù)深入聚焦有效性提問,總結出更有效的方法,應用于地理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廣水,《設計提問方式,打造高效課堂》,教育拾貝[J],2012(1);
(2)王德勛,《試論課堂提問的時機把握及提問方法》,《教育探索》[J],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