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國是東亞地區(qū)最重視英語學習的國家。在全球化形勢下,韓國大力發(fā)展英語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中國與韓國在文化傳統(tǒng)、社會思想、教育體系上頗為相似,本文旨在對韓國全球化時代英語教育的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解析,并提出對我國英語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韓國;全球化;英語教育
【作者簡介】杜書靈(1991.01-),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處,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國別。
在全球化浪潮下我國對外交流不斷升級,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在國與國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國國民英語能力的提升也成為了重要課題。我國的英語教育雖已取得長足發(fā)展,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很多孩子從小就開始學英語,學習多年卻仍然無法用英語交流。英語學習者實際應用英語能力的不足將最終影響到中外交往,影響我國軟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升。韓國與中國在文化傳統(tǒng)、社會思想、教育體系上頗為相似,本文將對韓國英語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探討,并期為我國英語教育帶來一些啟示。
一、韓國的“英語熱”現(xiàn)象
韓國是東亞地區(qū)最重視英語學習的國家。為了能夠在全球經濟中更具競爭力,韓國政府相信提升民眾更有效掌握英語的能力至關重要。為了普及英語和提升民眾熟練掌握英語的能力,韓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提升了英語學習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也形成了韓國社會對英語學習狂熱追求的現(xiàn)狀。
1.課程大綱改革。韓國教育部英語教育大綱中將英語學習放在了極高的位置上,大綱中寫道“為了給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展示出作為都市公民的領導力并參與更廣泛的文化活動,理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至關重要。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將成為連接不同國家間的橋梁,也將成為我國發(fā)展的動力,提升我國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的受信任度?!?/p>
在全球化時代,為了有效提升韓國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韓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課程大綱改革政策:金泳三總統(tǒng)時期的韓國教育部推崇將傳統(tǒng)的以語法為主的英語教育方式向“交際式語言教學法”(CL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轉變;1995年,韓國進行了“第六次教育大綱修訂”,著重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舉措也延續(xù)到了“第七次教育大綱修訂”中;1995年,學校教授英語的起始年級從初中一年級變?yōu)樾W三年級,1997年英語進一步被確立為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必修課;2008年,李明博政府出臺政策,要求到2012年,全國中小學英語課程都必須用英語教授(TEE,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等。
2.EPIK和TaLK項目。除改革課程大綱外,韓國政府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引進英語母語者師資,如建立了“在韓英語項目” (EPIK, English Programmes in Korea),大力引進英語母語國家的教師前來韓國的公立學校教書。EPIK項目的姐妹項目“在韓教書和學習項目”(TaLK, Teach and Learn in Korea)為英語國家大學生提供短期交換生獎學金,鼓勵他們來韓國偏遠地區(qū)公立學校教授英文,同時了解韓國文化和社會。
3.英語補習熱和“早期留學”盛行。韓國政府將提升國民英語水平放在了極高的位置上,社會評價體系也加大了對英語的考量。英語已成為韓國人入學、求職等活動的門檻,真切地影響著韓國人的生活,這也導致了韓國個人和家庭不滿足學校的英語教育,不斷加大對英語課外補習班的投資。三星經濟研究院數(shù)據(jù)顯示,韓國人每年約花費共14.3萬億韓元在英語課外學習上,另花費共約7000億韓元在英語考試上,使韓國成為全球在英語學習上花費最多的國家。除此之外,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會將低齡兒童送去英語國家留學(即所謂的“早期留學”),從小接觸英語環(huán)境,以提升英語水平。
二、韓國英語教育的問題
“英語熱”的發(fā)酵使韓國人對待英語學習的態(tài)度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 ,但即使這樣,韓國人的英語學習效果卻并不理想,揭示出了韓國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1.應試教育體系。雖然韓國人對于英語學習有著狂熱的追求,但首爾市政府的一項調查顯示74.2%被調查的韓國人表示用英文交流有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韓國的應試評價體系培養(yǎng)出來的更多是熟練的英語考試者,而非英語運用者。韓國的“大學修業(yè)能力考試”(“修能考試”)成績不僅是學生進入大學的依據(jù),更可以說是學生改變命運,決定今后社會地位的依據(jù)。因此家長和學生們?yōu)榱颂岣呖荚嚪謹?shù)不遺余力。
英語學科于1993年成為“修能考試”科目之一,“第五次教育大綱修訂”時英語聽力正式成為考試環(huán)節(jié),稍稍彌補了從前只注重語法的考試結構;2013年聽力環(huán)節(jié)所占比例從34%提升到50%。然而,這樣的做法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韓國的英語教育方式。雖然韓國政府積極推進英語課堂上的“交際式語言教學法”(CLT),但學生和家長們希望老師做的卻僅僅是幫助他們提高考試成績。如“修能考試”中沒有英語口語考試,學生和家長便要求英語老師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其他考試科目,而非英語口語上。雖然近年來韓國大量引進英語母語外教,但學生們常常并不認為外教口語課是真正的英語課,因為這并不關乎他們的“修能考試”成績。
2.“用英語教英語”(TEE)政策難以實現(xiàn)。除去應試教育,韓國英語教育無法取得長足進步的另一原因在于本土師資培養(yǎng)的不足。韓國本土英語教師本身就是在應試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出來的,其自身英語聽說能力就存在缺陷,在其教學中自然沒有能力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全方位的指導。教師本身能力的不足成為了前文所述韓國政府推行“用英語教英語”(TEE)政策的主要阻力。
