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經(jīng)常從新聞上看到全國各地屢次發(fā)生校園欺凌事件,這些事件引起了社會普遍的關注。筆者通過一年來對校園欺凌的研究,覺得孩子心理方面的發(fā)展障礙、家庭環(huán)境的滋養(yǎng)和媒體中的不良因素影響是導致產(chǎn)生不良行為的癥結。家庭教育要對癥下藥,預防和糾正孩子的欺凌行為。
關鍵詞:欺凌行為""成因""對策
近些年來,經(jīng)常從新聞看到全國各地屢次發(fā)生校園欺凌事件,看得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是很心疼,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為什么總愛欺負別人呢?是的,你可能會說,小學生之間控制力差,總是會鬧一些小矛盾??墒?,無緣無故就去欺負別人,還把這個當作“樂趣”那就不能不引起家長的注意了。
一、欺凌行為的形成因素
(1)心理方面的發(fā)展障礙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孩子欺凌行為的產(chǎn)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和孩子自身的心理方面的障礙如自閉、多動等有關,這些孩子們也許無意傷人,有時只是想和同學接近關系,卻因把握不住輕重而用力過猛傷了別人,而同學被“打”后心又有所不甘還了手,這時他會覺得被打得莫名其妙而開始攻擊別人,造成“惡性循環(huán)”,進而產(chǎn)生的校園欺凌現(xiàn)象。
(2)家庭環(huán)境的滋養(yǎng)
孩子在家庭中的時間是最長的,家庭的成長環(huán)境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孩子具有了欺凌行為的傾向。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寵溺、放任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缺乏一種責任心,他們放任自己的行為,面對挫折無法學會控制自己,從而產(chǎn)生傷害他人的行為;在經(jīng)常奉行“棒子下面出孝子”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會從原來的屈從武力到信奉武力到效仿武力,當他們遭遇壓力無法反抗或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這種挫折感就會反應到行為上,去欺負比自己更弱的人,用來補償自己在家里所受的欺侮;在冷漠、自私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將不會懷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理解別人,寬容別人。
筆者所授年級的平行班,有一個孩子,他是年級有名的“霸王”,他所在班級的同學、教師麻煩不斷,經(jīng)常有同學受他欺負,成為他發(fā)泄的對象,老師教育他多次,他還是我行我素。經(jīng)過了解,知道這個孩子其實也很可憐,父母是做生意的,由于和顧客打交道太累,每當回到家,態(tài)度就不好,性格急躁,沒有和孩子和顏悅色地說過話,兒子一犯錯就拳打腳踢。試想,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怎么會沒有暴力傾向呢?有一次,他為了發(fā)泄內心的怒氣,用拳頭打教學樓的消防柜,手上滿是鮮血還不停止,同學們當時都嚇壞了。
(3)受媒體中的不良因素影響。
處于成長期的孩子,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形成,缺乏對事物是非的判斷能力,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現(xiàn)代的電影、電視、碟片、網(wǎng)絡游戲世界中的許多打斗場面刺激著孩子們的感官,特別是追求個人英雄主義的冒險行為為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提供了樣本,激起了他們的興奮。他們讓為當“霸王”、當“老大”那才叫“帥”。
二、如何預防和糾正欺凌行為
(1)關注孩子的心理
小學階段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迅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由于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急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chǎn)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jīng)過敏,多疑。其次,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jiān)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同時,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與眾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tài)度,這為校園欺凌的發(fā)生提供了可能。因此,作為家長,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動向,發(fā)現(xiàn)問題,應該主動尋找心理醫(yī)生,對孩子進行心理治療,從而從源頭上避免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2)積極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
有人曾經(jīng)對90名超常兒童,成長的主要因素進行過較全面的調查。受父母教育影響的居大多數(shù),這說明家長的教育,對孩子成才的影響是很大的。老舍先生也曾深情地回憶母親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jīng)歷過起碼有一百多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庇幸晃焕限r民,從沒有進過學校,然而,他把三個兒子都培養(yǎng)成了大學生,其中一個還取得了博士學位。有人向他請教經(jīng)驗,他說,“我沒有什么經(jīng)驗,連老師布置在孩子的作業(yè)本上簽字的任務也不能完成。但是,我會每天問孩子一個問題:今天上課你舉手提問、發(fā)言了嗎?”種種鮮活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身后,一定有健康的家庭教育存在,家庭的教育方法,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很多事實表明:“火藥味”濃厚的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緊張、壓抑,從而導致為了發(fā)泄,去欺負別人;而溫馨、和睦的家庭會緩和孩子在外所受的壓力,感受到家的溫暖、安全,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孩子會形成生動活潑的個性。而父母樹立的良好形象更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當父母用禮讓、尊重的方式處理鄰里、朋友的關系時,孩子都看在眼里,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方式最能感染孩子,也最能指導孩子的行為。
(3)正確處理孩子的過失
犯了錯誤的孩子內心會有內疚感,有愿意接受懲罰的意向,但更多的是膽怯、恐懼甚至敵意,所以家長在教育時,切忌走向極端,如果一味地責罵,孩子的對立情緒和敵意感會更強烈,產(chǎn)生“破罐破摔”的念頭,那就愈發(fā)不可收拾了,家長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地幫助孩子分析發(fā)生沖突的原因,提供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當被傷害孩子的家長找上門來時,切忌因憤怒把孩子當作發(fā)泄的對象,爭取用你的一腔熱情化干戈為玉帛,讓自己孩子主動承認錯誤,讓兩個孩子握手言和。
(4)提高孩子認知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孩子經(jīng)常欺負別人,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他在道德行為的認知上還存在著某些偏差,家長應該因勢利導加以糾正,告訴孩子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要與人為善,利用機會叫孩子學會同情,學會尊重。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做個有心人,對于孩子喜歡看的電影、電視和喜歡玩的游戲家長要了解,有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起玩,這樣可以不失時機地幫助孩子理解什么是“正義”,什么是“勇敢”,懂得無端生事,欺負弱小的行為是萬萬要不得的,以此來消除大眾媒體對孩子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基金項目:本文為“城鎮(zhèn)小學高年級學生欺凌的成因及對策”課題研究成果)