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袖手于前,始能疾書于后?!闭l如果在動筆之前,不在構思上認真下一番功夫,就貿然動手,倉促落筆,他便很難寫出上乘之作。下面介紹幾種簡單快速的作文構思方法:
一、首尾照應法
古人寫詩作文講究\"起承轉合\"。首尾呼應法便是做好\"起\"與\"合\"兩個環(huán)節(jié),保證結構的完整性。首先要學會用一句話開頭。這樣可以逼著自己選取有分量的話作開頭,促使自己對思考的內容作比較篩選,這樣的開頭既簡潔明確,直接入題,避免了繞圈子,而且深得閱卷老師之心。
結尾處要冷靜要慎重,不能太過隨意,尤其要注意語言的節(jié)奏和意蘊,還要與開頭相呼應?;虬l(fā)人深省,或戛然而止,或出人意料,使文章呈現結構精巧之美。
二、一線貫穿法
好的文章往往讓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之所以如此,我們細細讀來,會發(fā)現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秘密,那就是文章的字里行間總有一根無形而又有形的線穿行其中,也穿行在我們的心中。這根線是什么?它就是行文的線索。一線貫穿,即一條線索貫穿文章始終。也就是圍繞文章的主題,將某一物象、時間、地點、事件、話語、情感等,作為思維線索貫穿全文始終,使分散的材料組合成一個嚴密的整體。打個比方說,文章的材料就好比一顆顆珍珠,“線索”就好比引線,一線貫穿就是用一根引線把這些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起來,使之成為一串光彩奪目的項鏈。
一線貫穿最為容易操作的常見技法有二:一是物象貫穿法,二是細節(jié)貫穿法。所謂“物象貫穿”,就是以一個具體的“物件”或“意象”,比如老師的保溫杯、奶奶的金元寶、父親的煙斗、風中的蘆葦,把全文的材料貫串起來。所謂“細節(jié)貫穿”,就是通過人物的外貌(人物局部的特征如背影、駝背等)、語言、動作、心理(情感)、神態(tài)或者周圍環(huán)境的細節(jié)變化,把全文的材料貫串起來。無論是物象還是細節(jié),都要注意作為線索必須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并貫穿全文始終。
三、“冰糖葫蘆”法
在寫作中,可在題目規(guī)定的范圍內,選擇幾個生動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斷,或事件的情節(jié)片斷,或景物描寫片斷,把它們有機地組合起來,共同表現一個主題。這樣的構思,就像小孩子喜歡的糖葫蘆一樣,所以這種構思方法叫\(zhòng)"糖葫蘆法\",也可以叫做畫面組合法。用這種方法構思記人敘事的文章,可以在較短小的篇幅內,立體地多角度地表現人物、敘述事件、描寫景物。運用“冰糖葫蘆”法來構思,可以給作者留有相當廣闊的自由天地,使思路開闊,縱橫馳騁。這種構思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可以表現更復雜的事件,可以更好地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更為深刻地表現文章的主題。當然,運用這種方法的文章,不一定有一條貫串全文的線索。但這并不等于說,文章的那些“葫蘆\"可以隨便選取和組接。它們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分工而又合作的,獨立而又集中。所謂“分工”,就是各個“葫蘆”表現的角度不同,側面不同;所謂“合作”,就都要共同表現某一個主題思想。
四、以小見大法
“以小見大法”,就是從寫“小題材”入手,由點及面,見微知著。在這類文章中,作者筆下盡管是一些細微平凡的人與事,但于細微處見精神,如同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一樣,同樣可以表現時代風貌。生活的海洋并不是每天都有狂風暴雨,更多的卻是不乏美感的微波細浪。那些平凡的題材,細小的生活片斷往往能折射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時代的精神光輝。
五、一波三折法
為了吸引讀者并且給讀者以某種啟發(fā)與享受,在謀篇布局時,在記事過程中還要注意曲折動人,使文章富于變化,出乎意外,但又合乎情理。人們常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老是平鋪直敘,讓讀者看了開頭便知結尾,那就很難吸引人了。哪怕一件稀乎平常的小事,一波三折,便具有戲劇效果,細細讀來,妙趣橫生。如果能把思想內容,以幽默詼諧的筆調,新鮮活潑的文風表達出來,就更能看出構思上的巧妙之處了。
上面幾種構思方法,只要符合主題,符合實際,靈活運用之,都會出新,給人強烈的視覺和心靈的沖擊。不過,這些新巧的構思方式,也不是靈丹妙藥般的化腐朽為神奇,更不可代替扎實的作文基本功訓練,不可純粹追求某種結構形式而走進寫作誤區(qū)。我們要大力提倡,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寫出極具個性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