3.英語補習熱和“早期留學”帶來的問題。韓國英語補習熱和“早期留學”的盛行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課外補習及將兒童送出國學習英語對韓國普通家庭造成了不小的經濟負擔,也造成了英語學習資源分配不均和社會兩極分化的加劇。為了解決該問題,韓國政府鼓勵EPIK和TaLK項目的實行,著眼為公立學校,特別是偏遠、貧困地區(qū)的公立學校提供英語母語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經濟條件造成的英語學習資源不均的問題。
4.“英語公用化論爭”的興起及問題。1998年隨著卜炬一《國際時代的民族語》一書的發(fā)布,韓國社會出現(xiàn)了要求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的聲音。在一個典型的單語國家且英語幾乎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社會竟出現(xiàn)這樣的訴求,的確是比較奇特的現(xiàn)象。這種聲音一出現(xiàn),便在韓國輿論引起了一陣辯論潮,被稱為“英語公用化論爭”。支持者認為只有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才能全面提升國民英語水平,使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更具影響力;反對者則認為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進行普及,不僅費時費力,且會導致社會階層分裂、民族整體性喪失等問題。雖然經過多年的爭論,至今英語也未能成為韓國的官方語言,但是該主張在韓國建立濟州特別經濟區(qū)和自貿區(qū)的進程中不斷被提及,至今仍有余熱。該種聲音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韓國人對英語學習目的認識不清,缺乏自信和忽視民族身份認同的問題,這是值得警覺的現(xiàn)象。
三、總結與啟示
在分析了韓國英語教育現(xiàn)狀和問題后,本節(jié)將簡要介紹韓國已采取的解決策略,并試圖對中國英語教育有所啟示。
1.加大力度引進外教和培養(yǎng)本土英語教師。相對韓國而言,我國對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有所欠缺,國家對英語教育的經費投入比較有限。韓國通過EPIK和TaLK項目,在2010年已經能保證每個學校有一名英語外教,而我國外籍教師人數(shù)遠少于需求量,特別是偏遠地區(qū)的中小學一般沒有外教。同時,韓國意識到本土英語教師自身水平的不足限制了英語教育的發(fā)展,為此教育部大力推進覆蓋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本土英語教師培訓,并組織地方教育委員會向教師提供在職培訓。在政府“用英語教授英語”(TEE)的政策指引下,2009年首爾地區(qū)率先建立TEE證書考核機制,老師需要通過參加教師培訓項目等方式獲得TEE積分,進而申請TEE證書。TEE證書機制通過引入競爭的方式,鼓勵老師們自發(fā)提升用全英文授課的能力。而在我國,本國英語教師少有在職培訓和出國交流的機會且缺乏有效的教師水平評價體系,合格的英語師資嚴重不足。師資的不足造成學校英語課大多是四五十人的大班授課,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無法得到有效鍛煉。因此,加大教育部門投入,大量引進外教和培養(yǎng)本土英語教師,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應引起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
此外,與韓國一樣,我國學生的課外補習盛行,也有越來越多的低齡學生被父母送出國學習英語。在韓國,“早期留學”的泛濫被稱為是“因公共教育的崩潰,韓國教育難民周游世界”,為了改變這個局面,李明博總統(tǒng)時期主張減輕英語教育的費用,大力培養(yǎng)英語教師,擴大初、高中英語授課范圍,使14萬億韓元的課外英語補習費減半。鑒于與韓國相似的情況,我國加大英語教育投入,完善公立教育體系,特別是加大貧困和偏遠地區(qū)英語師資儲備勢在必行。
2.完善英語考核體系。如前文所述,制約韓國英語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應試體制,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韓國教育課程評價院在2013年設立了“全國英語能力測試”(NEAT, National English Assessment Test),包括了對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全方位考察,該測試正在逐步替代現(xiàn)行的“修能考試”的英語部分,作為大學入學的參考。
我國的“高考”教育與韓國極為相似,對于英語語法和閱讀寫作能力更為看重,而聽力和口語等交際能力考核不到位。教育部門應依據(jù)實際情況切實改革和完善英語考核體系,加大口語、聽力等測試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形成以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為導向的考核機制。
3.認清英語學習的目的。前文分析韓國英語教育問題時特意提到了“英語公用化爭論”,提出了英語學習和民族身份認同間產生矛盾的警覺性問題。在發(fā)展英語教育時,首先要認清其目的是什么。在新時期,我國培養(yǎng)英語人才的目標應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根植于本國文化且了解外國文化,做中外交流的使者,為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才;而不是思想和行動上“全盤西化”而喪失了民族性的人。韓國出現(xiàn)呼吁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的現(xiàn)象同樣值得我們警覺。我國的英語教育不能凌駕于中文教育之上,更不能一味照搬國外模式,而應認真思考如何開發(fā)出適合我國國情的人才教育模式,培養(yǎng)出“心懷祖國,放眼世界”,能夠為國家對外交流做出貢獻的新時期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Kaplan Baldauf.Language and language-in-education planning in the Pacific Basin[J].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2]Littlewood.Communicative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East Asian classroom[J].Language Teaching,2007:243-249.
[3]Korean 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J].The School Curriculum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2008.
[4]Demick.Some in S.Korea opt for a trim when English trips the tongue[J].Los Angeles Times,2002.
[5]???.?? ???? ??? ???[J].??? ?? ?13? ?2?,2003.
[6]李水山.韓國新總統(tǒng)李明博的重大教育改革路線和社會反應[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