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影響下,高中語文在教學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何在新課程標準基礎上來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索革新,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成了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需要面對的首要任務。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
一、深入鉆研教材
新課程提倡開發(fā)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nèi)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xiàn)、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備課,是我們老師必做的一項工作,但要備好課,如何才能在備課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就是我們教師在備課過程要精心設計的。課前備課必須充分,特別是“備學生”要落實到位。這節(jié)課你雖然設計得很精彩,但是必須符合你這個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須修改,因為這是關系到我們所講的這節(jié)課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學生興趣的一個關鍵之所在,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打造高效的課堂,要做到知識容量、廣度、深度、技能訓練達到新要求,課堂上注重過程方法,互相交流、思考、釋疑針對性強,收獲全方位,課前的準備很重要。平時備課不能僅僅局限在教參,還應廣泛的收集資料,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備課中,重視教學中要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把提升人文素養(yǎng)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xiàn)。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所謂教學情境,就是以直觀方式再現(xiàn)書本知識所表述的實際事物或者其背景。能解決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新知與舊知之間的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薄霸诳赡艿姆秶鷥?nèi),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在視官的跟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到聽官的跟前……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庇行Ы虒W情境的創(chuàng)設首先重在要把握準學生的學習起點,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水平;其次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能一味圖熱鬧,甚至嘩眾取寵,情境內(nèi)容的選取要適切;第三,情境的設置要有一定的連貫性,理想狀態(tài)下,一節(jié)課的情境應是環(huán)環(huán)相生的。
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要做到四個“必須”:一是目的必須明確,要防止僅為增加氣氛課堂熱鬧而創(chuàng)設情境,要防止僅為給聽課教師看而創(chuàng)設情境,要防止流于形式創(chuàng)設走過場的情境;二是必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低年級許多采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的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高年級更要突顯一種真正的問題情境;三是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要與時俱進,有時代氣息;四是必須有利于認識知識、體驗和理解知識。
三、語文生活化
所謂語文生活化教學,就是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突破課堂教學的封閉模式,開放語文課堂,讓生活走向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使語文教學與生活緊緊相連,將學生從抽象、枯燥的課本中解脫出來,使學生在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交流中產(chǎn)生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fā)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同時又在這一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yǎng)能力和完善人格。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認為“教室的四壁不應成為水泥的隔離層,應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各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通。這樣,會使教學充滿生氣,使語文訓練多趣而有效。”中學生走進教室時并不是一無所知的,他們都帶著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他人、對事物的認識、看法和態(tài)度等等。因此,課本中出現(xiàn)的一些人或事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缺乏細心觀察,這些常見的人或事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應想方設法聯(lián)系生活、貼近生活,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指導學生再用心去細心觀察,使其自身擁有的經(jīng)驗感受與書本抽象、間接的知識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產(chǎn)生共鳴,縮短教材與學生的心理、時間和空間距離,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與文本作者相似的情感經(jīng)歷和體驗,化遠為近,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從而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課文,感受文章真正的美。
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作為現(xiàn)今課堂上主要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教師所喜用。小組學習中的討論不是為了活躍氣氛,而是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真正達到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因此設計怎樣的問題成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討論的問題必須是高質(zhì)量的有探究價值的。那么應如何設計問題呢?我們可以這樣操作:請同學在課堂上就教師事先設置的問題進行討論,首先要求同桌之間相互進行講解,直至剩下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后再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第二輪討論,實在解決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師一起討論,這樣在課堂上建立起一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維模式。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知識無疑比通過老師講解獲得的印象更為深刻!從而為高效課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教學,如果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帶著滿腦子的問題走進課堂,而教師能采用適合學生探究的教學方法,留給學生“空白地帶”,讓學生去質(zhì)疑,那么課堂將真正成為探究的陣地。不僅如此,還要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學生常有問題才會常思考,常思考才會常創(chuàng)新。如此的教學,就能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