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生給“文”畫像閱讀,以指導學生寫作,學寫作文。
關鍵詞:文章的“文” "文字的“文” "思維定式""基本文 "發(fā)展文 "給“文”畫個像
每當我改到一些學生的作文,想到沒有思路,沒有條理,沒有內容,沒有框架結構,甚至沒有段落層次等等,我就不知不覺地皺起眉頭,想到成語“瞎子摸象”,想到“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畫竹子心中要有竹子的形象,才能畫出來。小學生的作文,怎么就是不會寫呢?
指導小學生寫作文,怎么指導,他們心中如果沒有這個小精靈——“文”——的樣子,胸無成“文”,他又怎么能寫出來呢?你不把大象牽個來或畫出來讓他看看,他怎么知道大象的腿粗鼻子長呢?“瞎子摸象”這個典故,說大象像扇子,像柱子,像一面墻,其意思我等應該都知道,之所以瞎子這樣說,不就是說這些瞎子根本沒有看見過大象嗎?
今天在這里我就是想和同仁們探討探討,給“文”定個框架,畫個圖像,讓學生胸中有“文”的樣子,指導學生寫作。當然這樣下去,會養(yǎng)成寫作思維定式,有可能形成千篇一律,有違背教育規(guī)律之嫌疑,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這種觀點我也考慮過。但我想,讓學生先養(yǎng)成這個思維定式,學會了寫基本的作文,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加,知識的積累,課文的一一學習,會再發(fā)散開,寫更好的作文。
你現在就擔心這擔心那,不給他一個模子寫作,不給他指明一條步行或乘車去上學的路,你想想,他會去往何方?你是否想到他會呆在桌子上,無淚地哭泣,埋怨,厭煩,仇恨!露出失望的目光!產生可怕的行為:咬手指,折筆桿,藏本子,或就是不寫了,等等表現。所以,教給習作者,小學童們畫個像寫作文,總比現在他們像“瞎子摸象”一樣寫作文好吧。
下面就談談我是如何給“文”這個小精靈畫個像,指導小學童們學寫作文的。
一、掌握寫作要素,認識“文”
我教學高年級語文多年,和“文”(閱讀和寫作)打交道可謂久了,付出的汗水可謂多矣,可是學生得到的收獲卻總是不盡人意!好多的學生還是不會寫!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我對“文”的教學,即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始終站在蒙眬的抽象的理論的肩膀上,對廣義上的“文”的認識,講解得不夠具體,分析得不夠形象透徹,學生腦海中沒有“文”的整體的系統(tǒng)的印象,當然蒙眬,一談到什么叫“文”,學生當然無語,頭腦當然一片空白!只想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確,條理清楚,內容豐富,主次分明,詳略得當,語句通順,沒有錯別字等。沒有錯別字,語句通順,學生大多知道,至于中心,條理,內容等又有幾個能明白呢?
二、整合文章結構,演變“文”
我常想,天上飄著的云,有“朵”字樣;地上流著的水,有“川”字樣。鳥有鳥樣,竹有竹樣。有形的物,無形的怪,都該有個樣子。倘若“文”,有個樣子,讓我們的學生看得著,記得住,然后心懷著這個樣子,面對眼前的課文去閱讀,面對眼前的作文去寫作,就像孫悟空擁有的火眼金睛一樣,去茫茫書海閱讀,面對大千世界,萬物生靈去創(chuàng)作!那該是多好呀!
不知哪位教育家說過“鳳頭,豬肚,豹尾”,也不知哪位教授說過“整體—部分—整體”,“總領--分述--總結”,“起因—經過—結果”等等語文教學的秘笈。由此我聯(lián)想到“文”這個字的,字“形”:把它起筆的一點變成一個小圓圈,中間的丑三角形畫成一個大圓圈,末尾的兩個小尾巴連成一個小圓圈。如圖1:
這樣一演變,這個“文”字形,就成了一個中間大兩頭小的三個垂直相切的圓,組成的“圖”形;若立體化,就似三個穿在一起的一串冰糖葫蘆。給上面的葫蘆,點上眼睛鼻子嘴巴,立體形就像了一個葫蘆娃……唉!這三個圓不就是“鳳頭豬肚豹尾”嗎?不就是總分總嗎?這個“圖”不就是“文”這個小精靈的樣子嗎?這個四筆“文”字,不就是寫作的“文”形嗎?不就是作文的謀篇布局嗎?
三、胸懷高屋建瓴,領悟“文”
“圖”中的一個圓代表文章的一個段落層次,大圓代表大四、給文分門別類,簡化“文”
我把這類似三個圓即三個自然段落構成的文章叫做標準文,也稱為基本文或三圓文;而有三個以上的自然段落的文章界定為文章中的發(fā)展文。這樣來指導教學,方便,直觀,形象,具體。學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易于運用。最起碼學生一寫起作文來,就能想到“文”,心中有“文”的樣式,至于寫的好寫的壞,那是另外一回事。
五、作文教學指導,始于課文閱讀
要想學生寫好作文,離不開每個單元閱讀教學的指導。我教學每篇課文都先讓學生畫好這個“圖”。提前自學,畫圖閱讀。從學會閱讀來指導學生學會寫作,初學寫作文,也是如此。下面談談如何運用給“文”畫個像來,指導小學生的作文教學。
六、入學寫作,從寫基本文開始
寫基本文,我常常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課文《桂林山水》為樣子,進行寫作指導。這是一篇寫景佳作,更是一篇文章結構完整、優(yōu)美,指導學生初學寫作文的佳作!
《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它有四個自然段,但中間兩段可以合并,整合成三個段落的基本文。我在黑板上畫上中間兩個大的,首尾兩個小的四個垂直相切的圓圈,在里面標上段序1、2、3、4。這樣就仿佛把全篇文章四段整體搬運到了黑板上。教學時在每個圓圈的里面或右邊概括出段意。如第一段是總領寫山水,我在第一個圈里寫出“山水”;二三兩段是分述寫山水,我就在二三兩圈里分別寫出“水”和“山”;第四段又是總結寫山水,我又在最后一個圓圈里寫上“山水”。這樣標明各段大意,有整體感,比較醒目。過會,我在中間兩個大圓之外,在畫上一個外切圓,全文便成了三段,合成了基本文。由此直觀地引
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山水。一個中心,主次分明,條理清楚,
內容完整,首尾呼應等便一目了然。整篇文章,整體框架,整
個寫作方法,便呈現在眼前,印入腦海之中。比平時光口頭講解課文內容,效果要好得多。
小學生能把基本文寫好就不錯了。例如作文:記一件事。通過審閱題目,我們知道這是寫事作文。我要求學生先畫好這三個圓,好比是列提綱。然后想,凡事總有一個動作詞,我們要先找準這個動作詞,例如《第一次學騎車》,這里的動作關鍵詞是“學”。然后在第一個圓里寫上,一寫為什么“學”(起因);在第二個圓里寫上,二怎么樣“學”(經過);在第三個圓里寫上,三寫“學”的結果及感受。再例如作文:要求是通過一件事寫一個人某一方面的品質。這個要求很關鍵!審閱了要求,我們知道此作文,不是寫事情的,它是通過寫一件事來寫某一個人的某一方面的品質,是寫人的作文!寫人的作文我們就要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寫作。同樣是畫三個圓,第一個圓總領寫這個人咋樣;第二個圓通過具體的一件事來分寫這個人證明這個人咋樣;第三個圓再總結寫這個人咋樣。然后再對照此圖依次分段寫作。如:
每次作文,我都指導學生先畫“文”,即畫一個中間大、兩頭小的三個垂直相切的圓圈圖。針對具體作文題目,每圓列入每段的寫作綱領,即是列提綱,再開始寫作。做到作前,作中,作后,始終系著每段要圍繞總中心,要有詳略,要有條理等等這些“文”之魂的要求來寫。
當然,不同體裁的作文,還須要更進一步形成定式模型化指導,讓學生掌握基本寫作模式。譬如寫作敘事類的記敘文,基本的模式是找準中心動詞之后,一寫“動”之原因,二寫“動”之過程,三寫“動”之結果及“動”之感想(“動”之感想,也可以另起一個段落寫作)。寫作前,隨筆畫三個圓圈,注明動因、動程、動果和動感這一寫作流程及要領。該詳寫的圈,畫大點,該略寫的圈,畫小點。這樣敲定下來,不能說學生還不會寫吧。若學會了寫,就鼓勵他大膽地寫,寫發(fā)展文,形散只要中心不散皆可。記人一類的作文寫作,就按“總分總”寫作模式教學,也要通過敘述事情來寫出這個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敘事中刻畫人物。畫三個圓,先總寫這個人,在通過敘事來分述見證這個人,最后總結這個人。
小學大多是寫簡單的記敘文,要求不要那么高。記人的或敘事的,其他類型的作文的寫法也便如此,就不一一闡述了。作前畫圖,照圖作文。提高寫作能力,大有益處。
七、學會了寫基本文,可寫發(fā)展文,將來當大作家。
寫發(fā)展文,即寫多個段落的文章,我喜歡運用名著《西游記》即所謂的發(fā)展文為例進行指導。長篇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心明確,內容太豐富,但它可簡縮,分為“取經的原因—取經的經過—取經的結果”三部分。在取經的經過這個大圓里,有九九八十一難,可以在這個大圓里畫八十一個小圓圈,也便如此。反過來,我們可以先畫三個大圓圈,再在一個大圓圈里,根據自己的素材多少,自由畫幾個小圓圈。然后對照圓圈提綱大意,逐一補充內容。
給“文”畫個像,把“文”圖像化,具體化,簡單化,基本化,通俗化,分成基本文和發(fā)展文教學,學生易懂。給一般類型的作文教學細致化,模型化,讓孩子們能夠得著,看得見,有“文”這個“小精靈”的影象。你問他什么叫“文”,他能說會道,就像你問他蘋果白菜是啥樣,貓狗是啥樣一樣。你叫他寫某個作文,他不會再怕。腦中有了輪廓,胸中有了底氣,懷里有了膽量,筆頭就有了動力。產生了興趣,今后的作文就會蠢蠢欲動,產生寫作情感,說不定就此會改變他一生。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與當前的需要有關。興趣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技巧,開發(fā)智力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梢哉f,沒有興趣,就沒有作文,乃至沒有絢麗的人生。
但愿給“文”畫個像作文,能成為初學者的學步之履。
后記:扎根農村,埋頭教學,缺少一些書面理論語言,只有這些口頭實踐話語。這種觀點,這樣的做法,只是我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嘗試過而已,是實踐中的絲絲收獲;是收獲后的點點總結。究竟這種方法適不適合推而廣之,還待領導老師們給與指正。
參考文獻
[1]韓超.給你喜愛的它畫個像[J].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中年級版,2017.
[2]范宏飛.作文教學中運用名言諺語深化學生的認識[J].小學語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